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焦点述评(2011-2022)

2023-06-30 06:58:19丁宁
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曲夜泊文论

丁宁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搜集、整理2011年至2022年间公开发表于学术性期刊,有关“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文论的基础上完成,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呈现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之学术焦点:古诗词歌曲界定、分类;古诗词歌曲个案研究;传承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学术研究尚存之不足,并从中探寻今后可奋进之学术目标。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现状学术焦点述评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究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即为笔者在搜集整理2011-2022年间公开发表于学术性期刊有关“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文论的基础上完成,以期从中总结近年以来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焦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述评,从中找寻尚存之不足以及奋进之学术目标。 就文论数量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至2022年,有关“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的文论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由最初的寥寥几篇文论发展至每年有几十篇至上百篇。尽管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但足以看出学界对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就收集的文论而言,其学术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古诗词歌曲界定、分类:古诗词歌曲个案研究;传承问题研究,本文即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一、古诗词歌曲界定、分类

王苏芬教授曾对“古曲”有过这样的界定,“古曲,就是用古代的诗词谱成的歌曲①”,尽管该定义是依据字面之意而做的口头表述,但已然为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所公认,如,黄琼瑶认为:“古诗词歌曲是以古诗词为歌词配曲而成的歌曲②”:张宜霞虽并未直接阐述古诗词歌曲之定义,但从其文中足以了解其对于这一定义的认同,“《甄嫒传》中的古诗词歌曲③”,即为运用古诗词创作而成的歌曲:黄雪则认为:“古诗词歌曲是指用我国经典诗词作为歌词,由音乐家谱成歌曲,并搭配艺术性较强的钢琴伴奏或樂队伴奏,在音乐会(室内乐)上演唱的声乐作品④”:徐钊毅认为:“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⑤”:再如,辛蕾认为:“古诗词歌曲是将古典诗词同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⑥”:朱默涵认为:“古诗词歌曲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中国古代诗词与歌曲的结合⑦”;杨惠乔认为:“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将古典诗词与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音乐形式⑧”:杨力耕亦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与经典音乐结合的产物⑨”,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关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界定问题,均已表明古诗词研究领域对于这一界定的认可。

在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分类问题上,王苏芬教授曾在其编著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集》一书中,将古诗词歌曲分为八类:“姜白石歌曲、魏氏乐谱、太古传宗、九宫大成、纳书楹曲谱、琴歌、明清杂曲、傅雪漪创作的歌曲⑩”,此番分类的标准即是以傅雪漪先生所传“古曲”之标准而为之。在所搜集的文论中,各学者虽各抒己见,但其观点却是大同小异,只是在此基础上,将近代以来受西方作曲技法影响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纳入其中,并依据“时间”范畴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如,杨力耕在其文中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分类四类:“古人原词原谱的古诗词歌曲、近代音乐家谱曲的古诗词歌曲、现代音乐家谱曲的古诗词歌曲、现代音乐家根据古人原词原谱改编的古诗词歌曲⑾”,从上述二者分类之比较而言,杨力耕的观点即在王苏芬分类的基础上,将近代以来,依据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纳入古诗词歌曲的范畴,类似观点不在少数,如,黄琼瑶即将其分为六类:“古词古曲、古词新曲、古曲新词、古曲新唱、改词编曲和新词新曲六类⑿”,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观点更是将古诗词歌曲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外延,将以“新诗歌”为基础的创作亦纳入其中:再如,袁迪认为:“中国古诗词歌曲分为古词古曲、古词新曲、古曲新词、改词编曲、新词新曲五种形式⒀”;李倩文则认为,中国古诗词歌曲分为两类:“(一)古人原词原谱流传下来的古曲:(二)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古诗词歌曲⒁”,等等。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关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阐述,虽然已经表明了中国古诗词歌曲这一范畴的发展与扩充,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傅雪漪先生所传谱的“中国古诗词歌曲”,以及王苏芬教授在其编著中所阐述的分类问题,是在傅雪漪先生译谱、整理、改编的基础上而型塑的观点,并非只是对以中国古诗词为歌词谱曲而成的歌曲这一范畴的界定。虽然上述观点与傅雪漪先生的初衷以及王苏芬教授所传承是否相悖有待商榷,但上述文论亦是在此基础上将近代以来,受西方作曲技法影响创作而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纳入其中,尽管两者均是以中国古诗词为依托而产生的歌曲,但其在本质上却与傅雪漪先生所传以及王苏芬教授所呼吁的古诗词歌曲产生了本与质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这种定义与范畴的扩大,进而引发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之现状:一方面,在古诗词歌曲的分类问题上,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纳入研究视野,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究个案,多属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一类,从而导致了对于原词原谱的古曲研究的缺失。

