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源
摘 要: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决定着师生的生存状态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亦师亦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既是师,又是友。高校师生在校园社会空间中共生共存互惠共进。建立“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师生疏离、交流不畅、隐性冲突等问题。建立“亦师亦友”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师自觉提升师德和师能,而且学校要强化师生责任监管,同时需要大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与方式。
关键词:亦师亦友;师生关系;言传身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76
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决定着师生的生存状态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至关重要。当前高校大部分师生相处和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研究。“亦师亦友”,既是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具体化,也是师生共同期望的存在。因此,本文基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建立,以期对师生主体的发展具有裨益。
1 共生与互惠: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师生是学校场域中基于交往实现共同成长与发展的交互主体。教师奉献其智力力量和榜样精神,学生在其示范和精神感召下,汲取其发展所必须的知识而获得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反思其不足,进而改进,获得发展。由此,从本质上看,高校师生之间是共生与互惠关系,体现在“亦师亦友”关系中。
1.1 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
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既是师也是友,即作为师者的人,在承担高校教师角色时,能把学生作朋友来对待;作为高校学习者的人,在承担学生角色时,将师者作为朋友来进行交往。當教师把学生作挚友,会给予平等对话;当学生把教师作朋友,会与其深度交流。同时教师受到学生尊重和爱戴,学生受到教师关爱。“亦师亦友”不是无原则的“亲密无间”,而是不管师生情有多厚,都不能抹去因角色不同所产生的差别。师生“亦师亦友”彰显的是信任和责任,是彼此的共进与尊重。第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教育性关系。教师协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获得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师生之间就学问与思想,相互讨论、切磋、质疑。第二,是以教育情为纽带以互信为基础的校园共在性关系。师生共同生活于高校中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双向交往中实现主体间性。师者基于对学生的教育情感而关怀,认知其发展中的无限能量,并以其亮点、特点进行激励;学生基于对教师的信任而敞开心怀吸取成长资源,对话讨论理解。第三,是以“互认”为前提的共生交往关系。高校师生在交往中彼此认同,师者承认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生者认同师者的学识、教学风格、行为方式等,师生之间互尊、互信,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1.2 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建立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大学生要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建立“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它是对传统优秀师生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尊师爱生传统;韩愈提出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我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等。近代教育家梅贻琦提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等。在今天高校培育卓越人才的教育教学活中,建立“亦师亦友”师生关系是对传统优秀师生关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承。其次,它是数字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数字化技术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这个大书写平台和新媒体所特有的表现力、开放性切合追求自我表现的大学生心理。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虚拟空间的各种思想,钩织出当下高校教育教学的内社会背景,迫切需要建立“亦师亦友”关系,以师者的严助力学生学业进步,以友者的爱同学生交心,立德树人。再者,它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和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虚拟世界的“万花筒”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相遇,所带来的失落感等需要排解和情感支持。他们自主意识强,但心灵相对脆弱等,需要师者合理引导,需要友者给以心灵上的慰藉。
2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厘清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某省的8所不同类别的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968份,有效问卷1961份。运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和访谈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本科院校师生关系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1 情感上淡漠,存在功利化倾向
高校是迸发学术的地方,课堂是思想碰撞的空间,缺少情感和关爱,难以激活思维和培育创新精神。师者身教重于言教,应以德行示范,以共在精神引领学生成长。大学生应充满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力量,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形成高阶思维,在对知识的转化中明晰所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但在现实的高校中,部分师生间情感淡漠,其根本原因在于功利化。一些教师不愿和学生探讨知识,未做到爱课程和体察学生需要。因为教学成效的潜在性,不能给其带来利益,致使一些教师备课上不充分,不在学生发展上花功夫。还有些教师将教和学、育人与学问分离,既不能成为大学生效仿的榜样,又不能熏染其精神,因为精神、灵魂间的碰撞与默契,需要情感、温度与气息。由于学生评教关系评先评优等,一些教师为得到好评,课堂上迎合学生,忘记职业操守。有些大学生学习投机取巧,倾向于实用技术,课堂上缺乏能动性,排斥基础理论学习;有些既不重师也不重道,更不真诚待人。之所以这样,除与利己主义有关外,还与一些教师的功利心相关联。调查显示,认为和教师关系好,课程分数就会高些,解决事情较为容易些的占20.56%,同学或同学家长给教师送礼的或不好说的占36.12%。另外师生间情感淡化,也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2.2 师生交流渐少,疏远化倾向明显
当今大学课堂间问疑解惑场景,被课间低头看手机、无问候和交流所代替,不停地记录或用手机拍下来不及抄录的内容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师生关系平淡、交流减少,疏远倾向较为明显。在学生问卷调查中,“你的任课教师课间会主动与班上同学交流吗?”选择从不或很少的占32.01%。“课后你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吗?”偶尔或很少的占52.32%。“你有问题或困难时,向谁求助?”12.3%的同学选择教师。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认为教师讲课随意,只管讲,不管听懂否;有些教师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多些,但课下不交流;通过电话咨询问题以忙为理由而挂断等类似的问题较多。普遍认为“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课后基本上没有联系”。调查中也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愿与教师交流的比例远大于教师不愿和学生交流的比例。师生交流少、疏远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一些教师在追逐利益和实惠中,很少关心和体察学生,且因用在教学能力的提升上打折扣,致使知识教学明显,智慧教学不足。在受访学生中,有63.2%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比较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有30.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任课教师课堂上主要讲授知识;有50.2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管讲课,不管其它。再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化,优质讲课资源的网络化,使师生线下交流日渐式微,有些学生追求实用或不愿深思而放松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也是师生疏远的原因之一。
