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红光新城项目用地范围(原枣园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十六国和唐代时期墓葬36座,西汉初期灰坑1座和疑似秦代夯土建筑基址1处。此次发掘区位于西安西郊团结西路南侧,东侧为西钞广场(图一)。其中M11位于发掘区南部,经初步梳理研究,确定其时代为十六国时期。现将M11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红光新城M11 地理位置示意图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向南,方向178°,开口已被破坏,具体情况不明,现存平面略呈“甲”字形,残存水平总长17.5米。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
图二 M11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葬南侧。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宽北窄,斜坡底。口长13、宽0.9~1.1米,坡长14.2米,残深6米,坡度约23°。壁面平整无收分,北壁中部被盗洞破坏,残存部分壁面,可见白灰面及少量红色颜料,推测原应有壁画分布。内填五花土,土质较硬,未经夯打。
甬道 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拱顶土洞,平底,平面略呈梯形,北部略宽于南部,东西两壁略宽于墓道壁。甬道进深1.7、宽1.02~1.1、洞高1.6~1.8米。内堆积有五花土,土质较硬。
墓室 位于墓葬北侧。土洞单室,四角攒尖顶,平底,平面近方形,东西两壁由南至北略外扩,北壁略宽于南壁。墓室进深2.8、宽2.84~3.04、洞高1.8、直壁1.6米。内堆积有花淤土,土质较硬。
盗洞 1处,位于甬道南端,打破墓道北壁,平面呈椭圆形,直径0.56~0.6米。内填扰土,土质疏松,含土坯块、骨渣、近代垃圾等,时代应为近代。
墓室内发现少量东西向分布的黑色朽木痕迹和厚约1厘米的草木灰,推测应为木棺,但葬具结构不详。
由于盗扰严重,未见墓主骸骨,仅在盗洞内发现部分骨渣,葬式及性别不详。
另在墓室北部中间发现狗骨,体长约0.78米,头朝北,西侧偏南位置还发现有少量其他动物遗骸。
出土遗物主要集中于墓室东部,少量分布于中部(图三),共24件(枚)。除1枚铜钱外,其余皆为陶质类,其中陶俑5件,陶塑动物8件,生活明器10件。现按器类分述如下。
图三 墓室随葬品分布图
图四 武士俑(M11:3)
1.陶俑 5件。包括男侍俑、武士俑及椎髻女俑。泥质红陶,前后合模制作,合模缝抹平修饰,体中空。
男侍俑 1件。标本M11:2,头戴高圆顶帽,脑后出帽沿,脸型长圆,五官清晰,粗眉细眼,鼻梁较高,身穿交领长袍,腰间系带,背部有凹痕,似为衣褶,脚部微翘,左手虚握置左胸旁,右手虚握置右肩处,手中原应持物,已佚。色彩无存。高29厘米(图五;图八,3)。
图五 男侍俑(M11:2)
武士俑 2件。包括M11:3、M11:5,外形相同,残损有别。标本M11:3,头戴兜鍪,顶有盔缨插孔,脸型方圆,五官清晰,眼角上提,隆准阔口,口角下垂,面带威严,护脖及下颌,上穿交领短衣,下着筒形裳,双腿分开站立,手部刻划细腻,双手虚握伸出,手中原应持物,已佚。色彩无存。高38.8厘米(图四;图八,2)。
椎髻女侍俑 2件。包括M 1 1:1 6、M11:17,发型服饰相似,面貌表情各异。标本M11:16,立姿,头顶墨发中分,拢于脑后,挽成椎髻,五官清晰,隆准宽鼻翼,目光前视,双唇微抿,面庞平静祥和,身穿交领右衽长袍,双手置于腹前,拢于袖中。头发、眼珠施黑彩,袍服失色彩,此俑制作拙朴之中见细腻,尤以眼睛、嘴巴、人中及发丝刻画最为生动。高23.5厘米(图六;图八,1)。标本M11:17,陶质陶色、制法、发饰外形均同于M11:16,惟面目表情不同。双目微虚前视,嘴角上翘,祥和中呈现微笑。两个陶俑应采用同一模具制作无疑,而后期雕刻的微小差异,则使二者呈现出了不同的生动表情。高25.3厘米(图七;图八,4)。
图六 椎髻女侍俑(M11:16)
图七 椎髻女侍俑(M11:17)
图八 出土陶俑
2.陶塑动物 8件。马、猪、狗、羊各2件,有泥质红陶和灰陶两种。左右合模制作,体中空。
马 2件。包括M11:4、M11:22,除现存外表颜色不同外,外形大体一致。标本M11:4,泥质红陶,合模后贴塑修整,通体施深红色彩绘。身形壮硕,腿部较细,粗线条刻画眼睛、嘴巴、鬃毛和马尾,马口勒衔镳,牙齿外露,与两侧的三个圆饼形装饰连接,前额正中有一圆饼形当卢。背上有鞍,鞍桥较高,鞍下贴附有陶质方形障泥,障泥宽大,上有马镫,蹄下有长方形踏板。体长34、高37.1厘米(图九,1;图一〇)。标本M11:22,陶质陶色、制法、外形均与M11:4略同,惟器身颜色不同。通体施黑彩。体长34.6、高39.7厘米(图九,2;图一一)。
图九 出土陶马
图一〇 陶马(M11:4)
图一一 陶马(M11:22)
猪 2件。包括M11:8、M11:9,泥质灰陶,制法、外形均同。标本M11:9,体形肥圆,呈站立状,四肢两两并立,短尾凸起,鬃毛直立,双耳下垂,吻部前突。体施黑彩,脱落较甚。体长17.8、高9.3厘米(图一二,1;图一三)。
图一二 出土陶塑动物
