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课中央 ,幸福教科研

2023-07-06 09:34薛法根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主张研究范式行动研究

摘要:一线教师的教科研 ,应该扎根课堂。用研究的方式来上课 ,用上课的方式来做研究 ,将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无论是课题还是课堂 ,都是为了 “人”的成长 ,都要让 “人”在 “课 ”的正中央。从课题到课堂 ,组块教学实现了三重转化 :“做得到”,用课例验证 ,从课题假设到行动研究的转化 ;“用得了 ”,一课三磨,从行动研究到研究范式的转化 ;“走得远 ”:为言语智能而教 ,从研究范式到教学主张的转化。

关键词 :组块教学 ;课题假设 ;行动研究 ;研究范式 ;教学主张

20世纪 60年代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 ,而且一般来说 ,都具有胜任的能力 ,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 ,能够使教育变成一门既科学又生动的学问 ?”这就是著名的 “皮亚杰之问 ”。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在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你说你的 ,我做我的 ,成了互不相关的“两张皮 ”。那么 ,理论怎样才能与实践相结合呢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说 :“书本和电脑很重要 ,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我就是个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袁隆平就是在农田里 ,边研究杂交理论 ,边尝试品种改良,把两件事做成了一件事 ,最终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同样的道理 ,一线教师的教科研 ,应该扎根课堂 ,用研究的方式来上课 ,用上课的方式来做研究 ,将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无论是课题还是课堂 ,都是为了 “人”的成长 ,既成长学生 ,又成长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在 “课”的正中央。确立并坚守这样的教科研实践理念 ,我们就能从 “我是教语文的 ”普通教师 ,走向 “我是教人学语文的 ”研究型教师 ,进而走向 “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学科实践家。从课题到课堂 ,组块教学经历了 20多年的实践研究 ,实现了三重转化。

一、“做得到 ”:用课例验证 ,从课题假设到行动研究的转化

1997年,我接任一个五年级班 ,前任语文老师对我说 :“班里有个小杨同学 ,记性特别差,前学后忘 ,我是没办法了 ,现在就看你的了 !”

没办法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书 ,看看别人有什么办法。

我偶然从《阅读心理学》中看到心理学家米勒的记忆原理 :人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 “7±2”个组块 ,超过 9个就很难记得住 ;虽然不能增加組块的数量 ,但可以扩大每个组块的容量 ,记忆的数量少了 ,效率却高了。我如获至宝 ,赶紧在小杨身上一试。10个词语按照故事情节 ,分成 3个组块 ,小杨同学记住了 3个情节 ,轻轻松松学会了 3组词语。

这一下 ,我对 “组块 ”产生了美好的遐想。是的 ,做科研就是要会遐想 ,遐想就是做理论假设 :词语一组块就能记得牢 ,学习内容一组块是不是就能学得更好 ?我毫不犹豫地将心理学的组块原理 “嫁接 ”到语文教学中来 ,提出了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 ”这个研究课题。

怎么做 ?像袁隆平种水稻一样 ,到课堂中央去做。一方面带着课题进课堂 ,撬动课堂教学变革 ,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 ;一方面扎根课堂做课题 ,推动实证研究落地 ,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

1999年,我第一次运用组块原理上了《螳螂捕蝉》公开课。这节课一改以往散点式的流水线教学 ,40分钟内上了 3个内容组块。第一个组块 ,学词串 ,讲故事。我先让学生听写四组词语 ,再让他们根据四组词语讲述 “螳螂捕蝉 ”的故事。学生识了字、学了词,记得住、讲得出 ,一举多得 ,10多分钟初见成效。第二个组块 :读对话 ,演故事。先让学生朗读少年和吴王的对话 ,再让学生表演“少年劝吴王 ”的故事。学生读得入情 ,演得入境 ,课堂一下子就活了。10多分钟再起高潮。第三个组块 :议故事 ,写道理。先让学生讨论 “螳螂捕蝉 ”与 “少年劝吴王 ”两个故事的关系 ,再让学生讨论 :少年为何不公开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而选择私下给吴王讲一个故事 ?学生议论纷纷 ,金句频出 ,10多分钟精彩纷呈。

