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薇
摘 要:“红色青年筑梦之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而开设“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赛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红色青年筑梦之旅”赛道的开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契机。通过了解高校创新训练的背景,分析“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索以“红色青年筑梦之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创新训练;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7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大意义。”
1 高校创新训练的概述
1.1 高校创新训练的内涵
第一,学术性与创新性兼顾。以真实、健康、合法、学术性的选题为基础,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相结合,新兴边缘学科与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相结合,具有创新性教育效果;第二,专业性与科学性兼顾。抓住发展的重点难点,对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设定可考核性的预期成果;第三,综合性与实践性兼顾。以学生所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研究内容为基础,兼顾当地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1.2 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的背景
1.2.1 “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数字技术引领下,“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变革,当前要改变创新训练向理工学科聚焦的趋势,突显教育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的新使命,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高校加强数字类学科建设,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信息校园入手,利用智能技术开展以生为本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大力推动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立数字平台试点,并进一步全面推广应用。
1.2.2 乡村振兴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0年来,教育部切实履行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部署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帮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高校师生用情用力,以实干和担当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
1.2.3 创新训练目标的更新
创新训练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围绕各群体的数字需求,优化基础设施,丰富内容供给,举办系列活动,加大培训力度,整体提升黑龙江人民数字学习、数字工作、数字生活、數字创新的能力。
1.3 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的内涵
第一,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与高校创业教育紧密相连。黑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与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由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帮扶;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针对性实效性强,实践平台丰富。第二,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展开。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关注“互联网+”行业领域、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相关领域,适应“互联网+”“智能+”时代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材系统规划和建设,全面提高育人效能。第三,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互联网+”大赛品牌引领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价值引领,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教结合,培养大批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
1.4 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的特征
一方面,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的历史经验丰富。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动高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以青春奋斗领航民族振兴,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另一方面,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领域不断丰富。突出的特征是不仅理工科,文科也可以创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重点关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5 黑龙江高校创新训练的原则
第一,确保育人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分析专业优势,紧密联系实践,通过高效创新训练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提升创新能力。以提升创新能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将提升创新能力融人才培养体系,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法、师资等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入手,坚持把教学、科研、实践相联系,转变定势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三,改革创新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创新的重要支撑。改革机制体制能够最大程度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以机制保证创新系统连贯性,形成合作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第四,弘扬创新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提是抓好诚信建设,人无信不立,应坚持弘扬诚信科研创新精神,鼓励首创原创。在坚持弘扬创新精神的同时,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2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从在课堂中学原理到在课堂中讲原理。“红色青年筑梦之旅”为培养未来的好老师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创新训练项目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后备人才。第二,从零散的理论知识到建立育人机制。以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注重学用衔接和知行统一。第三,从课程平台到实践平台。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新模式,展播精品实践典型,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实践内容体系和乡村支教创新实践机制。
2.2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方面,发扬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实践思政的理念。首先,发扬思政课程理念。黑龙江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等红色文化进课程,通过“红色青年筑梦之旅”推动创新,全面提升思政课程铸魂育人功能。其次,发扬课程思政理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通过组织理工、农林、医学、师范、法律、人文社科等各专业大学生,以“小分队”的形式,走进贫困地区、城乡社区,学以致用,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最后,发扬实践思政理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带动就业,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亲身实践体验,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创业精神一脉相传。
另一方面,贯穿“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大思政课”的关键和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优化超越传统思政课,突破传统的校园课堂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拓宽其外延。“红色青年筑梦之旅”结合地方所需,高校所能,集结优势资源支援乡村,凝聚大思政的育人合力,实现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创新。
2.3 “红色青年筑梦之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在实践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红色青年筑梦之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其次,以全局谋划和科学思想方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助推黑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驶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坚持问题导向。更新创业创新理念和办法,关注真问题。开辟深化实践大课堂,依托大学人才科技支撑,搭建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将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定点帮扶实践相结合。
