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价值、挑战及突破

2023-07-06 03:13许慧曾素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职业

许慧 曾素林

摘      要 劳动和职业有着天然关联,因此劳动课程成为实施职业启蒙的最优路径。2022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为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带来机遇。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不仅是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实践探索,整合教育资源的最优选择,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因此,基于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探究职业启蒙融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据此寻求突破,以期为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开发带来可循方向。

关 键 词 劳动课程  职业启蒙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引用格式 许慧,曾素林.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价值、挑战及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3(18):88-91.

学校教育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而职业是人社会化特征的显现。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能够增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理想,促进其为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参与做好准备。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劳动课标》),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中獨立出来,提高了劳动教育的社会地位,并为劳动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实施方向。当下劳动教育备受国家和学校的重视,社会各方对于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认知也在不断攀升,加之劳动和职业之间的天然关联,因此,可以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来实施,使劳动课程成为学生职业启蒙的重要路径。为了使职业启蒙能更好地融入劳动课程,要基于职业启蒙的角度来开发劳动课程,使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二者相融,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教育。

一、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价值

1.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实践探索

从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系列文件内容上看,国家对职业启蒙融入劳动教育进行了部署,凸显出两者之间的紧密性。如2020年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要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九条指出“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进行职业启蒙,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2]。由此可见,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中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服从国家对教育正确领导的体现,也是响应国家政策下的实践探索。一方面,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劳动就更向特定职业靠拢,学生除了需要动手实践体验劳动,还需要理解特定职业的内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完成对职业的认识和探索,也能促进学生产生职业想象,利于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建立[3],如此便丰富了劳动课程的实施内容。另一方面,扩宽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往职业启蒙教育通常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实施,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途径相对狭窄,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劳动课程中实施,扩宽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途径,也增强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2.整合教育资源的最优选择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职业因劳动应运而生其本质归于劳动,基于这种紧密关系,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在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是重合或一致的[4]。从教育目标上看,学校教育培育的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目标皆凝聚于学生劳动能力、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职业启蒙的融入使劳动课程目标更接近社会需要。从教育内容上看,《劳动课标》明确规定劳动课程由三大主题,十大任务群构成,这为职业启蒙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内容支撑,也便于教师在劳动中挖掘职业素材。从实施路径上看,实践性同属于两者的教育性质,都是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形成。从教育场地上看,两者的教育基地可以共享通用。如农业、工业生产课程可借助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针对情景进行特定职业的启蒙;劳动教育也能通过职业体验基地开展,如依托青少年宫、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或机关社区等合作单位,在开展职业体验的同时进行劳动实践。因此,劳动课程的实施资源与职业启蒙的实施资源相近,两者的并行开展意味着学校需要进行双向投入,占用双倍的教育资源,意味着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要更多。而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实施,能整合两者的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同时也能减轻学校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应学会一些技能与技巧,有助于将来自觉选择职业,在劳动中发挥自身的天赋、才能和爱好[6]。由此可见,“劳动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7]。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劳动与职业的认知也在此阶段逐渐清晰,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如若受到非正确思想的传播影响,就容易误解劳动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对劳动和职业形成片面的理解。因此,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更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能强化学生对劳动和职业关系的认知。学生能在劳动情景中真实地近距离地接触特定职业,在自身感知和教育传导的双重作用下对职业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真实的职业接触所形成的认知会更加贴近事实需求,劳动与职业关系也会在接触中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有助于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健全人格品质。我国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深远,公众一直以来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出现厌恶劳动、蔑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于社会劳动分工的认识非常模糊,更无法对职业形成正确的态度。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教育中,特定的劳动场景有助于学生以全新的眼光去感知职业的魅力,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技能,体会人与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理解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8],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奠定基础。

