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径研究

2023-07-04 12:53:11孙建军郝志阔
互联网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互联网

孙建军 郝志阔

摘要: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之间呈现高度契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融入工匠精神。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讨论了二者耦合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拓展高校劳动教育网络资源、家校协同落实劳动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以及围绕工匠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引言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校应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并注重其中内涵与价值的凸显。随着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与工匠精神形成十分密切的联系,高校应明确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拓展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渠道,进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1 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坚持发愤图强、开拓创新,提升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劳动技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建设要求,实现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变。“互联网+”背景下,还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优势引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在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培养互联网思维,增强对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进而培养出更多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2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智育、体育与劳动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其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对高校劳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将传统劳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劳动理论与技能,还要不断学习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1]。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起到培养意志、锻炼体质等作用,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2. 高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耦合的价值取向

2.1 二者关系

现阶段,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价值观,因此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之间有着一定的统一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存在较高契合。一方面,应以劳动规律为基础来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途径。劳动水平的提升需要依靠技术能力来支撑,因此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以实现有效的自我认识与反思。随着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进一步打破了特定行业领域的局限,进而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中体现出关键价值。另一方面,在高校劳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还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确保高校教育模式可以与新的教育形式相契合,充分彰显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真正实现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契合。

2.2 价值取向

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也需要明确相应载体,基于高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耦合,应进一步明确二者的价值取向。

首先,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以行业背景为基础。相较于普通的劳动类型,工匠精神的融合使得劳动教育更贴合专业岗位工作需求,要求劳动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劳动教育并掌握对应的劳动技术技能,确保可以完成岗位工作。不同行业的劳动形式与劳动内容不同,其蕴含的工匠精神也存在差异。例如,工程师需要完成软件研发与代码编写工作,需要具备严谨认真、专注耐心的工匠精神;钢铁冶炼行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2]。

其次,劳动教育应注重职业精神的传承。职业精神指的是从事职业形成的综合价值观,由于工匠精神体现出一定的行业性与职业性,因此在劳动中也会形成相应的职业精神,并实现传承与更新。

最后,劳动教育体现出一定的职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人们的行动准则及追求价值的方向。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与职业责任意识,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与劳动态度,而这也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工匠精神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文化。在工匠精神的推动下,劳动活动中的创新创造力更为突出,劳动产品朝向个性化、精致化发展,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以及劳动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工匠精神的融合给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带来很大影响。为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应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随着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教师应明确自身在其中的职能,加强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与劳动习惯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与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身收获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对劳动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确保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

3.2 构建完善的劳動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劳动教育效率,高校应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并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高校各院系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来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同时对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有效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高校应针对劳动教育搭建相应的教育平台,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创设劳动教育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情境学习中实现自我认知与成长,实现工匠精神与劳动态度的培养[4]。最后,还应针对劳动教育落实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每个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教育表现等进行评价,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5]。

3.3 拓展高校劳动教育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劳动教学资源整合,进而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组织校外实习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效进行劳动教学对接,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并在具体的岗位要求下感受工匠精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打破以往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以机械工程专业的劳动实践为例,学生可以通过AI、虚拟现实等技术学习机械内部构造,明确设备的构建组成及运行原理,进而在校园里就可以学习实践劳动技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6]。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响应政策号召对当地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有效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大学生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以外,“互联网+”的应用还可以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例如,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对其工匠精神及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打下基础。

3.4 家校协同落实劳动教育内容

家庭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都是从家庭开始养成,因此家庭环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应通过家校协同来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时围绕劳动教育落实相应的家校联系机制,进而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家校协同来组织劳动教育,将具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与形式传递给家长,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实现劳动教育活動的共同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最后,高校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讲座、工匠精神专题报告等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劳动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提升大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其劳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为培养工匠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3.5 通过新媒体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生活中,而高校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来开展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渗透。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强、受众面广等优势,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开展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其次,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优秀劳动模范典型的宣传,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力优势,扩大模范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进而在高校内形成学习劳模、关爱劳模的劳动氛围,引导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及工匠精神形成更深刻的认识[7]。最后,高校还可以在特定日期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可以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依托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及劳模评选表彰大会等,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宣传报道方式进行创新,实现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并确保取得更良好的教育效果。

3.6 围绕工匠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是我国在长期发展中凝练而成的一种文化,在劳动过程中应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弘扬,进而树立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因此,高校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环境。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同时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害,为进入社会、适应岗位工作做好准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校园文化阵地,通过传播工匠故事、学习先进经验,让大学生深入感受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实现劳动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操守方面的提升[8]。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期间,高校应不断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弘扬工匠精神转变为文化自觉,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在校内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工匠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实现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在此期间,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从拓展教育资源、落实家校协同、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出发,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邹坤萍,李全海,肖俊茹.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管理学院为例[J].山东工会论坛,2021, 27(4):1-9.

[2]韩娟,方楠.融工匠精神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蕴意与实践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109-113.

[3]王炜.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的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 26(2):25-28.

[4]黄凌.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2):144-146.

[5]贾尧,宋增文,高姣姣.劳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1):80-82.

[6]刘健,张赛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23,36(1):57-60.

[7]李慧琼.大学生“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培养研究[J].公关世界,2022,(12):130-131.

[8]鄂园圆.“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径创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1):195-196.

作者简介:孙建军,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课题项目:202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交叉研究(编号:QGJY2022032);2022年广东省国防教育课题——新安全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编号:SL22YB1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互联网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