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瑞敬 姜连根 王雪莹
【摘 要】 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学前聋听融合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2009年學校在浙江省创办首个聋听融合的幼儿园——七彩桥幼儿园,2016年幼儿园加入中芬聋童融合教育实验项目,以双语教学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多元课程为支撑,推进普特幼儿互融共进,构建了学前融合教育新样态。
【关键词】 手语双语;多元课程;立德树人;普特共赢
【中图分类号】 G762
融合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已确定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的政策导向。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学前聋听融合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2009年学校在浙江省创办了首家聋听融合的幼儿园——七彩桥幼儿园。幼儿园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幼儿园,同年加入中芬聋童融合教育实验项目。幼儿园现有12个班,每班均安置1—3名听障幼儿,以互融共进为目标,开展手语双语教育实践研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宜发展,实现幼有优育,构建听障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新样态。
一、以双语教学为基础,营造融合环境
听障幼儿的障碍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先进的助听设备支持下他们的听力补偿效果也各不相同,助听设备不能使听障幼儿的听力达到健听人的听力水平,无法保证他们可以发展一套完整的口语语言系统。手语双语共融教育模式让听障幼儿在跨语言的双语环境下习得两种语言,获得双语双通道交流能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开始手语双语共融教育实验,欧洲及亚太地区相继跟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也在实践。幼儿园手语双语教育实践,即在幼儿园一日保教活动中,聋人教师用手语、普通教师用汉语两种语言进行合作教学,听障幼儿和健听幼儿进行手语和汉语的双通道学习,由此促进普特幼儿共同发展,实现互融共进。
学校招聘聋人教师,一方面聋人教师学习手语有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聘用聋人教师充分体现了对聋人及聋人文化的接纳与尊重,这是手语双语共融教育的核心本质。聋、听教师的相互接纳、和谐交往潜移默化地影响聋、听幼儿,有助于健听幼儿接纳聋人及聋人文化,也帮助听障幼儿接纳自我,认同聋人身份,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融入社会。
语言是在运用中生长的。为了给所有幼儿营造良好的手语学习环境,全校师生每人都有一个手语名字并制作成手语牌张贴在班级活动区、教室门口、办公区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接触到的活动场地及功能区设有相应的手语牌,活动区域的流程图也设置手语提示语。手语牌和手语提示语均选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便于幼儿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手语。
为了扎实推进手语双语共融教育模式,凸显融合教育亮点,丰富融合教育内涵,幼儿园将手语双语融合教育纳入园本“融·和”课程,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实施。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共同参与幼儿园一日生活保教活动管理,包括晨检、早操、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就餐、午睡等,增加聋、听教师手语双语合作教学和班级幼儿手语集体课。另外,聋人教师针对听障幼儿的手语发展水平开展不同形式的手语个训课、组训课和集体课,在升旗仪式和幼儿早操等环节增加相应的手语内容。
幼儿园在设置手语学习目标时要求听障幼儿“手口”并重,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别化支持;而对健听幼儿,则以口语学习为主,学习手语的目标重在多语言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培养学习手语的兴趣,消除聋、听幼儿之间的交流障碍,为听障幼儿营造无障碍环境。幼儿园加强聋、听幼儿手语学习的引导。教师编写的手语双语画册,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尤其是手语图和手语视频,便于幼儿学习手语时理解和记忆,调动他们打手语的积极性。画册不仅投放在园内供幼儿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幼儿带回家和父母进行亲子共读。
幼儿园定期召开全园家长会,从手语学习与普特双赢的角度持续分享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让家长了解手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独特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促进听障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发展,是聋人群体内部彼此联系的纽带。即使是佩戴助听设备的重听者,学习手语不仅不会影响口语的发展,还可以让他多一种沟通方式,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家长看到多语言的学习环境对聋、听幼儿发展均有益处,开始支持手语双语教育实践,还和孩子一起学习手语。
为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幼儿园深入学习安吉游戏精神——“放手真游戏,发现真儿童”,充分利用自然野趣的环境和低结构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和材料,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一起合作,讨论、探究、发现问题,不断尝试创新直至问题解决,并通过自己的表征方式,绘画游戏故事,在安吉游戏中发展思维,不断习得合作、专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通过观察倾听、记录与回应,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为了提高手语双语教学成效,幼儿园成立手语学习中心,由聋人教师教授手语并邀请专家开设手语讲座。聋、听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手语双语画册,自主学习手语语言学内容,加深对手语是一门语言的认知。聋人教师全程指导手语翻译和手语画册、手语图和手语视频拍摄,加强聋、听教师的沟通,增强健听教师对聋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提升手语水平。幼儿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手语双语合作教学教研课、聋人教师个训课及集体课的深度教研,提升聋人教师的教学技巧;组织聋人教师手语教学研讨及教学观摩活动,加强聋人教师幼教及融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不断提高聋人教师手语及汉语互译水平和课堂教学素养;定期开展手语双语合作教学研讨与教学观摩活动,不断强化聋人手语教师和普通幼儿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深入探索幼儿园各领域和各教学环节手语双语有效合作策略。
