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红亚(198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鉴于此,文章聚焦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为理论依据,从增强教师亲和力、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有效教学引导等多个方面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展开深度探讨。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创新,为学生揭示数学学科的语言本质,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语言;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067-05
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即能够用数学语言简约、精确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与解决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分析现象,作出正确权衡判断;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语言能力。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数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突出、侧重学生思维能力进阶的学科,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数学学科性质存在本质性的矛盾与冲突。但在对数学学科进行深度剖析与研读后,笔者认为数学确实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数字符号、数学公式,还是数学思想、数学原理都是由简洁的数学语言所构成。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中,专注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升,对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而对尚处于成长发展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语言则是推动学生智力发育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与语文、英语等文科性质突出的学科不同,数学学科的语言具有象征性、抽象性与可扩展性特征,这是因为数学语言并不是由发音、词汇、语法等内容构成,反而是由数字、数学符号、数学术语、数学图形等要素组成。
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愈发地紧密与频繁,这便让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衡量人才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沟通与交流互动,推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对学生智力发育、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也具有深远影响。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对年龄尚小,智力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与严谨性极强的学科,即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原理都需要思维的充分参与才能够实现全面掌握,更不必说数学问题的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则能够让学生在发觉与感悟数学学科语言规律的基础上,抓住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点,进而实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的数学学习,学会对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的表达与思维的活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年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便能够在灵活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得到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从而突破思维定式问题,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进阶。
第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语言是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具象化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便会在倾听数学语言、理解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语言、交流数学语言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学科、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进而在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语言表达热情的激发与驱动下展开持续不断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探究,其综合素质与数学核心素养自然便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是一种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与持续性锻炼的数学素质与能力。因此,为更好保障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笔者便从自身的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经验出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实例为依托,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做法展开探究。
(一)增强教师的親和力,促进师生紧密互动
师生关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有直接关系,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学生的表达欲望愈强,反之,学生则会出现畏惧表达、消极发言、沉默不语的语言沟通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稳定发展,教师就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通过放低教学姿态、削弱教师权威性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师生互动交流频次,从而在有效消除学生语言表达畏惧抵触情绪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元、角、分”一课时,为让学生能够学会用正确、规范、简洁的数学语言准确描述与表达出元、角、分三个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三者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师就可基于对低学段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思维能力的把握认识,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与人民币换算有关的数学游戏活动,并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数学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紧密沟通与密切互动中理解1元=10角=100分,掌握不同面值大小人民币的正确表述方法。
首先,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面值大小不等人民币的图像。例如,红色的100元纸币、绿色的50元纸币、黄色的20元纸币、蓝色的10元纸币、紫色的5元纸币、浅绿色的1元纸币、银色的1元硬币、铜黄色的5角硬币与银色的1角硬币,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主动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哪些商品。
其次,为学生提供十元纸币、一元纸币、一元硬币、五角硬币、一角硬币和一分硬币五种人民币实物,并在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之后,向学生提问:“纸币和硬币上分别印有怎样的图案?上面印有怎样的数字?人民币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探讨与交流,促使学生通过描述人民币图案的方式得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启动。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元角分的换算”为学生设置诱导性教学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1元等于多少角?多少分吗?”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一言一语交互中初步掌握1元=10角=100分。
最后,以问题:“同學们,你们知道人民币的用途吗?你们会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吗?让我们一起玩‘大富翁游戏学会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好不好?”调动学生对“大富翁”游戏的好奇心,提升学生数学游戏互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并在取得学生的认可后,向学生介绍“校园版大富翁”游戏的规则:四名玩家为一组,每一玩家的启动资金为十元,通过掷骰子移动位置,移动到某一格需按照提示完成任务。而在“校园版大富翁”棋盘的设置上,小学数学教师则可为学生设置与元角分进率换算有关的游戏任务,例如购买一支铅笔需要1.2元;购买一个文具盒需要5.8元;购买一个橡皮需要3角4分等,以此来保证游戏活动的教学性与可操作性。待学生充分理解游戏规则后,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玩家的身份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校园版大富翁”游戏活动中,做学生的玩伴与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00分并学会对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
如此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但有效降低了小学数学的理解难度与复杂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对本课知识内容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记忆,便能够在主动表达与积极沟通交流中学会用正确恰当的数学语言形容人民币的面值,换算不同单位人民币之间的汇率。
(二)还原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种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与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真实生活情境的还原与创设,以此来有效地增进小学数学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下生成强烈的数学语言表达欲望,学会用精练、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指派在生鲜区购买一斤猪肉;在蔬果区购买两斤砂糖橘、一斤韭菜、一袋豆芽;在食品区购买一袋薯片、一袋旺旺雪饼;在饮料区购买一瓶雪碧汽水;在速食区购买两包方便面;最后到收银台结账等与学生现实生活购物经验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化学习任务,以此来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与生活情景的作用下主动地运用本课所学数学知识在方格纸绘制超市各个区域的平面图,并运用数对表示超市中各区域的位置,用“向东走几格,向北走几格,再向西走几格……”或“沿着(1,4)→(2,4)→(3,4)→(3,2)→(5,2)→(8,2)……”的数学语言精准描述与表达出从超市某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的行动路线。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会因真实生活情境的作用与驱动学习任务的驱使主动地运用数学语言去表述与解决问题,其在灵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与感悟到数学语言与众不同的精简性与准确性。由此,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兴趣与欲望便会因此而得到有效激发与充分调动,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与发展。
