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演唱对于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与发展

2023-06-27 12:33程泽清
艺术大观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程泽清

摘 要:近年来,音乐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很多人会选择在休息时间,观看优美的音乐剧来减轻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压力。音乐剧是以歌曲作为载体,表演中掺杂对白和歌唱两种形式,音乐剧中包含了歌舞、戏曲以及音乐。在音乐剧演唱的初级阶段,作品创作人员使用很多技巧,已经借鉴了传统声乐唱法中的概念,特别是在发声方法的使用上更是使用了传统声乐唱法中的精华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乐唱法是音乐剧的先驱,有助于音乐剧演唱的发展。当艺术与文化进入新发展时期,音乐剧表演人员要充分吸收声乐唱法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提升艺术水平,为更多的观众带来新的感受。音乐剧演唱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经过时代发展已经发生转变,逐渐呈现多变性的特点。本文分析了音乐剧演唱与传统声乐唱法的差异,阐述了音乐剧演唱对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剧演唱;传统声乐唱法;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03

传统声乐唱法属于发声或者唱歌的方法,这种演唱风格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完善,被应用到各种演出场合,传统声乐唱法中对声部的划分有着严格要求,高音区的音色丰满,气息源远流长,能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传统声乐唱法对发音点会有详细的训练,与之相对比的是音乐剧演唱,属于舞台表演的一种形式,在艺术表达上将音乐、戏剧以及舞蹈表演相互融合,形成多样化的表演形式。音乐剧表演中演员的声音和性格特点,决定了表演方式多种多样,音乐剧演唱演员要结合不同的舞台风格和剧本要求,选择使用不同的表演技巧,此种表演方式源于传统的声乐唱法,在某种程度上又高于声乐唱法,属于对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与发展。

一、音乐剧演唱与传统声乐唱法的差异

(一)情感融入的结合点表达不同

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大多数人会选择在业余时间观看音乐剧,通过观看音乐剧来释放个人情感。音乐剧演唱和传统声乐唱法中情感融入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音乐剧演唱人员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融入,特别是在故事情节以及舞台效果的设计上,整个的情感融入会选择科学的方式,表演人员在对白和歌唱过程中,能将音乐剧演唱的情感表现出来[1]。传统声乐表演更加注重和声的唱法,情感的表达方式,从演唱者的内心表现,结合歌曲的内容来动情地演唱,演唱者仿佛就是歌曲中的人,情感经历更加细腻,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曲目中,观众在情感上能产生共鸣。因此,情感融入结合点不同,是两种表演方式的最大区别。

(二)两者的结构特征展示不同

音乐剧演唱与传统声乐演唱之间的特征展示存在明显不同,音乐剧曲目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旁白部分和曲谱歌词,音乐表述的部分被称为乐谱,歌唱部分则被称为歌词,旁白的部分则被称为剧本。现阶段,音乐剧长度和演唱时间并未做出规定,音乐剧表演过程中,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个人情感,故事发展以戏剧冲突为主。从戏剧表达上能看出,音乐剧演唱更加倾向于现实表达,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声乐唱法以优美动听的旋律为主,唱法主要特点以流利为主,表演风格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仍未改变,进而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演唱方法和表演风格,这也能充分说明音乐剧与传统声乐演唱之间的差异,音乐剧演唱在传统声乐中汲取优良部分,经过传承和发展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二、音乐剧演唱对于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

(一)音乐剧演唱和传统声乐唱法的历史渊源

传统声乐唱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声唱法,该唱法起源于17世纪,属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作为歌剧演唱的主要演唱方法,传承至今,演唱方法已经经历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发声方法。目前,发声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很多发声内容已经比较规范,但作品受时间、题材选择和艺术品的风格等影响。歌剧又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正歌剧、喜歌剧、轻歌剧以及大歌剧等。正歌剧和大歌剧的特点是严肃而庄严,轻歌剧和喜歌剧的演唱特点是轻松明朗,逐渐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为后来音乐剧演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音乐剧起源说法多种多样,国内外对音乐剧的起源争论也比较多,并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有的研究人员认为,音乐剧最早起源于美国,由当地的舞台杂耍发展而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音乐剧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哪种说法正确不予争辩,音乐剧的发展本身集合多种艺术元素,必然会导致其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分析19世纪的轻歌剧和英国喜剧能发现,那一时期的演唱人员选择使用传统的声乐唱法。音乐剧演唱创作的初始阶段,演唱人员使用的是传统的唱腔,如今表演人员将其定义为“Legit唱法”。目前,音乐剧与古典轻歌剧之间的差异变得愈发明显,逐渐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轻歌剧仍然是百老汇舞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奠定了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的重要影响力。

