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汴京”, 赏宋人生活

2023-06-27 19:54王妍
艺术大观 2023年6期
关键词:图像识读单元主题教学汴京

王妍

摘 要:“汴京”,是宋代的都城,一幅《清明上河图》带我们漫步汴京城,体会900多年前的宋人生活。通过图像识读能够让小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更真切地感受这种艺术的浪漫。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美术教师对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清晰认识。图像识读作为美术学科中特有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核心素养中并未出现,但究其本质,图像识读是艺术素养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格,而这种品格的形成必然离不开美术欣赏这一独具视觉体验特性的实践活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借助信息图像资源和信息技术探索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探寻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策略,从而实现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欣赏;信息技术;图像识读;单元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3

信息化背景下,美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艺术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贯穿于艺术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审美感知是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文化理解则是价值观的引领。[1]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提升图像识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尹少淳教授提出,图像识读可以从观看、识别、解读三个层次展开。[2]本文将以“你好,汴京”大单元主题欣赏课为例,探讨信息技术推动下如何利用美术欣赏从观看、识别、解读三个层次提升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一、基于问题情景,确定欣赏主题

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美术课本,为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将生活中的图像素材结合问题情景融合开发欣赏课主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以真实的情景为导向,以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感知图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探索欲,是促进学生个体审美感知的重要方法。“你好,汴京”主题欣赏就是基于问题情境萌发的。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打开美术课本时看到了课文中描述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很是震撼。于是教师追问:你们能看懂这幅《清明上河图》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呢?画中讲述了什么故事,你又能看到些什么呢?三年级的小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将课文中的文字背了出来,在此情景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但如何对这幅作品展开识读,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所以确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欣赏课主题。根据以往的欣赏课教学经验,一课一练的模式,学生很难对欣赏目标有深入的识读和感知,因此按照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主動探究,对欣赏图像有更深入的识读体验,尝试着将欣赏内容拓展为大单元主题课程。

二、基于育人本质,设计课程框架

常态化的美术教学往往会陷入知识与技能的片面指向,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强调以美育人,需要在学校中切切实实地实施美育。那么以美育人在美术课堂中的具体落实,就需要考虑到美术的独特思维方式,“你好,汴京”这一单元主题的设计融合了画面内容和文化背景,除了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作品本身展开欣赏,也要通过学生的观看、识别、解读去理解作品背后的现实意义。提炼《清明上河图》单元主题大观念围绕“再现生活”展开,将其设定为“运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对北宋汴京市井众生的艺术再现”,引领学生畅游“汴京”,赏宋人生活,并以此设计三个分主题课程:初见——观画意、寻真——品故事、再现——写生活。

“你好,汴京”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目标融合在大概念体系当中,又以基本问题的形式具体呈现,围绕欣赏主题,层层递进。又从“知道—理解—做到三个层次设计评价要点”。 [3]检验学生的图像识读效果,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见图1)。

三、信息技术助力,实践美术欣赏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学生通过PPT或者课本上的展示图片观看识读对象,有很大的视觉局限性,从而影响欣赏实践效果。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分享、图像放大等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观看体验,对欣赏图像展开深入识别和解读。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教师从“如何丰富学生的识读体验”“如何创设情境体验”“如何增加互动体验”等问题入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推动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整合,丰富欣赏主题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的变革,也大大丰富了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含量。因此,利用信息时代的图像资源开发课程,将生活中的视觉素材融入美术欣赏,更适应学生的认知情境。“你好,汴京”主题内容来源于美术教材,又与语文课相关联,但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资源较为单一,因此,准备阶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视听资源,通过“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古人观看长卷的方式”“VR全景式清明上河图”等视听素材,丰富学生的视听欣赏体验。

信息资源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备课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求知提供了条件,学生根据课前导学单(见图2)自主查找相关信息,对《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解读图像做好铺垫。

(二)情境体验创设,建立对欣赏图像的整体认知

创设情境,将感官体验融入欣赏教学,可以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长卷”这种特殊的装裱方式,学生前期对于作品的观看认知都是片段式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古人欣赏长卷的方式。教师展示古人欣赏长卷的视频,并结合复制版《清明上河图》长卷实物,现场演示欣赏方法,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生对“长卷”的认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利用动画平移和现实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全貌进行整体观看,教室布置展台,展览1∶1复制版《清明上河图》长卷,结合多媒体平移动画设置数字画展,学生模拟博物馆参展模式,体悟中国绘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再是利用交互式白板中的手绘功能,帮助学生理解画面。在欣赏画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画中标志性的转折物并在白板上做标记,汴河、码头、虹桥、城门,并在交互式白板中绘制《清明上河图》的走向图(见图3),通过走向图将画面故事分为郊外风光、汴河风光、城外街市、城内街市四部分,为下一步的细节品读做好准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真实场景创设情境,学生在观看体验中,对欣赏图像有了整体认识。