二、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面临的挑战

1.学校资源统筹难度大,课程内容开发受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必要的硬性条件,也是课程实施的制约性条件。《劳动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9]。课程内容的实施必然要求课程资源的充足,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满足课程内容需要的课程资源。职业启蒙融入学校劳动课程,促使劳动课需要针对“职业性”特征合理选择有利于课程实施的社会性资源。此次《劳动课标》的颁布将劳动内容范围扩充,也就意味着学校需要开发更多的资源,以满足多样化劳动的需求。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使得劳动课程的内容要添加职业启蒙教育的各项元素,以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当下,学校劳动课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类和公益服务类劳动范围内,内容实施范围比较狭窄,诸如工业类、科技类等劳动极少开展。学校要开设此类课程,就需要开发相关资源以满足课程需要,如学校要提供仿真或真实场景、邀请行业专家向学生授课、寻求满足课程需要的设备工具等。这就使得学校必须向社会各方挖掘资源,走出原有课程资源的“舒适圈”,内容的扩充也就加大了学校资源统筹的难度。同时学校资源开发的能力也会限制课程开发的广度,如若学校一味停留于课程资源的“舒适圈”,丢失资源开展的动力,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广度就受限于此。

2.教师队伍“速成”组合,教学素养高低不均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关键。《劳动课标》提出,学校要建设劳动课程教研组,设置劳动课程专职、兼职教师岗位,积极开展多样化教研[10]。而在真实的劳动课程实施样态中,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并未配备专职教师,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多是跨学科兼任教师,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教研和培训也非常缺乏。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实施,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教师要同时兼具实施两种教育所需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从目前课程的教师配备看,教师队伍的搭建普遍是由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校外专家或相关职业领域的家长客串构成,形成一种“现搭现用”的“速成型”教师队伍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师队伍组合的弊端就在于教师之间的素养高低不均。从教师结构而言,校内教师的优势在于学科素养及教学能力高,了解学生,了解基础教育,但缺乏劳动与职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素养。聘请的校外专家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劳动与职业素养远高于学科教师,但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有限,不了解基础教育和学生。因此,从整体上看,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教师素养高低不均,这对于处于求知欲、好奇心强烈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来说,“速成”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很难给予学生系统且深入地启发和引导,也难以真正有效地在教学中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

3.技能化主导教学,学生经验内化不足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和途径。以往学校劳动课体现出的一大弊端是知识讲授占主导,学生的参与停留于听、看、简单的观察、接触,“做”方面的深入度不够。《劳动课标》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手脑合并、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5],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效弥补了“做”不足的短板问题。然而在劳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与过分注重知识讲授相对的问题随之出现,即过分重视学生的技能化训练。《劳动课标》从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四个方面规划了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核心素养,但当前“技能化”教学主导的局面异常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忽視学生的其他发展空间。如在刺绣课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针法、手法等技能的训练和纠正,缺少对该职业的精神、价值等讨论和内省环节的设置,导致当问及学生“我们为什么需要刺绣师”等问题时,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手、脑、视、听、嗅等,都是学生将实践内化为自身经验的关键。而当前课程中“手”占绝大部分,缺少其他各种感官的调动,使得学生对于实践的经验内化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水平。劳动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职业启蒙的效果,而“技能化”主导教学产生的问题,在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时会更加凸显。因此,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应明白课程的实施不是训练学生标准熟练化的职业技能,其目的是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通过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真正体悟到职业的精神和价值,形成劳动的意识,萌生职业兴趣,并对自己今后是否从事该职业有初步的判断,形成职业与自我关系的认知。