(二)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的使用

音乐剧初步发展时,演员唱法多使用的是轻歌剧的表演形式,因此,演员在发声或者在表演风格上均沿用了传统声乐中的精华部分。音乐剧使用的音区、音域以及穿透力较强的腔体共鸣,均是吸收了传统声乐唱法的优点。众所周知,音乐剧的发展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选择使用此种音乐唱法已经逐渐成为剧场中的主流。这一发展时期出现了两位重量级的表演艺术家,分别是理查·罗杰斯和奥卡斯·翰墨斯坦二世,这二人被人称为RH组合,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均使用了Le-git唱法。最为熟知的是1945年出现的《旋转木马》和1949年出现的《南太平洋》这两首音乐剧,其中《旋转木马》中的唱段,选择使用的是歌剧中的咏叹调演出形式,剧中女主演在演唱的初始阶段独白部分与宣叙调相同,重点讲述了女主角遇到男主角后心情以及精神情绪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音乐剧的演唱进入主旋律。女主角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与咏叙调的表演方式相同,音乐剧选择使用的旋律优美有意境,具备的歌唱性情感表达非常丰富。这首歌对表演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为严格,在歌曲结尾的高音部分,要求演员的气息悠长,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借此来表达出女主角内心的爱慕之情,因此,这一时期音乐表演者多数接受了专业的训练。目前,百老汇和英国伦敦某些区域,仍然能听到这种古典音乐唱法,但演员的演唱功底却不能同日而语,新时期的演员声音更加清涼透彻,在表演风格上也掺杂了一些时代的元素,这种表演风格被称为美通唱法[3]。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先进电子音乐设备已经被逐渐应用到音乐剧演唱体系中,演出人员多数情况下,会选择使用扩音设备,扩音效果与早期的古典唱法相类似,单纯使用身体共鸣传递声音的形式,已经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借助麦克风的功能,演员在发声的时间和力度、咬字时间节点均发生变化,即便是在百老汇也很难听到纯粹的声乐唱法。

三、音乐剧演唱在传统声乐唱法基础上的演变与发展

(一)音乐剧演唱风格多种多样

古典歌剧最早出现的区域是在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舞台上演唱风格和表演方式均在遵循着定律,在风格上并未有太大的变化。但音乐剧的表演方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分析音乐剧发展历史能看出,音乐剧表演风格上除了借鉴古典和流行音乐之外,不同地区的表演风格也存在差异。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剧,主要是以爵士风格表演为主,特别是1935年出现的《波吉与贝丝》音乐剧,由作曲家乔治·格什温所创作,对爵士音乐的使用达到了顶峰。乔治·格什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善于使用不同类型的节奏切换,使用七和弦来创作出不同的曲调风格,这种爵士风格的艺术表演形式,对表演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表演人员要具备节奏感和即兴表演能力。音乐剧中的著名演出片段“Summertime”已经逐渐成为流行歌曲,很多爵士风格歌手在各种场合均会演唱或者作为即兴表演的曲目。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音乐剧《芝加哥》属于爵士音乐剧发展的终极阶段,音乐剧中所展现出来的爵士风格片段“All That Jazz”属于音乐剧中的核心部分。