3个内容组块 ,简简单单 ,却又扎扎实实。听课老师感叹 :语文课 ,原来还可以这么上 !之后 ,我一鼓作气 ,上了《卧薪尝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 30多节公开课 ,把组块原理变成了实践课例 ,实现了从线性教学到组块教学的课堂转型。

做着做着 ,我渐渐发现 :组块 ,组的是学生现成的知识而非创造的能力。比如,《军神》一文中有一个比喻句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们常常这样教 :这是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么比 ?这么比有什么好处 ?二、三年级这么教行得通 ,到了五年级还这么教 ,就成了低水平的重复教学。如果这几个问题换成这样四个问题 ———“这句话什么意思 ?” “这么比有什么用意 ?”这“个比喻适用于哪些人 ?”“还可以怎么比 ?”就从指引学生认识比喻句 ,变成了启发学生创造比喻句。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研究语言的人 ,而是创造语言的人。

于是 ,我又将多元智能理论 “嫁接 ”到组块教学中 ,提出了 “智慧解放理念下的语文组块教学 ”,开启了第二轮课题研究。我又连续上了《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 30多节公开课 ,把智慧理念变成了实践课例 ,实现了从 “教课文 ”到“学语文 ”的华丽转身。

做着做着 ,我又发现 :组块 ,组的都是书本里的内容而非生活中的问题 ,不能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有“能力 ”却少了一些 “智慧”,缺了一点 “灵气 ”。你看 ,班里两个学生吵架 ,男生说女生偷了他的水彩笔 ,女生气得一边哭一边骂。我就想 :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能力也不差 ,怎么吵起架来还是那么粗俗,连个争辩都不会 ?我问女生:《狼和小羊》读过吧 ?小羊遭到狼的诬陷 ,心平气和 ,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 ,“亲爱的狼先生 ”,记住 ,吵架也要有礼貌 ;第二句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记住 ,你没错就要用反问句 ;第三句 ,您“在上游 ,我在下游 ,水是不会倒流的呀!”记住 ,吵架要用事实自证清白 ,更要用道理让人口服心服。女生破涕而笑 ,回去对男生说 :“亲爱的 ××同学 ,我为什么要拿你的笔呢 ?你看 ,我有的是水彩笔 ,你想用随便拿!”男生无言以对 ,问题迎刃而解。过了一天,我又悄悄告诉她 :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不讲理的男生 ,有时无须争辩 ,最好的办法是像一阵风 ,在他面前一笑而过。这才是专业的语文 ,这才是有用的语文 ,这才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语文。由此 ,我将语用学的关联理论 “嫁接 ”到组块教学中 ,提出了 “关联视域中的语文组块教学 ”,开始了第三轮课题研究。我又一鼓作气,上了《鞋匠的儿子》《西门豹治邺》等30多节公开课 ,把关联理论变成了实践课例 ,实现了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素养转向。

一句话 ,用做课例的方式来做课题 ,嫁“接”三大理论 ,深耕三轮课题 ,解决了我组块教学中内容碎片化、目标不聚焦、学习不真实的三大问题。

我想说的是 ,一个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否合乎教学规律 ,需要更多的教学课例来验证 ,样本越大 ,就越能证明理论假设的合理性 ,就越有说服力 ,越有可信度。

二、“用得了 ”:一课三磨 ,从行动研究到研究范式的转化

很多同仁听了我的课 ,回去之后 “依样画葫芦 ”,却常常走了样、变了味。为什么 ?组块教学的课例看似简单 ,要想真正把握其中的设计要义与教学诀窍还是有难度的。

于漪老师说 ,她的成功来源于 “一堂课至少备三次 ”。品咂她的 “成功之源 ”,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词 ———“一课三磨 ”。实际上,我的经典课例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磨出来的呀 !由此推而广之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在反复打磨中悟到组块教学的精髓 ,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 ,不就能运用自如了吗 ?