3 以“红色青年筑梦之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以构建实践模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3.1.1 模式起源
构建实践模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要考虑乡村需求。
第一,乡村缺少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经验,需要引入网络课堂教学手段。第二,乡村缺少教师,需要进行教师合作项目建设。第三,教学理念陈旧,需要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基于以上思考,进行模式建构。
3.1.2 模式基本架构
(1)创新之处:“新教师团队”基于转变大学生社会实践思路,通过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身份视角的转变,由生到师的转变为教育事业培养人才。转变具体体现在,一是使用互联网创新载体,丰富教育资源。二是更新指导思想,建设“十个一”育人工程,在思想层面与乡村振興目标对接。
(2)基本元素:“S+4”,“S”指“School of marxism”学院,“4”即“四步走”:
“互联网+”背景下“新教师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为主渠道。
“互联网+”背景下“新教师团队”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新教师团队”以红色基因传承为鲜明特色。
“互联网+”背景下“新教师团队”以创新创业为创新点。
(3)“互联网+”背景下“新教师团队”概念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为主渠道,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以红色基因传承为鲜明特色,以创新创业为创新点;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知识人才库为主力军,以乡村村民为服务对象,以学院基础为保障,依托“互联网+”新技术,具有课程思政特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互联网+”背景下“新教师团队”具备以下特点:
①“四新”
考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和优势。
第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新知。基础在于教研更新教育理念。优势在于知识基础牢固、知识体系完整、知识前沿性强。第二,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新情。“情”既是指新情感,也指新情况。基础在于师范生回报家乡的服务热情,乡镇的教学网络设备不断更新,更能运用现代技术。优势在于师范生返乡能够推动新技术应用,使用新教具和互联网软件。第三,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新意。即新创意。基础在于开发网课模式。新的网络课形式,如使用钉钉、腾讯会议、QQ课堂、雨课堂、微助教等多人在线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大学本科教学中应用过,拥有技术手段应用经验,全员培训并投入教学使用。第四,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新行。基础在于社会实践形式丰富。有研究生支教团、华文杯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经验。优势在于社会实践成果丰厚,经验充足,能很好为“互联网+”模式下新教师团队创建提供经验。
②“教师”
“新教师团队”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的模式构建,以服务乡村为目标,社会层面主要包括乡村的村民,教育层面主要包括乡村学生,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适应“生—师—生”视角的转换,为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理想信念培养。同时关注到“小镇做题家”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旨在透过“互联网+”视角,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教师团队”,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特点,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和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提升青年师范生素质,满足乡镇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教育目标。本项目的定位是公益属性与专业素质提升相统一,把握好互联网新元素做合理提升。
③“团队”
目前,我国行业所需人才面临数量型失配、区域型失配、层次型失配、能力型失配等几大问题。解决行业人才失配问题的关键在于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构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基于团队知识整合相关理论,凝聚团队合力以期培养高质量人才。
3.1.3 模式意义
从概念上说,“新教师团队”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宣讲为主渠道,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特长,把社会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广的重要渠道。即大学生学有所用,回馈社会,达到个体和集体相统一,助力乡村振兴;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以红色基因传承为鲜明特色,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契机,引领大学生踏查革命遗址,参观革命场馆,体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坚持公益服务基调,通过项目化引导大学生理论宣讲等活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
从目标来讲,由生转师,提升后备教师素质是创新的核心,新技术运用是关键,旨在打造高素质学生实践团队,实现乡镇教育对接帮扶。培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好老师,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思政教师后备团队,建设一支爱教育、懂教学的新型教师队伍,并逐步辐射带动周边县乡村。
从方法来讲,注重多种方法相结合,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促进保证研究的宏观性、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等优点;运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法、调查研究与实证研究法等,立足现状、发展脉络、寻找突破口,力求研究有的放矢;运用比较分析和对照实验法,更有利于总结实践成果,通过持续改进达到研究目标最终完成的目的。关注理论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多以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通过活动通知方式进行组织运行。在注重应用性同时,应注重学理阐释,并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制度,力图通过制度化建设保障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开展。
3.2 以创新赛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互联网+”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引导广大青年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扎根中国了解国情民情,用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聚焦教育、医疗、农业、科技、扶贫、文化旅游6个农村产业方向;质量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5个兴农途径;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四个区域优势。改变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分散性特征,立足专业特点和项目化手段,提升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性。
3.3 以因地制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有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弄清楚脱贫攻坚为什么能赢,弄明白乡村振兴怎么兴,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丰富人文与自然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开展“五色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丰富完善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立足教育特色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事项推进乡村振兴。引导各方资源支持乡村振兴,营造乡村振兴良好舆论环境,因地制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4 以聚焦前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第一,加强创新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数据科学课程群,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更全面掌握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把数字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链接“爱课程”和“MOOC慕课”等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打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第二,创业与就业紧密联系。开发“互联网+就业”服务,在原有创业创新平台和智慧就业平台基础上,全新升级建成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全时化、智能化”微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第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视呈现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以红色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參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10-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莲花,李满亮,张松宇,等.高职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价值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