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07-04 04:56薛艳莉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论述CIPP模式的4个评价维度、基本观点,解析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个一级指标,提出基于CIPP模式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上要涵盖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以及32个观测点,方法上强调背景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输入评价,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配置;多元化过程评价,凸显课程思政隐性育人功能;坚持成果评价,突出课程思政“实效、示范、特色”导向。

【关键词】CIPP模式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36-04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渠道,教学评价是改进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要从本质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需密切关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当前,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了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但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面普遍未建立完整的体系。本文直面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评价实施难题,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尝试借助CIPP评价模式,综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CIPP评价模式概述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亦被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一种具有全程性的评价方式。

(一)4个评价维度

CIPP模式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维度。背景评价是为了解决方案设计目标的机制问题,根据实际环境对方案设计目标的合理性实施的评价,主要评价某个方案实施的必要性、存在背景、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因素。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方案的具体资源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资源、优势、成本、可能性等。过程评价是为了解决某个方案的效率问题,通过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评估方案的效率、监督、反馈机制。结果评价主要围绕方案的目标实现程度,对方案的成果、成效进行评价、比较和判断,为后续的方案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二)基本观点

CIPP模式的显著特征体现了“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这一评价模式认为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具,其有助于设计科学的大纲和具体的实施流程,在评价活动中为评价信息获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高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CIPP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评价优势,过程突出导向性,为决策提供改进性意见,考核的方式具有灵活性,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总体上,CIPP评价模式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优势,融合了发展性、诊断性、过程性、反馈性的特点,尤其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大幅提升了评价者及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认可程度。

二、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解析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开展全过程诊断、导向,能够调控和激励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育人能力。CIPP模式是当前比较成熟的教学评价模型,其在各个教育教学领域中经过多项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借助CIPP模型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本文基于CIPP模式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背景指标、输入指标、过程指标以及成果指标4个一级指标,并分别对应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和32个观测点指标。

(一)背景评价的指标

CIPP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背景评价,即通过相关的政策支持、育人目标、需求定位,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与开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进行诊断性评价。因此,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背景评价可以选取“政策支持”“育人目标”“课程定位”3个分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其中“政策支持”是指课程思政教学所处环境的外在表现,包含从高校本身到教师本人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支持与重视;“育人目标”指标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定位”指标源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标准,其中有明確的课程思政教学定位与目标。

(二)输入评价的指标

CIPP模式下的输入评价以背景评价为前提,进行可行性评价与判断,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师能力”和“投入保障”这3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其中,“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平台、资料库等;“教师能力”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影响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效果的发挥,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功底、育人能力、教学亲和力等;“投入保障”主要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等,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过程评价的指标

CIPP模式下的过程评价以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为着力点,主要对教学动态和教学反馈等主要环节进行高效性评价。科学的过程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追踪、把握、反馈育人方案的执行情况,并对存在的疏漏与偏差进行及时补救。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可以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4个分指标作为二级指标。“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采用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信息化等;“教学内容”包含课程授课要点、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点等;“教学过程”是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关键,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课堂活跃度、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等;“教学反思”是确保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是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质量监控机制”“教学反馈机制”等指标体现。

(四)成果评价的指标

CIPP模式下的成果评价是评价体系构建的落脚点,属于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主要根据育人成果与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以此为依据改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功能。课程思政教学结果评价可以选取“学生反应”“同行评价”“特色与创新”3个分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学生反应”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直观体现,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获得感、学生满意度等;“同行评价”体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辐射和推广价值,包括同行认可、同行借鉴、示范效应等;“特色与创新”是评价育人成果的亮点,包括特色成果、创新做法等。

三、基于CIPP模式的高職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CIPP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本文尝试建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4个环节,主要以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4个维度为依据,涵盖政策支持、育人目标、课程定位、教学资源、教师能力、投入保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学生反应、同行评价、特色与创新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2个观测点,并根据权重进行比例赋值(见下页表1)。

(一)强调背景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背景评价是其他评价的前提,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背景评价指标时,需要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导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课程思政的根本标准,全面体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环境与育人环境。背景评价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可以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开展。开展背景评价时,首先,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尤其重点关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办学目标、课程教学育人目标等,通过目标引领课程思政有效开展。其次,评价学校政策支持程度,以凸显高校以及教师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支持与重视。最后,判断课程思政目标的价值性,如评价育人目标是否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设,以体现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二)优化输入评价,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配置

高质量的资源配置是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保障及重要前提,充分考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契合性,能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优化输入评价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条件性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输入评价是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力、投入保障等进行有效评价,判断学校是否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力、投入保障等基本性条件。输入评价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施。在实施观察、调查、访谈等过程中,主要考察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等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多元化过程评价,凸显课程思政隐性育人功能

过程评价是指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地监控、分析与反馈。实施过程评价,其目标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方案进行不断调整与改进,由此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持久性、稳定性。多元化过程评价即过程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常见的有推门听课、查阅资料、座谈调研、大数据监测与智慧分析等,其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过程监督、动态跟踪与检查记录,重点关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内容、过程、授课要点、思政元素融入点、课堂活跃度、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课后反思等。通过对以上各项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为后续的方案改进与教学效果提升提供参考。

(四)坚持成果评价,突出课程思政“实效、示范、特色”导向

成果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主要校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为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进行成果评价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育人实效的长远价值导向,主要对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学生反应、同行评价、特色与创新等进行综合评价。成果评价可以通过资料查阅、调查访谈、交流反馈等方式开展,主要考查学生获得感、学生满意度、学生行为等学生反应。同时,还可以通过调研、交流、研讨等方式,考查同行认可度、借鉴度、示范效应、特色与创新等辐射效果和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核心和目的在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包括提高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本文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布卢姆.教育评价[M].邱渊,王刚,夏孝川,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苏小菱,洪昀.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

[3]徐妍艳.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2).

[4]张春萍,孙培军.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评价指标构建[J].江苏高教,2021(10).

[5]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6]许祥云,王佳佳.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2020LSZ058)、“集群结对共建模式下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20MSZ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薛艳莉(1987— ),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