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摘要:多元化教学法应用于语文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学习;能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全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采取以下路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融入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8-0085-04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突出核心素养导向,有效贯通语文教学与生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学生自主性,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将“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作为总体要求,同时还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变革,探索语文教学方式”。因此,将多元化教学法引入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论述。
1.内涵
多元化教学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多元化教学法与单一教学法相对,是为适应学生发展及教学需要而形成的“多元教学手段、方法及策略的整体系统”。从广义上来说,多元化教学法是为应对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对“教”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多元化的创新”。“教”包括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元素,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的自主高效。
2.特点
(1)创新性。多元化教学本质上是对“教”的创新,是以“教”的变化来激活“学”,使课堂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变革,以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地“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教学方式,使多元化教学法更具有创新性,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全面升级和整体优化。
(2)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多元化教学法注重“教”的艺术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或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给学生呈现学习支架,或创设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现代性。多元化教学法注重对现代信息工具、互联网资源、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运用,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数据的途径及对知识、信息、数据的处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1.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多元化教学法,旨在通过丰富“教”的方式、内容、手段来实现“学”的自主高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来变革“教”的内容、形式及手段,或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教”更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需求,从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2.整体优化语文教学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既根植于现实,又面向生活,激活学生读写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能整体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活力。
3.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或让学生沉浸于生活情境,或让学生徜徉于诗词海洋,或让学生融入生命体验,或让学生被问题深深吸引,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元素,领略语文的生命力,不断积累与运用语言,发展与训练思维,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1.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主要关注“教”的变革,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的同时,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语文教学变得精彩纷呈,PPT、希沃、电子白板等成为新的语文教学手段,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画等元素过多呈现,在丰富语文教学容量的同时,也容易让学生疲于接受,无暇思考或拓展,从而丧失“学”的自主性。
2.创新形式大于内容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贵在创新,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課堂驾驭能力有限,导致教学创新的形式大于内容,使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创新上而缺乏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整合,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阅读教学没有真正的“读”,写作教学没有真正的“写”。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还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3.多元化远大于个性化
部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盲目、随意和脱离实际,不能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贪多”“求新”“追高”,教学形式过于花哨,让学生应接不暇。这样的语文教学,多元化远大于个性化。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或音乐渲染情境,或语言描绘情境,或戏剧融入情境,或问题设疑情境,或图画展示情境,或生活再现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符合生活逻辑及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和开放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融情入境理解文本,在情境中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感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教学中,教师可在黑板上作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梅花的形态之美,继而提出问题激趣:文章以“梅花魂”为题,魂,是指精神,即与“形”相对的内在品质。由此可见,文章的重点不在表现梅花的形态之美,而重在表现梅花的精神与品质。那么,“梅花”究竟有怎样的精神与品质呢?让我们通过几句古诗词来体会古人对梅花的情怀,感受梅花的精神和品质。谁能说出有关梅花的古诗词?当学生说出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时,教师可补充:王冕爱梅花,以梅花自比,不但写下了著名的《墨梅》,还写下了《白梅》,通过“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勾画傲然超俗、冰清玉洁的白梅形象。诗如其人,由两首咏梅诗,你可以看出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结合对诗词的理解,评价王冕:王冕是一个高洁傲岸、有气节、有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教师由此引入对外祖父的品读:在文中,有一个人也爱梅,对墨梅情有独钟,他就是“我”的外祖父。你能从哪些事件中体会到外祖父酷爱墨梅?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事件:珍爱墨梅图,临别赠墨梅图,送梅花手绢。教师顺势启发:是的,文章共写了五件事,除了教读诗词、为不能归国而痛哭两件事外,剩下的三件事都与梅有关。外祖父爱梅,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就是具有梅花精神和品质的人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首句“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既交代了梅花令“我”想起外祖父,又说明二者存在关联和有内在相似性。当学生理解了外祖父浓浓的思乡与爱国之情后,教师再播放歌曲《红梅赞》,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感悟梅花的精神和品质之美,对具有梅花精神和品质的中华儿女肃然起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由形到神、由外而内的品读,能让学生对外祖父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全面,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得更加透彻。
2.注重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有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也有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即通过课程整合贯通语文与生活,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整体性、系统性开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合性”这一理念。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程的整合,或跨学科整合,或采取大单元教学,或设计教学任务群,或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标要求,围绕“父母之爱”这一单元主题,进行“1+X”阅读教学整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解读文本内容并选取与文本主题相似或相近的篇目。《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吴冠中在父亲故去多年后,仍然怀念与深思,现实中无以相见,只能通过梦境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既有生活化的场景,也有父爱的细节。教师可选择朱自清的《背影》,赵丽宏的《挥手———怀念我的父亲》和杨振宁的《父亲和我》,让学生概括有关父亲的事,从中感悟爱的细节。其次,阅读迁移。在《父爱之舟》中,父亲卖了蚕茧给“我”买枇杷吃,带“我”报考学校,带“我”赶庙会,给“我”做万花筒,背“我”上学,为“我”缝补棉被等,都是生活点滴与爱的细节。在散文《背影》中,年老肥胖的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也是生活点滴与爱的细节,不但饱含浓浓的父爱,还饱含儿子的深情。
3.融入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
4.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多元化教学法要注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类型的多元,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学习态度的转变。首先是评价方式转变。多元化教学法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的评价。其次是多主体参与评价。多元化教学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的评价,以对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互动式的点评,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在丰富多元的语言活动中形成多维思考。最后是评价类型的多元化。评价既有中肯而适度的批评指正,也有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与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转变。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读句子,融入想象描绘情景,结合理解谈感受。教师提出问题:桂花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学生跳读,明确:乐。教师:桂花的香气迷人,令“我”无比喜爱。投影相关句子:“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学生边读边赏析,明确笨笨的姿态不如梅花美,桂树的花朵又小,是“抑”,后面写桂花的香气“太迷人”是“扬”,这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从字音、语速、情感等角度进行评价。当然,最乐的还要数“摇花乐”,教师投影相关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根据语句,想象并描绘画面:我蹦蹦跳跳地来到桂花树下,好香啊,抬头仰望,金黄细小的桂花挂满了枝头。我赶紧抱着一棵细小的树使劲摇晃起来,桂花纷纷落下来,头发上、眉毛上、肩上、衣服上,到处都是。
5.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能实现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注重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阅读体悟和自主探究,以优化课堂结构。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中,教师先播放《百鸟朝凤》的乐曲,让学生静心聆听不同鸟儿的鸣叫声,在聆听乐曲的同时想象画面,充满阅读期待,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进入文本。这时教师板书课题:鸟的天堂。根据课题,顺势提出疑问:“天堂”的含义是什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生快速查阅工具书,明确“天堂”的含义:天堂,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根据文本内容,可以判断“鸟的天堂”是鸟儿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那是一棵神奇的大榕树。教师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有关鸟儿幸福美好生活环境的描绘,想象鸟儿幸福生活的画面。
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反馈、重构、完善来实现”,它本质上是对教学的变革,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追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路径,总结其经验得失,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宁波.小学语文作文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 2021(04).
[2]英伟.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 2020(21).
[3]孙甲寅.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甘肅教育, 2020(06).
[4]魏德有.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0(01).
[5]郑玮.多元化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刍论[J].成才之路,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