三、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突破路径

1.多方联动统筹资源,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

劳动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这就要求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时根据职业形态的持续变化,以内外力联动为抓手,有效统筹课程可利用资源。一是内生力挖掘,整合校内资源。基于学校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整体框架,课程资源开发得不到满足,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将依旧陷入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的困顿局面。为了扩宽学校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内容范围,有效整合校内资源是满足课程实施的关键一步。学校可以将校内闲置场地或教室,打造成“一室多用”型场所,例如传统工艺制作课程可利用“一室多用”型教室开展,既方便职业环境的转换,也高效利用校内场地资源,丰富了课程内容。此外,还可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融合课程资源,将学校间已开发的场地资源进行共享。二是外生力挖掘,统筹校外资源。社会资源的多样性特征是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助推力,当前中小学校与职业院校、企业、社区的合作还处于松散状态,由于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开发能力不同,因此应由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牵头带动为主力,学校联系为辅力,合力打通学校与社会合作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由政府或教育部门牵头,疏通学校与企业单位合作的通道。如联系本地特色产业企业,打造本土特色劳动课程;联系地方国家单位,利用其资源开展特定职业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了解特定的劳动工具材料、工作流程、职业规范,感受到职业的社会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基于所处区域,主动联系周边大学、中职、高职或聋哑学校寻求合作,带领学生“走出去”,利用其空间场地和专业师资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的实践平台,或利用所处区域社区的优势,将公益服务类劳动引入社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2.打造“三位一体”导师工作室,促进教师队伍发展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实施的强有力保障,打造“三位一体”导师工作室能有效解决“速成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三位一体”导师工作室是指在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有经验的校内教师、职业专家、基地教员联合起来成立工作室,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相互发展,同时组建一支指导型的教师队伍,能为后续职业启蒙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指导。校内教师是课程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实践体验,观察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职业专家是课程中的示范讲解者,向学生示范与讲授职业技能、职业规范等;基地教员是活动的组织协调者,主要负责协调活动流程,引导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凸显活动的教育意义。其宗旨在于导师之间优势互补,弥补所缺的教育素养,促进自身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共同研讨解决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难题,最终形成一批种子教师团队,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实现“几个人—一群人—全校人”的教师转化发展。“三位一体”导师工作室内部可以进行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的教研,如开展教育理论学习、职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职业技能学习比赛等,利用各方的优势,相互学习向着研究型教师发展。也可以利用学习共同体优势,从课程设计、实施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发系统完整的职业启蒙劳动课程,以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工作室外部可以通过建立名师网络平台,将全省或全国范围内有经验的学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职业专家等整合起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展教研的辐射范围,把工作室活动做得更加深入。例如各界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网上注册账号加入工作室教研与培训活动,开展网络学习、会议讲座、专题培训等,分享交流心得、打磨诊断课程、展现优秀案例,使教师在学习中寻求成长,在实践中探索优化劳动课程的方式。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经验内化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各种感官之间相互协调以促进学生的实践内化。一是调动学生视觉功能,搭建情景性场景。将职业启蒙融入劳动课程,更加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劳动场景,“避免脱离场景的空洞说教”[11]。视觉是人类捕捉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向大脑传达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视觉冲击会使学生不假思索地将周围事物刻画在大脑里,形成牢固的脑印象,同时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会提高学生在劳动中的记忆力、注意力。如药剂师职业启蒙劳动课程的实施在药房中开展效果会更好,药房带给学生的视觉和嗅觉的双重冲击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药剂师的职责和素养,认识到药剂师身上的严谨细致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二是调动学生脑力思考,手脑结合促进实践内化。《劳动课标》指出“实施阶段是劳动实践的核心,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12]。因此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安排学生的交流、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脑力思考。如课程实施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相关职业的调查,收集资料,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研讨活动计划的制定;课程实施中引导和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想法、感受,为学生设置内省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课程实施后要设置总结讨论的环节,要注意结论的开放性。职业启蒙劳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程度不同,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就要处理好学生体验的主观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关系,例如讨论“你觉得这项职业的乐趣在哪里,它有什么价值意义吗”等问题时,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真实性、多样性感受。如此学生在手脑结合的双重作用下,能更好地将实践内化为自身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2022-10-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2-10-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3] 梁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路径探索[J].教學与管理,2019(36):89-91.

[4] 周奇,陈旭.基于职业启蒙的学校劳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6):12-15.

[5][9][1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58-59,3,43.

[6]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78.

[7] 管光海.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劳动课程体系建设[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05):21-26.

[8] 黄凤萍.职业启蒙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难点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1(22):39-42.

[11] 高山艳.从“经验”到“职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路径设计[J].职教论坛,2022,38(05):56-64.

[作者:许慧(1996-),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生;曾素林(1978-),男,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职业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热爱劳动
《太闲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