音乐剧表演中还存在一种与民谣相类似的演唱方法,这种类型的演唱方法存在于乡村表演音乐剧中。选择此种表演风格的音乐剧,简单易懂、音乐旋律清新脱俗,因此,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4]。通过分析乡村音乐剧的发展周期能发现,乡村音乐剧的取材最早是在美国的西部区域,记录了当地农夫的生活情况,这一类音乐剧的主要特点是带有浓烈的乡村氛围。在1943年由RH组合创作的《俄克拉荷马》属于乡村音乐剧的代表作品。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公众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观众对轻歌剧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这种轻歌剧的表现形式会讓人感觉到沉重压抑,侧面上反映出轻松愉悦的表演方式才是观众的需求,因此,百老汇中的音乐剧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虽然,轻歌剧的数量已经逐渐减少,但是,在百老汇的百年历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20世纪的60-70年代间,摇滚音乐剧《毛发》出现,音乐剧演唱轰动了整个百老汇,这部音乐剧能反映出美国青年反对战争的情绪以及他们对国家管理制度的不满,促使其表述出了自己的不满,表演形式均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表演的嗓音多以沙哑为主,不受外界的拘束,对自己的嗓音也不做修饰,表演方式与传统高雅的轻歌剧差异明显,引起共鸣的音乐表现形式,配合电子音效的表达,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是传统唱法无法比拟的。

通过分析音乐剧的表演风格可以看出,最受到观众喜爱的表演方式,便是流行音乐剧,这种音乐剧的表演整体通俗易懂,现代感强烈观赏性较足。法国著名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演出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流行音乐的特点,表演中所使用的音乐主体旋律优美易懂,所有人的表演轻松愉悦,整部音乐剧的主旋律带给观众浪漫的气息,这些流行元素能满足年轻人对音乐剧的喜爱,逐渐地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二)音乐剧演唱技巧的更新

从音乐剧的表演风格上分析能发现,音乐剧属于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唱的方式要根据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能对音乐剧的唱法给予单纯的定义或者从某一角度上对音乐剧唱法给予定义。传统音乐唱法属于音乐剧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音乐剧演唱的概念更像是一个合集,集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5]。古典声乐在演唱过程中,更多的是给予听众唱的感受,音乐剧的演唱更多的是以说为主要旋律,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说大于唱。古典声乐演唱人员关注的是发出声音的穿透力,表演中强调的是专业的技术,在音乐剧中对此种表演风格已经摒弃了唱的概念,歌唱演员使用的多是自然演唱方式。音乐剧在表演方式上关注的是戏剧性,选择使用的舞台元素均是为戏剧的发展服务的,演员演唱方式与剧情的发展相互关联,不断变化舞台元素快速推进着戏剧的发展,演员的表演风格与演戏相类似,在“说”和“唱”之间不断切换,角色的变化在音乐剧中的作用更甚于演唱部分,这也能侧面上说明两种不同的唱法之间的差异性。

传统声乐唱法中均以混声作为主体,演唱人员更加关注的是头声的发音情况,与之相对应的是音乐剧演唱方法,其也属于混声的唱法,但是对胸腔的运用会更多。现阶段,音乐剧的表演均是以人声为主,这种音乐的演唱方法被定义为Belt唱法,属于百老汇中的经典演唱方法。然而,古典音乐表演人员对这种唱法持有不同的意见,其认为使用Belt唱法使用的真实人声太多,人声过多会造成观看人员的感受受到影响。这也引起了更多的音乐研究人员对Belt唱法的研究,不同的学术意见也经常发表。传统声乐唱法中对声部的划分较为明确,高、中、低三个声部的男女声均有严格要求。作曲家创作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演唱人员的声部情况开展创作,演员在日常表演时,不同声部的人员要选择出合适自己的曲目。例如,女高音不会选择一首中音或者低音的曲目展开练习,因为发音水平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演员的表演受到影响。音乐剧的演唱中并未对声部进行详细的划分,表演风格多样性促使了演唱人员要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每个表演人员能适应不同声部的要求,在日常表演训练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结束语

传统声乐唱法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已经发生变化,但其在音乐剧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其他唱法无可比拟的。传统声乐唱法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需要音乐剧演唱者学习,掌握传统声乐唱法中的关键内容,音乐剧演唱人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个人的表演技能,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音乐剧表演风格。

参考文献:

[1]陈超.试论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声乐和舞蹈的交互融合[J].大众文艺,2021(20):94-95.

[2]寇丹.试析流行演唱中如何把握音乐剧唱法[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118-120.

[3]严婕妤.浅析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的区别与融合[J].明日风尚:下旬,2021(06):23-25.

[4]王璀璇.音乐剧舞台表演中声乐与舞蹈的融合研究[J].东京文学,2021(06):126-127.

[5]赵媛媛.流行声乐演唱技巧在音乐剧作品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21(06):88-89.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