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曲家李斯特、拉罗同词艺术歌曲《哦,当我入睡时》的分析、比较

2023-06-27 05:25刘羚瑶
艺术大观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创作背景比较

刘羚瑶

摘 要:音乐是个人灵魂的表达,代表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以及情怀。创作者通过歌曲向世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情绪。对于歌曲情感的鉴赏注定是主观的,本文将通过分析人物了解两位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特色,再结合歌曲《哦,当我入睡时》的创作背景进行歌曲赏析,最后着重分析比较两位作曲家在同词艺术歌曲上的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创作背景;人物分析;歌曲鉴赏;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3-00-03

“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18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传统与进步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逐步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有活力与影响力的文明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歌曲的形成不免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当基本温饱完全无忧后的“王公贵族”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从而转向了精神世界,丰富的文娱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的情感,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抒情歌曲的戏剧表现力复杂多样,通过演奏展现特定环境下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呈现出纠结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哦,当我入睡时》就是这样一首抒发内心情感的抒情歌曲,即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稱。

一、弗朗茨·李斯特和爱德华·拉罗人物分析

歌曲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创作者在创作一首歌曲时通常是想要抒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所能描述的内心情感。这份情感的来源多种多样,或许是怀才不遇或者是爱而不得,又或者只是想要感叹一下生活。当我们在分析一首歌曲的情感表达时,先要对歌曲的创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歌曲形成的内在原因,在鉴赏歌曲时才能与歌曲产生共鸣体悟创作者所想要抒发的情感。

(一)维克多·雨果

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统一,《哦,当我入睡时》选用的诗歌就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创作的。雨果的一生如同他写的小说人生百态,他的一生也经历了辉煌与落败。雨果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物质生活的优越让雨果对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尤为注重,从中学时代开始雨果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在早期时雨果深受家庭的影响,他的初期作品多是赞扬保王主义和宗教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自由主义的兴起,他的风格逐步转向浪漫主义,从一个浪漫主义的追随者逐渐成为浪漫主义的领导者。在他出品的众多类型文学中,他所创作的诗歌最能体现他的浪漫主义。他的诗作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着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诗歌的用词上有着绝妙的音乐性,通过词这一载体能让人体会到诗歌的优雅、雄伟、精美、朴实等多重境界。

(二)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是世界著名的“钢琴之王”,他出生于匈牙利雷汀,父亲是个音乐爱好者,在音乐艺术熏陶下李斯特六岁便跟从父亲学习钢琴演奏,三年后就登台演奏,惊人的音乐天赋让幼年的李斯特被称为“神童”。在之后的岁月里,李斯特在匈牙利贵族的资助下出国继续深造。李斯特学成归来后,在欧洲巡演时结识了当时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和著名音乐家肖邦等人并且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之后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李斯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深受他们等人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弗朗茨·李斯特会选择雨果来为歌曲作词的重要原因。

(三)爱德华·拉罗

爱德华·拉罗于出生在里尔一个有着西班牙血统的官宦之家,在他的童年时代,他有幸接受了来自利尔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师和曾在贝多芬指挥的乐队中演奏过的大提琴师的弦乐器的相关严格训练。在优秀教师的引导下,他最初的音乐爱好是室内乐。这为他后面创作艺术歌曲奠定了基础,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与诗歌的统一,也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

从弗朗茨·李斯特和爱德华·拉罗的成长事迹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成长经历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深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在音乐的道路上也都有良师引导,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但是他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各自学习的主打乐器不同,不同的乐器在音乐中所呈现的效果天壤之别,在艺术歌曲中乐器影响着歌曲的内容呈现,乐器能够增加艺术歌曲特色的同时强化听觉效果,因此在作曲上乐器的选择影响着整体的作曲风格。李斯特和拉罗主攻的乐器不同,也注定了他们在作曲时的风格迥异[1]。

二、《哦,当我入睡时》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所展现的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里的特定环境指的就是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创作背景需结合歌曲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宏观地去看待,再微观地分析创作者创作此歌曲的意义。

《哦,当我入睡时》创作于1842年,1842年正处于欧洲的19世纪40年代。19世纪的欧洲在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后科学与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带动文艺的兴盛与发展。19世纪的欧洲在艺术领域上,从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古典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的兴起所代替。在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的盛行达到了巅峰,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的传递上。