那么 ,磨什么 ?怎么磨呢 ?

一是磨教材解读。可以运用 “提领法 ” “还原法 ”“原型法 ”“降维法 ”“要素法 ”五种方法,打开文本大门 ,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归类整理 ,组成内容板块。

二是磨活动设计。可以运用 “直与曲 ” “平与奇 ”“线与块 ”三种方法 ,设计 “设计类 ” “探究类 ”“交际类 ”“决策类 ”“鉴赏类 ”五类任务活动 ,形成阶梯式的活动链 ,有利于学生连贯而有深度地持续学习。

三是磨课堂建构。可以借助课堂观察技术,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教学效能 ,反思存在的不足 ,并进行现场重构。

比如教《田忌赛马》。

第一次教 ,聚焦故事内容 ,引导学生表演与讨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学生似乎读懂了,却说不清背后的原理。

第二次教 ,聚焦思维过程 ,借助 “思维帽 ”打开孙膑的 “思维暗箱 ”:先用一顶白帽子找原因 ,田忌之所以连输三场 ,是因为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威王的马慢了那么一点点。再用一顶黄帽子找优势 ,连输三场还有什么优势 ?有!虽然上等马比不过齐威王的上等马 ,却可以胜过他的中等马和下等马 ;虽然中等马比不过齐威王的上等马和中等马 ,却可以胜过他的下等马。一下子找到了两个优势。接着,用一顶绿帽子找办法 ,那就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先输一场后胜两场 ,就能赢了齐威王。

教学本来可以到此为止 ,但我还不想停 ,我又给了学生一顶黑帽子 ,让他们找漏洞 :什么情况下 ,孙膑的这个办法就不灵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冒出思维的火花 :有的说,如果齐威王知道了这个办法 ,就不灵了 ;有的说 ,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强很多 ,这个办法也没用 ,实力决定一切 ;有的说 ,如果齐威王规定不能破坏比赛规则 ,这个办法根本就不能用。显然 ,第二次教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能像孙膑一样思考问题了。但是,纸上谈兵不如躬身实践。于是 ,我再次重构课堂。

第三次教 ,聚焦自身问题 ,每个学生运用 “思维帽 ”分析自己的问题 ,发现自己的优势 ,找到成功的办法。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思维的挑战和生命拔节的味道。

有人说 ,“一课三磨 ”太累人了 ,会让人脱层皮。没错 ,“一课三磨 ”这样一种课例研究范式 ,就是要我们在反复打磨中、在举三反一中、在不断改进中、在熟能生巧中 ,找到规律、悟到诀窍、练成绝活。“一课三磨 ”,磨的是课,得的是法 ,成长的是人。它让人脱胎换骨,化茧成蝶。

组块教学团队中 ,先后走出了沈玉芬、徐国荣、王晓奕三位语文特级教师 ,以及孙建兵、金洁萍、范建健等一大批名师骨干。

三、“走得远 ”:为言语智能而教 ,从研究范式到教学主张的转化

课题研究 ,有人满足于能上好课 ,有人止步于方法范式 ,很少有人再往前走一步 ,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 ,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事实上 ,如果我们能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扎实的实践性课题研究 ,就能从鲜活的课堂里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活的教育学,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 ,回答我们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 ,还能解答做什么、怎么做。

2018年,我对三轮课题研究做了系统性的梳理 ,提出了 “为言语智能而教 ”的教学主张,阐释了什么是言语智能、什么是组块教013学,回答了 “为什么发展言语智能需要组块教学”“组块教学为什么能发展言语智能 ”两个关键问题 ,建构了组块教学的三大实践范式 :板块式课程、联结性学习及统整型实践 ,整理了五个常用的组块教学策略。有人说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结构化课程、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 ,都能在组块教学中找到实践的身影。我深知 ,科研课题就是要有前瞻性 ,就是要预见教育改革的未来。