二、古诗词歌曲个案研究

近十几年来所发表的研究文论,绝大部分聚焦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个案的研究,且较集中于《长相思》《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登鹳雀楼》《静夜思》《关雎》《春晓》《满江红》《越人歌》《如梦令》《钗头凤》《青玉案-元夕》等作品,限于篇幅,在该部分将择其中所涉文论最多的三个个案展开分析,并对其相关内容展开评述。

首先是个案《枫桥夜泊》,该作品是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近年来所有古诗词歌曲个案研究的文论中,对于该作品的研究文论要数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期刊发表已有30余篇,所涉内容多包涵诗词分析、创作分析、演唱分析等内容。

在诗词分析方面,文中所述内容多为诗词创作背景及词意表达两个方面,如,胡建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一<枫桥夜泊>浅谈》一文,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枫桥夜泊》的作品分析⒂”即做了词意以及创作背景方面的阐述:再如,丁珺在其文中阐述该作品的语言审美特征时,即以标题为“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和“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⒃”两个部分,分别分析了创作背景及词意;余艳丽文中所述的“案头工作”中亦对该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

在创作技法方面,多涉及调式调性、曲式、节拍、力度、钢琴伴奏等方面,王静在其文中即对该作品进行了“创作技法”的分析,但其论述内容却鲜有涉及技法问题,而是集中阐释了人声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的调式调性及强度变化方面的内容⒄;余艳丽在阐述“旋律特点”时,亦是简要说明了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枫桥夜泊》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歌曲为E宫系统,升C羽调式,四四拍,慢板⒅”,而并未详细指明其旋律特点究竟为何;梁奇一文在阐述其“旋律特点”时,更是仅列有标题,缺乏具体内容;曾广海一文,对该作品的每一句展开分析,并对其“旋律特点”作了总结:“‘泛调性,二度、四度、五度的构思,‘鱼咬尾的音乐发展手法⒆”;王雨妍一文提出了“调性扩张手法”,强调的是黎英海先生在调式交替上运用了“综合调性七声音阶”的理论方法⒇。

在演唱分析方面,所涉文论观点相同或相近,多集中阐述要在理解诗词意境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气息与音色、“咬字吐字”的把握、力度控制等内容。如:严雨琦在论述“演唱把握”时,即认为:“(一)准确把握情感与力度;(二)精准处理咬字吐字;(三)理解音色与共鸣;(四)注意控制速度与节奏(21)”,其中,除“精准处理咬字吐字”一点外,其余三个方面均是要求演唱者要在真正理解诗词意境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如,平诗琦认为:“在演唱《枫桥夜泊》时,首先须如同朗诵诗歌一般,其次在演唱中要做到作品内在要求‘静的意境感受和艺术特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尤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22)”;如,梁奇一文,在阐述演唱技巧时认为要集中注意“咬字归韵,气息、音色,力度控制(23)”三个方面的内容。就该部分文论而言,所涉文论多是“点到为止”,缺乏细致入微且观点独特的分析,亦存有概念不清、内容缺失的情况。