有着浪漫主义特色的艺术作品通常都有着脱离现实的情节,对景物的描述方面大胆夸张,在故事情节的情感抒情上强烈而极端,整体的基调偏忧郁。《哦,当我入睡时》正好创作于浪漫主义最盛行的时候,歌曲的字里行间都把浪漫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词家的文学底蕴深厚,在词汇的运用上行云流水,诗歌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热烈而极端的爱意,如“我的爱,尽你所能地去爱”“你会站在坟墓中默哀”等,都能看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哦,当我入睡时》是典型的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歌曲,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爱情的渴望,面对心爱之人的那种想要触碰却又收回了手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情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才会更加注重社会需求也就是情感的需要。对于爱情的渴求,对于爱的向往,可以看作是对更高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普遍的生活质量相对于之前而言有了显著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的工业革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基层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2]。

三、《哦,当我入梦时》艺术歌曲的鉴赏

鉴赏一首歌曲可以从歌曲的风格、主题、歌词、旋律和声、配器、曲式、音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哦,当我入梦时》这首歌是一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区别于流行歌曲和民歌就在于,它是以诗歌为歌曲,在作曲上由作曲家为其量身定做,曲谱不可随意更改,演唱者不可即兴发挥,这也加大了艺术歌曲的表演难度。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直白、热烈,感情变化丰富多彩,人物的心理活动走向两极分化。为表达出歌曲中丰富的人物情感,歌曲在作曲上曲式结构多样。

艺术歌曲的特点,即它的歌词是与诗歌结合,诗歌的重点是诗的“立意”,这里的“意”指的是作者在写诗歌时想表达的思想,想抒发的情感,以诗言志。这本质上与歌曲内核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情感的寄托选择的体裁不一样罢了。艺术歌曲的难点就在于诗歌与作曲的结合,需要曲谱能与诗歌完美融合相互平衡,表达出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志向以及艺术情趣。这就要求作曲的曲调表现力强,能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3]。

《哦,当我入睡时》中诗歌与曲谱之间的关系和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赏析,即刚要入睡时的“幻”、熟睡时梦中的“忧”和睡醒后的“盼”。从整体的歌词上看这三个方面,歌词开篇就是“我的爱,尽可能地去爱”,这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首歌曲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是爱,是情感坦诚流露的告白。刚入睡时的“幻”是对这份告白有一个理想且美好的未来憧憬,觉得此时拥有这份爱的“我”能够不顾一切,包容所爱之人的一切,且为了这份真诚的爱能够谨小慎微地细心呵护,告诉自己不要在爱情里犯错误。“那就全心全意地愛他吧”“给他带去所有的欢乐”“小心你说出的每个词”,歌词到这儿,整首歌就快进入副歌部分,也就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即梦中的“忧”。爱情是很玄妙莫测的东西,上一秒可能还在天堂,下一秒就进入了地狱。“但是深爱的人总是会踌躇哀痛”“你的眼中会充满了悲伤和泪水”“亲爱的上帝!我没有恶意”“宽恕了我的傲慢”等歌词表现出了梦中的忧虑。在爱情中的人患得患失,在情绪的影响下出言不逊或许伤害了爱的人,可能这小心翼翼呵护的爱情就会葬送在这些无意之举且不是出于本心的话语中,忧虑终失所爱而惶恐不安,所以告慰上帝自己本无恶意,乞求得到原谅。“我的爱,尽你所能地去爱”“我的爱,尽你所做的去爱”“终将有一天,终将有一天”“你会站在坟墓中默哀”,这是歌词的尾端,歌词到这儿就结束了,也是梦醒后的“盼”。在经历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后,好像又释怀想通了,不再忧虑那些毫无根据的问题,不再终日活在希望得到原谅的愧疚之中,词中的“坟墓”象征的就是无论如何一切终将结束成为过去,既然如此不如放心大胆地去爱去做,虽然这一切的结果可能并非如刚开始所幻想的那样理想,但是也不会再让人陷入无尽内耗中,这种“盼”是实际可行又升华了的爱,让人感到安心[4]。

艺术歌曲的魅力就在于此,诗歌作为歌词让整首歌曲更具故事性,人物心理活动的跌宕起伏让人浮想联翩,在直抒的情感中又能引起人的共鸣。要想把诗歌的这种具有戏剧性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仅考验表演者,更考验作曲者。音乐的组成要素繁多,最基本的有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等。艺术歌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歌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歌曲的表演中要有乐器的伴奏,艺术歌曲作为室内音乐不仅要高雅动听,还要具有观赏性,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这也是艺术歌曲艺术和审美价值极高的原因。