实践证明手语双语共融教育实践是让聋、听幼儿都受益的教育方案。听障幼儿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发展手语和口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了解聋人和聋人文化,实现身份认同和双语双通道互通交流,从小建立融入主流社会的信心;同时健听幼儿在接受普通教育时,习得了手语,了解了聋人文化,建立起对聋人的同理心和接纳态度,认识到要用平等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个人。聋、听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打手语,手口并重,促进彼此互融共进,打造了包容、接纳、平等、互助的校园文化和融合教育环境。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桥梁,发展核心素养理应“从娃娃抓起”。儿童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最为核心的、根本的、基础的品格和能力,对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幼儿园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领域以及18项要求,并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以及32个学习发展目标与具体要求加以结合,着眼于学前教育的特点,寻找普特幼儿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最终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梳理出幼儿园的培养目标:“爱交往、懂关爱、知礼仪、乐运动、善思考、会创新、知合作”,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幸福完整儿童。
为了更好地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幼儿园以学前幼儿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校园文化、办园理念、办园宗旨、课程建设以及培养目标上坚持“育人为本”,结合招生对象的多样性,确定以“融·和”为学校核心文化,以“全面性奠基,个性化发展”为办园宗旨,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渗透式品德养成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把普特幼儿培养成尊重特性、包容差异,与自然和谐共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幸福完整儿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
为学前幼儿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丰富多样的园所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同伴互动中获得经验,是核心素养养成的基础条件。幼儿园场地充足,户外开设了12个活动区,室内有9大项目化学习中心,班级还设有区域活动角,材料投放丰富且结构合理,每天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幼儿园从幼儿的经验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开设的9个项目化学习中心,包括“布”里生花、小鸡“蛋”生、七彩药膳坊、七彩花草园、创客木工坊、百变魔法布、制“皂”精彩、“绳”彩飞扬、节气厨房,通过社会职业体验等活动支持幼儿从真实世界的问题或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科问题出发,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借助多种资源,经过探究思考,发散思维,解决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并将探究结果用项目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通过真实的情景和职业体验,满足了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和渴望,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三幼儿园开展“大手牵小手”畅玩日活动,幼儿不分年龄,对学习、生活或游戏的活动形式进行自主选择,可以利用各种材料与同伴一起进行艺术创造,一起进行各种搭建,普特幼儿配合默契,不亦乐乎,各方面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充分发展。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幼儿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期,基于此,幼儿园建构了“德润童心”德育课程,渗透到园本课程,通过“本真”课程、“生态”课程和“共存”课程,将德育贯穿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涵养童心,培养优秀品质。在“本真”课程里,以手语双语学习活动为抓手,引导幼儿认识人的多样性,了解聋童和其他障碍儿童,认识聋人文化,让聋、听幼儿学会接纳自己,尊重特性,关爱同伴,建立关爱之心;在“生态”课程里,通过开展种植、养殖、扎染、织艺、缝纫、节气厨房、七彩药膳等项目化学习活动和主题活动如秋收、冬藏等活动让聋、听幼儿了解大自然的生态循环规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在“共存”课程里,通过开展多元文化主题活动,如走进地球村共度传统节日等,传承传统文化;聆听红军故事、演绎红军经典儿童剧、唱响红色歌曲、重走红军路等,赓续红色根脉;走进孔子南宗家庙、走进家乡非遗文化等场馆,让聋、听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国家,建立民族自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任务落地。
幼儿园聚焦学前幼儿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构建融合教育评价体系,选取多元的评价内容和动态的评价方式,从活动开展的适宜性、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支持者的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将对幼儿的评价融入日常教学、游戏和各类活动中,运用叙事性案例评价法、成长记录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和个别化评估等多元的评价方式,融合教育评价流程循环往复,评价过程动态,推动教师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持续关注幼儿发展,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组织方式,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建立了“七彩之家”家长学校,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下,开展了体验式家长会、家长进课堂、育儿沙龙、社区讲座等特色活动让家长从获得者转变为输出者,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主动学习育儿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除此之外,针对特殊幼儿家长,幼儿园还专门开设了亲子课堂,教会特殊幼儿家长家庭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助力特殊幼儿成长与发展,更好地融入幼儿园。