第二是个案《长相知》,该作品是由作曲家石夫改编而成。在所涉及的文论中,其内容多以“演唱”为基调,所探讨的内容皆为“如何更好地演绎作品”,即便是涉及创造方面的分析,其初衷亦是以“演唱”为基调。如,崔丹在分析其“音乐美”时,雖未指出其音乐何以为“美”,但却从演唱者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演唱的问题:“长相知歌词虽短,但用情很深,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用心体会,在声音的运用上应当柔情富有真情实感,演唱《长相知》时应当反复揣摩,以情溶声(24)”;如张丹认为,要做到“全面分析作品”,演唱者“需要演唱者借助想象、联想等,构建起一个真实的情境,并主动回忆个人是否有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最终获得感同身受的演唱效果(25)”;再如,胡淼在分析其“演唱特点”时,亦是以如何更好地演绎该作品为目的,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强调“要在气息的支持中找到支撑点,用富有扩张力的高音让女主人公的情绪得到大爆发(26)”,等等。上述所举虽仅为其中之个例,但纵观《长相知》的研究文论,并未见有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的文论,即便是分析“昆曲唱腔(27)”在《长相知》的运用问题上,亦是为了凸显如何更好地演绎该作品,如胡晓晨在强调在《长相知》的演唱中可以运用到昆曲的润腔,通过“带腔、罕腔、擞腔、橄榄腔(28)”进行具体乐句的演唱分析。此类文论尽管从“作品演绎”的角度讲并无不妥,但亦能够从中发现关于该作品的研究尚有可深入发掘之处。

第三是个案《关雎》,该作品由当代作曲家赵季平创作而成。该部分文论主要论述了音乐创作及演唱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音乐创作方面,主要涉及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方面,如,杨杨在进行《关雎》版本研究时,即分析了该作品的“旋律特点、调式调性特点、词曲结合的特点(29) ”,其中,在旋律特点部分,指出:“在《关雎》中,赵季平借鉴了西方音乐的表达技巧,他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融入到歌曲中。采用了结构工整的曲式结构,以再现三段式(A+B+A)的形式为主,4/4拍的旋律更加灵动,韵味更加浓厚(30)”,上述三个方面作者以“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概括,从论述内容看,以“创作特点”为标题,更为贴切;如,邱诤男亦在文中指出:“《关雎》的调性为民族七声清乐D羽调式,后转七声雅乐D羽调式。曲式结构为‘A- B-A的三段式结构,前后两段完全相同,中段为全曲的高潮部分(31)”;再如,袁丹认为:“赵季平先生的《关雎》版本曲调婉转悠扬,张弛有度。全曲节奏四四拍,典型中国民族传统七声调式,D羽调,单三部曲式(32)”。在演唱方面,与其他个案的研究相同,主要论述了诗词意境情感的表达、咬字吐字、音色的把控等方面,如,刘翘翘、董兵即通过“音色,吐字、行腔、归韵,情感表达(33)”几方面对《关雎》的演唱展开分析:袁丹则依据“咬字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冷雪梅从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出发,强调了“语言叙述的重要性(34)”等。

综上所述,就具体个案研究的文论而言,主要存有以下不足:文章阐述观点相近或相似,缺乏深入研究,且缺乏独特性;文章质量有待商榷,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且有概念不清、内容缺失的情况;文章观点缺乏前沿性,多呈现“人云亦云”的状况。而对于古诗词歌曲个案的研究,可结合跨学科研究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如:从文学与音乐学的跨学科角度,研究其诗词格律与音乐创作共同展现的意境美,从声韵学、语音学与音乐学的跨学科角度,研究其诗词格律如何与音乐演绎更加完美地契合。