(三)实践小组合作模式,创造积极交流机会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稳定的提升,除要设法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加强生活实际关联,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外,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实践。并要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布置发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交流与互助协作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从而在有效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指向性与针对性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交流、密切沟通得到充足的数学语言表达机会,发展与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明确把握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并为各个学习小组布置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已知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任务二】比较下面(图1)两组中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并在小组中交流探讨比较方法。
【任务三】将下图(图2)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任务四】小组合作求出下图(图3)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一小方格代表1cm2),并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任务五】下图(图4)是用一副七巧板组合拼成的正方形,其边长为10cm,请合作计算出这一副七巧板中每一块板的面积大小。
“多边形的面积”是一节综合课程,不仅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握,数学计算能力水平,同样也对学生图形运动知识、几何抽象能力有所要求。因此,为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实现对已知数学知识的巩固复习,得到数学观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展开对本课的探究性数学学习时,便可围绕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如上指向性强的数学学习任务,以此来更好地驱动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中得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锻炼与高阶思维品质的提升进阶。
首先,在【任务一】中,学生可通过合作交流与经验共享的方式完成对已知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梳理,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1)(2):
S长方形=长×宽 (1);
S正方形=边长×边长 (2)。
其次,在【任务二】中,学生可通过小组交流与沟通探讨的方式总结出“用图形的平移将第一组中的①转化为与②面积一致的长方形,将第二组中的③转化为与④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得出①与②面积相等,③与④面积相等的数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运用数学语言实现了充分表达与交流,其在探究与分析比较两组图形面积方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激活与发散,为其探究后续学习任务夯实了基础。
再次,在【任务三】中,学生能够主动迁移运用从【任务二】中所获取的经验方法,通过将图2中的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随后再将三角形进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并主动吸收公式(1)的面积计算方法,总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平行四边形=底×高 (3)。
从次,在【任务四】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数格子,计算格子面积的方式认识到三角形面积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并主动地对公式(3)进行分解重构,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三角形=底×高÷2 (4)。
最后,在【任务五】中,学生则能够综合运用公式(1)(2)(3)(4)对图4中七巧板各板面积展开探究,在彼此分享解题思路、交流沟通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加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由衷地认识与感悟到小组协作学习的重要性与关键性,自此,学生的合作意识便会得到形成,对数学语言的运用也会更加积极自主。
(四)实施有效教学引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并且随着应用范围、情况的不同,数学语言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为在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会更加精准、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描述,教师在实际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就要重视起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与突出。并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培养,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进阶提升,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第一,在数学概念、数学证明、数学判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高效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与描述数学概念、解决分析数学证明与数学判断题时,就必须要让学生着重关注自己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以此来确保学生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精确表达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有效过渡。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的梯形概念时,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在初步认识梯形后,围绕自己所绘制的梯形进行数学概念描述。多数学生会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长方形的概念入手,将梯形描述为“对边平行的图形”,而忽略了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图形特点。对此,教师就可在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后,根据学生所表达的意思绘制图形,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在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概念时强调语言严谨性的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梯形图形概念的认识与把握。
第二,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组成,无论是最简单的整数加减,还是数学实际问题的破解都对学生计算能力有所要求、有所考验。但多数小学生在实际的数学计算过程中,往往會忽视常规计算步骤,直接写出计算结果,从而频发数学计算失误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此类学习问题的出现,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计算的完整过程,以此来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计算“3.2+4.8-1.4=”这一数学算式时,教师就要在学生正式展开小数加减法计算前,引导学生将完整的计算步骤与过程叙述下来:“先将3.2与4.8的小数点对齐,相加得以8.0,再将8.0与1.4的小数点对齐,用8.0减去1.4得以6.4。”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但会在反复训练中得到锻炼与强化,其小数计算能力也会因数学语言的完整性表达与准确性描述而得到提升。
第三,在数学操作实践教学中,要重点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数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多数学生所接受与青睐的数学公式推导手段。因此,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印象与数学学习感受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教师在语言表达训练中,就要让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与描述数学实践过程与数学现象,以此来让学生通过条理性的数学语言表达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升华与飞跃。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和圆柱”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是同底同高圆柱体积三分之一时,教师就可在学生实践学习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将数学实践操作过程、实践操作现象、实践操作结论描述下来,促使学生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得到印象与记忆的进一步加深,实现深度数学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需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为切入点,展开有序稳定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践,并要紧密结合各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语言能力发展诉求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创新与优化改革,以此来更好地彰显小学数学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发展与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保障个人终身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凡有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家长,2022(35):34-36.
[2]蒋文亭.基于小学中高学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生,2022(9):13-15.
[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C]∥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一),2022:185-187.
[4]魏惠兰.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J].新教师,2022(8):79-80.
[5]陈慧平.基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22-24.
[6]罗靓.关注数学语言表达 提升学生基本能力:《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年第3期导读有感[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5):64-65.
[7]崔海瑶.案例取证,策略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2(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