图一三 陶猪(M11:9)
狗 2件。包括M11:1、M11:6,泥质灰陶、制法、外形均同,大小略有差异。标本M11:6,身形瘦长,呈站立状,四肢两两并立,颈部刻划有锁链纹饰,双耳下垂,吻部突出,牙齿外露,用粗线条刻画出眼睛和嘴巴。体长17、高9.4厘米(图一二,2)。
羊 2件。包括M11:11、M11:12,泥质红陶,制法、外形均同。标本M11:11,身形圆润,呈站立状,四肢两两并立,尾部紧贴后肢,双耳下垂,吻部前突,粗线条刻画眼睛和嘴部。体长21.4、高17.7厘米(图一二,3;图一四)。
图一四 陶羊(M11:11)
3.陶制生活明器 10件。器类有罐、釜、碗、甑、井、碓、磨、灶。
罐 2件。包括M11:7、M11:10,均为泥质灰陶,轮制。标本M11:7,口部和罐身有残缺,侈口,卷沿,圆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部饰多道弦纹。口径10.3、最大腹径21.4、底径11.8、高21厘米(图一五,2)。标本M11:10,侈口,折沿,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部及腹上部饰多道弦纹。口径12.4、最大腹径24、底径12.6、高23厘米(图一五,1;图一六)。
图一五 出土陶制生活明器
图一六 陶罐(M11:10)
釜 1件。标本M11:23,泥质红陶,轮制。敞口,平沿微下斜,圆唇,下部斜收,平底。素面。口径10、底径4.1、高4.5厘米(图一五,4)。
碗 1件。标本M11:15,泥质红陶,轮制。敞口,平沿,圆唇,腹斜收,平底。素面。口径13、底径4.2、高4.8厘米(图一五,7)。
甑 1件。标本M11:24,泥质红陶,轮制。敞口,平沿,圆唇,腹斜收,平底,底部开孔。素面。口径9.8、底径4、高3.8厘米(图一五,10)。
井 2件。包括M11:14、M11:19,存在有无带井架的区别。标本M11:14,泥质红陶,轮制。井身呈筒状,宽平沿,方唇,平底,井沿上粘附拱形井架,井架上方镶嵌一圆柱形滑轮。素面。口径10.3、底径8.3、高13.9厘米(图一五,8;图一七)。标本M11:19,泥质红陶,轮制。口微敛,宽斜沿,尖唇,筒形腹,无井架,平底。素面。口径8.6、底径8.3、高11.5厘米(图一五,3;图一八)。
图一七 陶井(M11:14)
图一八 陶井(M11:19)
碓 1件。标本M11:21,模制拼接,由架、臼、杵三部分组成,架和臼为泥质灰陶,杵为泥质红陶。底板呈长方形,一端粘接碓架,架开小孔,一端塑圆臼。柱状杵,杵后连接碓杆,碓杆为长条形,杆身穿孔,与碓架小孔对穿,碓杆可上下活动。长22、宽6、高10.2厘米(图一五,5;图一九)。
图一九 陶碓(M11:21)
磨 1件。标本M11:13,泥质红陶,模制。由上下两片磨盘组成,平面呈圆形,大小近同,上磨盘中间凸起,内有一凹窝,中间有横梁相隔,边缘相对位置各有一凸起的锥体,应是安装磨杠的装置,两扇磨盘内里均刻划有较深的放射状划纹,应是磨槽的模拟。直径11.7、高2.6厘米(图一五,6;图二〇)。
图二〇 陶磨(M11:13)
灶 1 件。标本M11:18,泥质红陶,模制。方形灶面,中间有一凸起的圆形火眼,灶头立墙上部为山形挡火墙,下为拱形灶门。灶面模印鱼、厨具纹饰。长13.5、宽14.2、高10.5厘米(图一五,9;图二一)。
图二一 陶灶(M11:18)
4.铜钱 1枚。标本M11:20,残锈严重,无法修复,字纹不可辨。
从目前已发掘并见诸发表的十六国时期墓葬看,关中地区的十六国墓葬主要分布在咸阳原和西安南郊,另外北郊也有少量发现,本次在西郊发掘出土的M11填补了该区域十六国墓分布的空白。
由于原始地层已被破坏,故墓葬原始形制特别是墓道部分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开口情况不明。经发掘,M11为一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复原深度当在10米以上。M11出土的椎髻女俑M11:16、M11:17与西安北郊顶益制面厂出土的的说唱俑M217:8[1]较为相似,武士俑M11:3、M11:5与M217:14近似[2],所不同的是本次出土的武士俑无踏板。此外,墓葬出土的鞍马及磨、碓、井等生活明器与长安区西韦村206所墓地M1和M2出土同类器物相同[3]。北郊顶益制面厂墓地时代被认为是北魏初期,从M11出土的武士俑尚未有踏板来看,时代应早于顶益M217,而从生活明器与长安206所墓地出土器物大多相同的情况看,M11与这批墓葬时代应相差不多。长安206所墓地发掘的北朝墓经进一步研究确认为十六国晚期[4],因此将M11年代定在十六国晚期,大体上应相差不大。
领队:段 毅
发掘:段 毅 石 磊 贺朋波 王小兵
郭翠云
修复:王小雷
照相:李钦宇
绘图:雷升龙
执笔:段 毅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5(1).
[2]同[1].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长安县北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5).
[4]长安区北朝墓最新的时代认定由原发掘者之一的刘呆运先生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