事实上 ,我在进行组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構的过程中 ,有勇气而少了点底气。比如言语智能 ,前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后有陈永明的言语与智能 ,近有李海林的言语智慧说 ,我能重新定义吗 ?非常感谢成尚荣先生 ,每次在我最困惑、最犹豫的时候 ,总能给予我前行的勇气和转弯的智慧。他鼓励我勇于突破 ,敢于创造。于是 ,我从心理学组块原理、智慧解放理念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统整实践中 ,作出了自己的定义 :言语智能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的言语创造力 ,表现为语言的敏锐感、熟练的驾驭力和积极的效能感。在此基础上 ,我更进一步 ,揭示了言语智能与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 :言语智能是人的生命特质 ,是人类智能发展的生长点 ,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言语智能内隐为言语思维 ,外化为言语能力 ,其道德性情感衍化为儿童的言语品格 ,共同构成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 ,这样的定义和论述 ,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更需要学理的进一步考证。做教科研 ,既不能妄自尊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 ,需要的是实事求是 ,需要的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理论化的过程 ,是我们一线教师从实践者到实践家的蜕变与跨越的过程。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从”经验积淀到理论建构 ,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初心 ,扎根课堂才能深耕课题 ,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新思想。如果将课堂比作一个深藏在地下的 “富矿 ”,那么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里 “挖矿”。找对了方向 ,定准了位置 ,不停地往下挖,终究会挖到 “宝藏 ”,找到规律。难的是 “宝藏 ”埋得太深 ,需要更多人一起来挖。愚公能移山 ,靠的是子子孙孙的持续努力。组块教学要真正有所建树 ,不能局限在我一个人的课堂里 ,也不能停留在概念性论述上 ,而要像蒲公英一样 ,将思想的种子播撒在更多的试验田里。 2014年 3月,我应邀在江阴市建立了组块教学工作站 ,和20位语文教师一起运用组块教学理论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当时有一个课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一个学生在学习《鹬蚌相争》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蚌夹住鹬的嘴 ,为什么还能开口 ?鹬被蚌夹住了嘴 ,为什么还能说话 ?有教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殊不知这是寓言或童话的 “虚构 ”性故事 ,故事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说话 ,都可以有 “特异 ”功能 ,有别于 “写实 ”性文章。区分文学作品与实用作品 ,运用组块教学的方式進行文本分类阅读 ,才能让学生形成文体思维 ,从而在不同文体的读写中生成言语智能。于是 ,我们确定了文本分类教学研究 ,最终获得了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 ,既开拓了组块教学的研究视野 ,又丰富了组块教学的理论智库。

如今 ,组块教学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广西桂林、重庆两江、湖北赤壁、黑龙江大庆、江苏江阴等 7个区域的实验工作站 ,以创造性的实践研究 ,既验证已有的理论成果 ,又开创新的研究领域 ,涌现出了更多的教学成果 ,成长起了更多的语文教师。

有人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想说 ,有了理论的建构性引领,才能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 ,一条通往未知的探索之路。

在此 ,我对组块教学充满了美好遐想 :未来,将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积极建构《组块教学论》《联结学习论》《统整实践论》。或许 ,我永远无法抵达理想中的那座山 ,但攀登的信念一定会照亮我探索的每一个脚步 ,让每一个研究的日子都充满教育的意义与成长的幸福。

人在课中央 ,一生只做一件事 !

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教师 !

(薛法根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模范教师。吴江区小学 “组块教学 ”研究室主任。著有《为言语智能而教》《现在开始上课》《做大写的教师》等。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猜你喜欢
教学主张研究范式行动研究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CLIL
精实:高中数学减负增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