2.3 管理上不当,隐性冲突相对多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疏于管理,任学生放任自流;也有些教师过于严格,以“挂科”要挟那些不听话的学生。不当的管理增加师生之间的冲突,尽管冲突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对于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消极效应会更突出些。近年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强势影响,师生间的显性冲突减少,而隐性冲突较为普遍。隐性冲突是学生因对教师的不满而产生的消极行为的表达,表面上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行为对立,但心理和思想上有种对抗意识,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或要求,如课堂上聊天说话或干其它的,对教师的要求置若罔闻等。尽管隐性冲突不至于使教师停下正在进行的讲课活动,但确实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以及其它学生的听课行为,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目前有些高校教师的课堂上,这种隐性冲突已较为普遍。根据调查数据来看,有97.5%的学生没有和教师发生过肢体冲突,有15.8%的学生和教师发生过言语冲突(包括因价值观、观点分歧等产生的争执),有54.14%的学生与教师发生过隐性冲突。高校师生隐性冲突的相对普遍化,如不能巧妙化解这种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师生的疏远,进而影响心理情感和教学效果。
3 共生与互惠: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建立的方略
大学是传承知识的圣地,是陶冶人的文化品性、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调动人的生命潜能的精神殿堂,需要师生“亦师亦友”来实现。“开悟”大学生需要教师专业能力,交流需要信任和情感,合理地管理赢得尊重,因此建立“亦师亦友”关系,需要高校教师提升师德师能,学校强化责任监管,大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与方式。
3.1 教师要自觉强化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
高校是育人才的场所,是从事高深学问的空间。师生“亦师亦友”,基于知识而交往,相互作用与影响,大学生“开悟”的同时教师进入高层次“精神境界”。第一,教师要有师生共生共存互惠的意识。本质上双方相依互存,共同生活在高校社会空间中,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方式而存在。作为成人的大学生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以知识为基础、以共在的方式与其讨论、对话,激活思维,做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独立精神生产的“助产士”。同时,也要意识到,与大学生的对话,是心灵之间的碰撞和不同思想的交流,是探索精神的唤醒和独特智慧的生发。第二,自觉提升师德修养,做学生的挚友。“师者,人之模范”。作为高校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摒弃功利心,关心体察学生,欣赏、合理地管理学生,做学生的挚友,以平等的眼光處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学习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境界,坚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用人格魅力和思维方式构筑高校独特文化,使其耳濡目染,见贤思齐。第三,提升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教师是立校之本,专业能力和学识是赢得学生钦佩根本。教师要借助于阅读、反思、研究等方式自觉提升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科学的思维、积极的求知和创新态度。
3.2 学校要加强师生责任监管,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建立,学校是强力后盾,需要学校加强师生责任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第一,营造“师友”观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标语、新传媒、校园广播等宣传,营造“师友”关系文化。让“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充满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完成肩负的责任与任务,学生奋发图强,寻求真理。第二,加强师生责任监管工作。将师生责任的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做实、做细、做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监督和管理,助力高校师生有效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使其成为自我责任的监管者。“教师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青年人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学校要强化师生各自的责任,使其在自觉担负起时代重任过程中,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与超越。第三,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学科类别和课程性质,选择多种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学习投入。可依据科研或教学优势分类别多方法对教师进行考评,既可激励其在各自优势方面有更突出发展,又可增加教师自信心而更加努力工作。改变过度依靠量化指标考核机制与标准,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科研和教学、学生正确对待分数,让考评成为师生尽职尽责的动力。
3.3 学生要继承优良传统,静心学习提升自我
高校大学生心智已成熟,能够独立判断和进行自我管理,具有自主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亦师亦友”关系建立中,应该有所作为。第一,要继承优秀的师生关系文化传统。我国具有优秀师生关系文化传统,师生“亦师亦友”关系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孔子的“师友”观、唐代柳宗元的“交以为师”和明代李贽的“以师为友,以友为师”观等,是“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典范。近代梅贻琦提出的“从游”说,陶行知提出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等,都是优秀师生关系文化传统,今天的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第二,以学业为重,安心静心学习。“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改变浮躁、速成学习心理,将功利和利己思想转化为踏实求学的行为。安心静心学习,“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努力读书、潜心做学问。第三,要自我提升品质,塑造良好品格。“广大青年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大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信仰,要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要有坚定意志、担当和奋斗精神,能吃苦耐劳,文明诚信,勇于敢于肩负责任。“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品质,升华人格,积极主动与教师对话,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感恩教师的辛勤付出,做时代的真正的逐梦者。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2]习近平.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11.
[3]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4]唐慧,宁志刚.再塑大学文化与重振大学精神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4,(06):2224.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19.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7]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