三、传承问题研究

曾有学者指出: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35)”,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具有专门的古诗词研究机构的高等学府(36)”,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而言,无论是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讲,都无法忽视与规避对于传承这一问题的探讨。在近十几年所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文论中,中国古诗词歌曲“传承与教学”问题的探讨可谓是又一学术热点。如,饶泽荣认为,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应该走进高校,需要“组成教学团队,加强理论研究,建立教材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38)”;路统洁的观点与饶泽荣相近,他提出几个方面:“(一)成立古诗词歌曲教学团队:(二)编写有针对性的古诗词歌曲教材;(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结合,定期举办古诗词专场音乐会:(四)创新教学理念,将专业化教学与普及教育相结合;(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汲取百家之长(39)”等:中国音乐学院的杨曙光教授则认为需要在创新中保护、传播和发展中国古诗词歌曲,一方面要进行“学院的教学传播”,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创新发展(40):陈立兴则认为要想传承和发展古诗词歌曲,则需要做到“在声乐教学中传承经典,从歌曲创作中寻求发展(41)”:赵柯认为当下传承、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可行且有效的方式有二,“一是强调要在国家文化艺术政策的引领和扶持下,进行专项的教学培训;二是号召古代诗词歌曲的研究者和演唱者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社群传播(42)”。

通过上述观点的举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学界仍有一批学者致力于发展、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思考,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我们仍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古诗词歌曲在传承过程中的难处一“古谱难寻、古曲难唱”,这一问题,不仅表明了中国古诗词歌曲在理论研究上的缺失,也表明了在理论实践层面的不足。老一辈学者中,杨荫浏、傅雪漪两位先生曾致力于古谱的发掘与传译工作,老一辈歌唱家姜嘉锵、李元华、王苏芬致力于古曲的传唱,现如今,虽有众多关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论,但多流于表面,少有深层次关于古谱挖掘、古曲传唱的研究,这是中国古诗词歌曲传承与发展的理论难处和演唱实践研究方面的缺失。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快餐文化”充斥,使得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与传承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今时只有音乐研究的专业群体关注古诗词歌曲中原词原谱范畴古曲的挖掘与传承,而更多的研究与发展重点则是放在了的古词新唱的创作与演绎上。如“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虽然涌现了很多诗词歌曲,但是主要以古词新曲、改词新曲为主:虽然对于中国的传统诗词文化进行了推广与传播,但是对于音乐范畴的“古代遗音”却极少涉猎。符合现代音乐审美的作曲技法和编曲技术虽然能使一部分群体关注到诗词歌曲的魅力,但又有多少人能在“急功近利”中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原汁原昧的古曲呢?这是古诗词歌曲传承与发展所要面临的传播困境。此外,回顾近十几年所发表的文论,绝大部分文论集中于个案分析,且内容仅限于演唱技巧的讨论,尽管思考如何更好地“二度创作”亦是中国古诗词歌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其在缺乏理论支撑,缺乏受众群体的前提下,亦很难实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可见,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形势依然严峻。

四、结语

通过对所涉文论的搜集、整理与阅读发现:目前,学界仍有一大批学者致力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究与传承,且文论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学界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关注度正逐步提升;就现今研究现状而言,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古诗新曲”,对古谱的发掘、整理、传译与演绎研究方面较少,从这侧面说明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中的不足与缺失:在涉及相同研究对象的文论中,学术观点相近、相似或相同,缺乏创新性与独特性,这说明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存在理论研究层面深度的不足:文论质量层次不一,存有概念混乱、内容缺失、题文不符的情况,甚至文中关键词存有错别字的现象,这说明文章作者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视度不够: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学术空间,如上文所言,可结合跨学科研究理念,从文学与音乐学的跨学科角度,研究其诗词格律与音乐创作共同展现的意境美,从声韵学、语音学与音乐学的跨学科角度,研究其诗词格律如何与音乐演绎更加完美地契合等。上述五点既是笔者在阅读了相关文论之后的直接体会与感受,亦是在古诗词歌曲教学与传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一理论研究深度重视度不够,甚至是缺失。尽管本文研究范畴时间内的文论现状不足以说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所有问题,但其文论中所呈现的面貌也确是当下现状。姜嘉镪先生曾经说过:“目前中国的声乐停留在发声的阶段,没有进入到文化的层面(43)”,如何使得“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能够真正进入“文化”层面,这便是今后为之奋进与践行的“文化”使命。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音乐告诉你”,王苏芬主讲,2005年。

②黄琼瑶.论古诗词歌曲的分类及历史辙迹[J].大舞台,2012(12)

③张宜霞.古诗词歌曲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以电视剧<甄疀传>为例[J]北方音乐,2014(16)

④黄雪论中国古诗词歌曲之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4(4).