三、以多元课程为支撑,实现普特双赢
融合教育品质提升,融合课程建设是关键,幼儿园坚持“融而共生,和而不同”,在“融·和”课程文化的引领下,建构了包含“本真”课程、“生态”课程和“共存”课程的“融·和”课程体系。该课程以普通幼儿教育课程为核心,以融合教育共进理念为指导,充分考慮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既面向所有幼儿又能适应个别差异,根据特殊幼儿的需求,适当进行课程调整,开展手语双语、个别化教育、家园共育、嵌入式教学策略等内容的支持活动,帮助普特幼儿共同完成课程目标,真正回应融合教育理念所要求的参与和实质融入的目标,实现普特共赢。
“融·和”课程面向幼儿终身发展,以“全面性奠基、个性化发展”为办园宗旨,提倡以幼儿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途径,通过“主题活动”“生成活动”“融合支持活动”“家园共育活动”四大板块实施。
例如,通过项目化活动带领普特幼儿一起探究生态的循环效应,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激发探究欲和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体验乐学善思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带领幼儿开展场馆学习和校外研学等沉浸式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收获快乐和友谊。
“本真”课程聚焦普特幼儿之间的关系和认同,在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多维度关注,多路径实施的原则。以主题活动为例,同一类主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从小班到大班主题内容层层递进,活动形式不断加深,同时采用课程调整策略增加普特共融的内容,支持两类幼儿阶段性的成长和特殊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我,棒棒哒!”,幼儿从“生命的密码”出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诞生”,知道听力障碍和其他障碍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通过“身体的密码”感受生命诞生的神奇及家族印记的宝贵,由此对自己和同伴身体所承载的秘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爱耳日活动中了解“小耳朵”(助听设备)的秘密,学会保护自己,关心同伴。再到“情绪加油站”和“这就是我”,幼儿从不同角度对身體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到认可接纳自己的独一无二,听障幼儿也能认识聋人、认同聋人身份,最终大家遇见“最精彩的自己”。
“生态”课程聚焦人与自然,和自然密切相关,以及注重自然中的发现与表达,从小班到大班普特幼儿全员参与,内容层层递进。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态课程,幼儿园结合幼儿的生成活动开设的9个项目化学习中心,构成一个循环效应。种植为养殖提供饲料,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创客木工坊为养殖的动物制作家,养殖为织艺提供蚕丝原料,织艺织成布放在扎染中心,染好拿到缝纫区做衣服,种植为皂艺、七彩药膳、节气厨房提供原材料,最后又将残渣进行处理做成有机肥回收到种植区,让普特幼儿都能理解生物链和生态循环效应。
例如,在主题活动“大自然的密语”里,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的颜色、果实、纹理和变化规律。普特幼儿在种植课程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和花、茎、果实的颜色变化,并和家长一起收集大自然的果实和颜色。他们再通过班级区域活动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进行加热、萃取等制作植物染料,进行扎染,在动手操作和创造中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发现自然色彩的奥秘和扎染带来的奇妙体验,生成了“‘布里生花,邂逅植物扎染”班本课程,建构了“布”里生花项目化学习中心,全园开放,幼儿自主选择。随着季节的更替和节气的变化,种植课程还与二十四节气相联系,开设了节气厨房,幼儿通过对节气美食的制作,了解节气习俗和节气内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针对特殊幼儿参与课程的深度,给予其适宜支持,使其缩小差距或达成活动目标。
“共存”课程聚焦人与社会、社会环境与文化传承,主题活动遵循普特幼儿的认识发展规律,小班熟悉幼儿园,感受幼儿园游戏的快乐,中班扩大到家乡范围,对家乡的美食、美景进行探究,大班幼儿对于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通过班本课程、社会实践、场馆学习以及有趣的汉字、造纸术、水墨画、青花瓷、京剧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对祖国五千年文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科技创新进行深入探究,感受祖国的伟大与富强,建立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很受普特幼儿喜爱。
除此之外,针对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幼儿园还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呈现方式上进行调整,开展各类融合支持活动。例如,在“本真”课程中增加主题活动“遇见”,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和同伴;在“共存”课程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除了开展针对全体幼儿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还增加了针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幼儿与读特校的特殊幼儿的幼小转衔活动,助力普特幼儿互融共进。
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的基础,是特殊幼儿实现社会融合的开端,幼儿园将以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新起点,推动手语双语教育实践进入新阶段。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