(三)多种角度欣赏,增加自由识读的体验

《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众多、细节林立,单从整体上认知画作,并不能真正地领悟这幅传世名作的艺术价值,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画作的高清图像随意放大缩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解读这幅作品。

1.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图像分解,引导学生对单组人物细节解读

在故事解读环节,利用ps软件将单组人物或场景进行抠图处理,提取放大,呈现细节,学生细致观察人物的动态、表情、装扮,猜测人物身份以及故事,通过场景布置猜测当下时节等,并从中发现宋代人的习俗喜好。例如,在码头处,有两个搭手的人物,将其提取放大,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服饰装扮及动作,不难看出其中一位是算命先生,他正招揽一位顾客。在整幅作品中不止这一位算命先生,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并将三处算命场景的提取图依次展现,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对比解读。根据人物的衣着和摊位布置的特点,猜测三个算命摊位顾客的身份。这样的细节解读既能锻炼学生的观看、识别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解读过程中了解宋人的生活,探索宋朝的风俗文化,并引向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2.随意切换欣赏角度,寻找故事发展的关联点

张择端在画《清明上河图》时,利用巧妙的构思,将画面故事情节进行串联,随着画卷徐徐展开,画中的故事也向大家娓娓道来,欣赏这幅作品既不能只看大概,也不能单抓细节,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随意切换画面的整体和局部,辅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画面内容之間的关联性。例如,在探索画面细节故事时,有小组同学以画中的一顶轿子叙说他们发现的细节,轿子上插满了树枝,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宋代清明节扫墓归来会有在轿子上插柳条、杂花的习俗,由此可以猜测题目中的“清明”二字可能指清明时节。[4]学生描述画面信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放大细节,使学生能够观看仔细,同时,随着视线转移到队伍最前方的人物,用红色箭头标记,并移位放大,学生通过放大的图像观察这一人物的动作表情,猜测接下来的故事,镜头回归画面整体,顺着人物所指方向发现下一场景“惊马”的故事(见图4)。队伍前方的这个人物就是这两个场景的关联点,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整体和局部的画面随意切换,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画家的精心布局,将几组看似独立的人物通过眼神、动作、情感的关联来安排人物、景物的位置、距离,使得故事之间有牵引、有交流,层层递进,将空间静止的事物与时间流动的延续形成对抗,形成情节丰富、热闹喧嚣的场景,再现一个时代的烟火气,学生在欣赏实践中也初步体会了古人以画叙事的方法。

3.全景VR视频体验,感受时空意境

VR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让人们可以体验在虚拟世界中畅游,借助虚拟VR视频,让学生体验行走于《清明上河图》,增加学生对空间的认知。同时结合制作的空间示意图,辅助学生理解中国画中空间营造技法。[3]实践中,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体验《清明上河图》的全景VR视频,随着画面进入,裸眼3D的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随着学生设备角度发生转变,视线中的画面也随之发生改变,如此真实的体验将科技营造的视觉效果与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相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画“可行、可居、可游”的意境特点。由此再回归到画面本身,在平面上,画家又是如何营造这种空间层次的呢,截取城中一段,运用媒体技术提取两组人物,人物位置不变,将背景隐藏,请学生观察人物之间的重叠与留白,感受画面中前后左右的空间层次关系。在纯粹的人物关系中感受画中的时空意境,初步体会古人再现生活的章法布局。

(四)以便捷方式,激活创意实践

信息技术对美术欣赏课堂的推动旨在让课堂效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应以便携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图像识读实践。例如,以投屏方式实时演示学生根据主题探讨梳理的思维导图、再现当代生活的创作等作品,将学生的创作热情持续延伸;借助手机、相机等移动设备,参考《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布局,利用全景式摄影记录身边的日常生活;以微课堂的形式解读《清明上河图》中的故事等。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欣赏成果的共存共享,拓宽了美术评价的维度,将学生作品共享至大屏幕,通过交流评议,达到有效的“共享式学习”。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的拍照功能收集作品,制成电子相册并进行存档和分享。

四、基于评价效果,谈谈实践感悟

信息技术既作为内容又作为方法融入美术欣赏实践中,激发思维,构建新知,让图像作品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丰富了资源的获取渠道,帮助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探索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在观看、识别、解读过程中对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欣赏体验得以实现,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

信息技术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因为考虑到设备和普遍实施性的因素,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的融合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在选择相关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时,以便携、简洁为主,达到欣赏的目的即可,并未过度凸显技术,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欣赏主题当中。实践过程中,结合欣赏对象的特点,挖掘借助信息技术在美术活动中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探索学习的空间,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是下一步需要继续摸索尝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信达,薛倩琳.从美术到艺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Z1):4-20.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17-18.

[3]李力加.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指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22.

[4]田玉彬.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图像识读单元主题教学汴京
汴京:繁华背后危机重重
一张图带你游汴京
汴京诗群
《清明上河图》带你逛繁华汴京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图像识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尝试管书军
视觉文化下的“美术”与图像识读
基于审美心理的图像识读
浅议单元导读课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