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霞 缪镇联
摘 要:高校军事理论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形式上基本“千篇一律”,主要在国防知识的传授,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艺术类高校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系统设计整个课程体系,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同时要充分发挥艺术手段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优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并不断加强军事理论师资能力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军事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才能有效提升课程教育成效。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艺术类高校;军事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67
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并定位为必修课程,可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方式,一个国家国防的强大,并不能单单依靠武器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的培养,军事理论课作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可以培养他们国防意识,又可以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自觉维护国防安全。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在讲授军事理论课程过程中,更多的是针对国防安全讲授国防知识,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不够,讲授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太少。因此,怎样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是值得广大思政工作者,特别是担负军事理论课授课任务的教师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有学者从整个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出发进行研究,例如,唐锐就新时期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如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如何设计课程传授、如何进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开展特色专题讲座、如何利用视频教学、如何丰富实践活动五个维度,重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也有学者结合目前的疫情防控实际,提出了疫情防控下的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比如杨远良构建了一套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在线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了“超星直播客户端”“超星泛雅平台”及“学习通APP”,并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开展了探索和实践,找寻出了一套统一完善、行之有效、可以推广的在线教学模式;也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实践的,比如佘燕文提出将红歌元素融入军事理论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感染力、加强育人成效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把授课教师当做红歌传唱的主体,教材里融入红歌元素以及将红歌融入教学全过程;也有学者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进行研究,比如,马杰研究了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孙传辉研究了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关键点,他提出,无论是医药类高校还是艺术类高校因其自身特点,军事理论课教学与普通院校相较有着独特之处,应立足院校特色,把脉学生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校际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教学成效。然而,虽然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研究成果有许多,但是关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而本文正是居于此,就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进进行探讨。
1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及中华儿女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当下,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重要节点,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不仅仅局限于积极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更要想方设法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1 有利于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的主线和主基调,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意义是弘扬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校军事理论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通过挖掘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各个时期,无数爱国志士和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授这段没有国防的历史,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当时的国情,了解我们先辈们为了守护国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不受欺负,才能繁荣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1.2 有利于引導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精神基因,爱国主义在我们国家抗战、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乃至现在建设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全球形势发生了深刻的调整,特别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之间的关系面临着重大变化,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继续推进,部分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渗透当今大学生,这样就潜移默化的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都是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深刻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主动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引导、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起到关键作用。
2 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理论。”高校国防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来实现,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就是国防教育,目的就是拓宽大学生的国防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家安全观,而国防教育的核心又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是由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属性决定的。可以说,在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说明军事理论课程有着特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可行的。
第一,国防意识是高度重视国家利益的核心表现,更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和平年代下成长并生活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和艰苦奋斗的创业时代,本身就比较缺乏忧患意识,加上他们从小到大都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教学,通过讲授中国国防建设、相关军事高科技以及现代战争等内容,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当今的世界格局及当前的国际形势,了解当前不稳定的国际环境,教导他们增强国防意识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赋予这门课程的新任务新要求,这也是授课教师的重要责任。
第二,高校军事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同时,在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还能提升军事理论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课堂中,教师除了讲授军事思想、现代化武器装备、形势政策等知识,更要注意将爱国主义教育设计、融入到军事理论课程中各个章节教学中,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讲授国防知识的同时,弘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惧生死的良好品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为国家培养富有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的年轻力量。
3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设计的关键原则
3.1 明确教学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是开展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战场,国防教育最重要、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明确教学主题。军事理论教学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并且使之成为大学国防教育的主旋律。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历史、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宣传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爱国情感共鸣和爱国热情的迸发。因此,军事理论课程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使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将爱国主义情怀植入每个学生心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
3.2 精准定位核心,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
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必修课程,但总体而言,对其要求和标准不能设定太高,因为毕竟军事理论课程不属于专业必修类的课程,不能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学习军事理论课程,这点在艺术类高校尤为明显,因为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学习是放在专业课程上。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授丰富军事理论知识时,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核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针对性的、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和通识课,还可借鉴和学习军事院校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3.3 重视课程实效,将提高学生爱国情怀作为宗旨
高校国防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军事技能训练,另一种为军事理论课程,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又各具特点。军事技能训练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军事技能素质,它的作用是直接且明显的,而军事理论课程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引导,它的作用是间接且微妙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提高国防意识的基础的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并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宗旨,达到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意识的目的。
4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4.1 系统设计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爱国主义理论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设计在前期应该更具系统性,这是由其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需要明确的。军事理论课主要以“讲授国防知识、提升国防意识”为主线,通过讲授军事理论知识,使大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爱国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弘扬、培育的过程,因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也是昨晚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进一步挖掘与丰富。如在讲授中国国防时,要明确告诉学生知道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爱国公民增强国防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在讲课过程中,突出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让大学生清楚国家安全的总要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讲授爱国主义理论的同时,要注意创新授课形式,通过鲜活案例讲授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用好新时代的典型案例,讲好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爱国主义故事、中国故事,全方位展现当代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及中国效率,用对生动的案例“灌输”爱国主义理论,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
4.2 充分发挥艺术手段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优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军事理论课给很多人的感觉是生硬的理论课程的讲授,课程体验是“干巴巴”的。這就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师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比如佘燕文就提出了将红歌元素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来,在讲授习近平强军思想时,就可以通过《强军战歌》来传达人民军队的豪情壮志;在讲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时,可以通过《人民军队忠于党》来展现人民军队对党的绝对忠诚;在讲述抗美援朝时,可以引入《我和我的祖国》来颂扬中华儿女不畏强权的精神,怀抱爱国之情、团结一致、勇敢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纷纷组织同唱《我和我的祖国》,用歌声向伟大祖国深情告白,其实这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课下实践。除了音乐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集结号》《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等影视作品,这些电影中的战争,来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以及心理上的冲击,不自觉地就会热泪盈眶,电影中每一个为国家奋斗的不管是士兵还是工人,无疑都向大家传递着无私爱国的信号,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宝贵的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好。
4.3 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军事知识讲授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担当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价值引导的领路人角色。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除了国防知识、军事理论教学外,还需要充分领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精髓,并且还要能将二者融会贯通,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应加大军事理论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授课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政策引导、职称评聘、奖惩措施等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最新思想,使“军事理论”课程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唐锐,张春雷.新时期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1):4951.
[2]杨远良.疫情下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在线教学模式研究——以“军事理论”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04):5360.
[3]佘燕文.红歌元素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J].才智,2021,(10):8890.
[4]马杰.浅析医药类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效性[J].大学教育,2019,(05):8587.
[5]孙传辉.艺术类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问题研究[J].教潍坊学院学报,2013,(3):109110.
[6]杨军,孙长江,陈泉衫,等.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9):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