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茹,魏苗,王梦涵,李天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受限,活动量较少,会降低局部血流速度,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2]。下肢DVT 则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患者劳动能力,甚至会引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但部分患者由于对下肢DVT 认知不足,健康行为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较弱,应对方式消极,不利于病情恢复。健康教育是传输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的重要手段,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可通过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满足患者认知需求,促进患者实施健康行为,加速病情康复。目前,其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并取得满意效果[4-5],但尚未见其在脑卒中后偏瘫合并下肢DVT 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其在脑卒中后偏瘫合并下肢DVT患者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28例脑卒中后偏瘫合并DVT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其中2021 年1~10 月就诊的64 例患者纳入常规组,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7 月就诊的64 例患者纳入研究组。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均经头颅CT、MRI 等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伴有下肢DVT;认知能力正常;可简单使用微信;出院后可保持联系。排除标准:文盲;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病史;肝、肾、心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听视觉障碍;伴有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常规组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49~72岁,平均(62.14±4.72)岁;患肢为左侧45例,右侧19 例;文化水平为小学37 例,中学18 例,高中以上9 例。研究组中男性31 例,女性33例;年龄51~74 岁,平均(62.75±5.02)岁;患肢为左侧42例,右侧22例;文化水平为小学40例,中学18例,高中以上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入选病例监护及诊治均严格依据临床指南相关原则,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程序、目的及风险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向患者口头讲解下肢DVT的形成原因、症状表现、缓解方法、日常注意事项、用药方法等内容,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2)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并密切关注下肢皮色、血运等;(3)嘱患者清淡饮食,多食用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4)帮助患者按摩患肢,促进血液流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展力所能及的主被动运动。(5)出院后,每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用药、饮食等情况,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1.2.2 研究组 该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具体方法:(1)组建护理小组,护理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3 名护理人员组成,主治医师提供咨询服务,护士长通过集体授课、案例分析、讲座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护理人员考核合格后才可开展护理工作。(2)制定干预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咨询专家等循证途径了解患者不同阶段存在的护理问题,明确患者护理需求,护士长根据相关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制定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计划,见表1。
表1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内容Table 1 Content of staged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patient demand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健康行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干预后)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Cronbach's α=0.93)[7]评估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总分52~208 分,其中52~90 分提示患者健康行为较差,91~129分提示健康行为一般,130~169分提示健康行为良好,170~208 分提示健康行为优秀。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2)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干预前后分别以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Cronbach's α=0.82)[8]、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Cronbach'α=0.93)[9]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生活质量,ESCA、GQOL-74总分分别为0~172分、0~100分,得分与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前、干预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Cronbach's α=0.87)[10]、抑郁自评量表(SDS,Cronbach's α=0.89)[10]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总分均为0~100 分,得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4)应对方式:于干预前后,以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Cronbach'α=0.89)评估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分值为0~36 分,消极应对分值为0~24 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倾向采取相应应对方式。(5)小腿周径: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小腿内踝上缘周径,比较干预前后患侧小腿周径差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1,Fisher's 精确检验,理论频数≥1 且≤5,用校正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健康行为优良率为84.3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4<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th behavi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ESCA、SDS、GQOL-74 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ESCA、GQOL-74 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而SAS、SDS 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ESCA、GQOL-74 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ESCA、SDS、GQOL-74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AS,ESCA,SDS,and GQOL-74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ESCA、SDS、GQOL-74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AS,ESCA,SDS,and GQOL-74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时间干预前GQOL-74 68.81±9.36 67.29±8.25 0.975 0.332 91.02±2.47a 85.39±5.21a 7.812 0.001例数64 64干预后组别研究组常规组t值P值研究组常规组t值P值64 64 SAS 54.25±7.96 53.87±6.72 0.292 0.771 38.63±4.86a 47.29±5.07a 9.865 0.001 ESCA 88.77±12.03 90.15±13.54 0.610 0.543 159.67±5.07a 138.25±7.68a 18.621 0.001 SDS 50.57±6.92 51.13±7.06 0.453 0.651 35.24±4.27a 43.87±5.10a 10.380 0.00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组别例数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干预后7.63±1.18a 13.87±1.54a 25.731 0.001研究组常规组t值P值64 64干预前10.85±2.16 11.22±2.83 0.831 0.407干预后31.83±1.10a 24.39±2.42a 22.391 0.001干预前20.12±1.05 19.78±0.96 1.912 0.058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患肢肿胀度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患侧小腿周径为(4.97±1.02)cm,干预后为(2.35±0.44)cm,干预前后差值为(2.62±0.42)cm;干预前,常规组患侧小腿周径为(4.89±0.87)cm,干预后为(2.95±0.54)cm,干预前后差值为(1.94±0.41)cm;研究组干预前后患侧小腿周径差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8,P<0.001)。
相关研究显示,健康行为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且行为转变理论指出患者行为的改变需经历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患者认知、行为需求不同,护理目标也不同[11-12]。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以满足不同阶段患者的认知需求,促进患者实施、坚持健康行为。
本研究通过与患者沟通发现处于前意向阶段的患者由于疾病认知不足,危险感知意识薄弱,多无意识实施健康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于此阶段首先进行针对性疾病知识讲解,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再向患者播放院内自制下肢DVT医疗纪录片,使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不遵医嘱用药的危害;此外,定期举行的病友交流会可使患者意识到健康行为对促进病情康复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唤醒患者健康行为意识,调节患者应对方式,推动其积极实施健康行为。意向阶段的患者已有足够的内驱力实施健康行为,但缺少专业康复计划指导,不知该如何开展健康行为。因此,本研究于此阶段结合患者Padua-VTE 风险评估模型得分、年龄、饮食习惯等为其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可为其实施健康行为提供理论指导,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其积极实施健康行为。但依从性变化规律显示,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呈现“上升-下降-固化”的趋势,不利于病情恢复[13]。因此,本研究在患者行动阶段,积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强化患者健康行为,其中本研究借助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工具持续传输健康知识及通过专家讲座解答患者疑问,可不断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健康问题;康复计划表、病友交流会则可从内部、外部多方面对患者进行行为监督,有效避免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中止健康行为。由此可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健康行为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调节患者应对方式。
此外,脑卒中发病急促,患者突然丧失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一时无法接受,负性情绪严重[14-15]。常规护理干预的重点多在于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对患者心理状态关注不足。本研究所采取的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满足患者不同阶段的身心需求,其中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可及时把握、纠正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此外,患者家属作为患者最亲切的人,更了解患者的内心真实想法,但由于家属不具备专业心理疏导技能,可能会因应对方式不恰当加重患者负性情绪。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向患者家属讲解常见心理问题应对措施,可帮助家属以合理方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且本研究采用思维导图讲解心理问题应对措施,可简化家属学习路径,帮助家属快速理解记忆相关知识,从而为其实施心理支持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还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力量,通过定期举行病友交流会不断提升患者康复信心,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患肢肿胀度较轻,经分析,主要是因为中药熏洗可通过发挥热力、药力的双重作用促进病情改善[16-18]。熏洗时所用延胡索、红花、丹参等药材具有化瘀活血、利水消肿、通脉止痛的功效,坚持熏洗可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液黏稠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减轻患肢肿胀度。患者心理、身体状况的有效改善则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合并下肢DVT 患者的健康行为及自护能力,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调节患者应对方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肢体肿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