⑤徐钊毅.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唱歌训练中的应用价值[J].大舞台,2014(3).

⑥辛蕾.中国古诗阋歌曲的演唱技法分析[J].大舞台,2015(3).

⑦朱默涵.古琴藝术在古诗词歌曲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生活,2016(4)

⑧杨惠乔.古诗词歌曲在演唱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以黄自<花非花>古诗词歌曲为例[J].当代音乐,2017(3)

⑨杨力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及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7(4)

⑩王苏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204

⑾杨力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及演唱研究[J].中周音乐,2017(4)

⑿黄琼瑶.论古诗词歌曲的分类及历史辙迹[J].大舞台,2012(12)

⒀袁迪.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意韵[J].当代音乐,2015(3)

⒁李倩文.古诗词歌曲“古与今”之比较[J].大众文艺,2018(3).

⒂胡建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J]音乐创作,2012(9)

⒃丁珺.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1)

⒄王静.<枫桥夜泊>的创作技法和演唱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

⒅余艳丽.浅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以<枫桥夜泊>为例[J].品牌,2014(12)(上)

⒆曾广海.黎英海<枫桥夜泊>艺术特色探析[J].当代音乐,2015(11)

⒇详见王雨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创新性[J].当代音乐,2022(3).

(21)严雨琦.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浅析[J].北方音乐,2020(3).

(22)平诗琦.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18(3)

(23)梁奇.浅析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15(9).

(24)崔丹.浅谈歌曲<长相知>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J]..音乐时空,2013(10)

(25)张丹.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创作和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8(24)

(26)胡淼.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以<长相知>为例[J].北方音乐,2019(24)

(27)详见吴婷婷.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以歌曲<长相知>为例[J].2017(8)

(28)详见胡晓晨.基于吟诵与戏腔视角探古曲<长相知>的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21(3).

(29)(30)杨杨.歌曲<关雎>的创作手法与演唱特点[J]..戏剧之家,2018(18)

(31)邱净男.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音乐美感[J]..黄河之声,2018(23)

(32)袁丹.和美之曲——<关雎>音乐演唱分析研究[J].黄河之声,2020(16)

(33)刘翘翘,董兵.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及演唱初探——以歌曲<关雎>为例[J].黄河之声.2020(11

(34)洋见玲雪梅.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中语言叙述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1(35)

(35)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3)

(36)路统洁.古诗词歌曲在音乐院校的传承与应用[J].四川戏剧,2016(11).

(37)杨力耕.中國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及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7(4)

(38)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3)

(39)路统洁.古诗词歌曲在音乐院校的传承与应用[J].四川戏剧,2016(11).

(40)杨曙光,在创新中保护、传播和发展——浅谈用现代声乐意识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J].中国音乐,2016(4).

(41)陈立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7(2).

(42)详见赵柯.古代诗词歌曲的当代传承渠道及传播方式探究——以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2019(5).

(43)吴斌,姜嘉镪,王苏芬,汪国真,王玉珍,张巨河,徐敦广.《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古曲夜泊文论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宫商角徵羽,古曲动心魄
经典改编古曲的成功及其启示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浅谈古曲的演唱风格
丝路艺术(2018年12期)2018-04-01 13:36:20
枫桥夜泊
北方音乐(2017年21期)2018-01-25 02:22:24
夜泊(外五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0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
古曲与古诗词的关系及演唱处理的研究——以古曲《枫桥夜泊》为例
大众文艺(2016年18期)2016-07-13 08: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