四、李斯特、拉罗同词艺术歌曲《哦,当我入睡时》的分析、比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是对同一首诗歌作曲,但是不同的人对诗歌的理解都会有所差异,这种细微的差异会让作曲家在诗歌情感表达的处理上各显神通,具体体现在曲谱中。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16岁定居巴黎(1811-1886),爱德华·拉罗生于里尔,16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23-1892)。李斯特和拉罗同属于欧洲19世纪,在大时代的背景影响下,他们的艺术作品主调同属于浪漫主义。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又有着相同的人生轨迹,都在16岁时进入法国巴黎,在同时代同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二人所接受的文化以及艺术熏陶大同小异。那么他们在《哦,当我入睡时》歌曲中,对于其中诗歌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应该大致相同。但由于二人在踏入音乐道路上所主攻的乐器不同,也让两人在作曲创作中对于选择曲谱的音色表达上有所差异[5]。

拉罗在幼年时学习的是弦乐器的演奏,这类乐曲的音色统一,层次表现力足。弦乐器在合奏时澎湃激昂,当弦乐曲独奏时又温柔婉约。因为弦乐曲多变的弓法,其又具有灵活的色彩。拉罗的作品有着典型的法国音乐特征,作曲的旋律华丽生动,色彩浪漫鲜明。在《哦,当我入睡时》的作曲中,在梦中与他之前的作曲风格相似,旋律优美,演奏的节奏根据诗歌不同时期的进程进行调整,在不同情境之下所选用的弦乐器不同,通过弦乐曲的独奏和合奏的差别,体现歌曲的情感变化。

李斯特从小学习钢琴,且因超高的钢琴技艺被称为“钢琴之王”。在《哦,当我入睡时》的作曲中,李斯特就选择了钢琴作为伴奏,为曲谱的整体音色定调。在入睡之初的“幻”,钢琴的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让听曲人心平气静一同进入诗歌的“幻”境之中。在进入诗歌的“忧”之时,钢琴的节奏加快,从单音节变成了多音节,旋律变化多端,让人在快慢交织的节奏下感到局促不安。当诗歌进入“盼”时,高潮部分的大起大落逐渐平缓,有的音忽高忽低代表着即将苏醒,苏醒后的旋律又变得清晰起来,节奏虽不同前期“幻”的轻快,速度的放慢,加重的音节让“盼”带给人到踏实可靠的感觉,这是作为一个听众的主观的观感体验。李斯特在这首歌的作曲上整体采用E大调,大量使用4/4的拍子,整体的结构为三部曲式。

拉罗和李特斯对于同词的艺术歌曲《哦,当我入睡时》的整体主旨和定调都跟诗歌的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差不多,只是乐器的选择上有所不同,而不同乐器所发出不同的音色,所表达的情感效果有所差异,琴音更为宏大,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而弦乐器的音色更为细腻,对于诗歌中情感的细节处理更为显著。就整体的个人风格而言,罗拉的作曲偏向典型的传统的法国艺术歌曲,曲风融合西班牙的异域风情;而李斯特的作品大胆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合其他新的东西。作曲所表达的生命力强劲,有着丰富的调性与和声,对于诗歌的戏剧性的情感表达更强。

五、结束语

对于艺术歌曲的鉴赏,不仅是听音乐本身的律动和音色,还需要看到创作艺术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作品具有的价值需以时代背景为前提,在不同的时代下所诞生的艺术作品其具有的价值意义大相径庭。在鉴赏法国的艺术歌曲时,还需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仅是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诗歌进行大量的背调,结合歌曲创作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实质是主观价值思想的输出,而这些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的形成离不开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宫富艺,周璐瑜.李斯特艺术歌曲《当我入梦》的和声技法分析[J].齐鲁艺苑,2007(01):69-73.

[2]陈妍.浅析A.斯卡拉蒂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演唱处理与分析[J].明日风尚,2018(06):19.

[3]丁银,刘健.论艺术歌曲的审美鉴赏价值[J].文教资料,2009(06):92-93.

[4]向昱.浅析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的词曲特点及演唱[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67-68.

[5]郭杰.对李斯特艺术歌曲中和声技法的研究[J].大舞台,2015(01):125-126.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创作背景比较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同曲异调共流芳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