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玲
摘 要:赫哲族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属于我国比较特殊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語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具有赫哲族独特的民族韵味,歌曲音律优美,而且节奏舒缓,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赫哲族及其民歌也在不断传承中得到创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赫哲族民歌的特点、类型及价值,通过对赫哲族民歌发展史及其变化的归纳与总结,进一步探索赫哲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以促进赫哲族民歌发展。
关键词:赫哲族;民歌;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9-0-03
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赫哲族全部人口仅有约5354人,所以人数稀少也成为赫哲族的主要特点。现如今,赫哲族人大部分分布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同江县以及佳木斯、依兰等地区。赫哲族人以渔猎为生,这也使得赫哲族人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生存技能。赫哲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曲调、歌谣等元素,这些民间文学作为赫哲族的艺术瑰宝被赫哲族人世代传承。赫哲族也在其特有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赫哲族民歌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赫哲族缺少本民族语言,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需要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赫哲族的创新与发展。
一、赫哲族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口口相传
赫哲族人民善于唱歌是该族的主要特征,通常情况下,聚会、访友等相关场合中。若赫哲族人在场,则会根据要求大方歌唱,其所传出的歌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并在不同场合下能够根据情况立即演唱,结合现场整体氛围即兴作词,以此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气氛。在赫哲族中由于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字,继而民歌通常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以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在民歌传播中,通常以女性为主,赫哲族妇女是智慧的象征,经常参与各项社会劳动,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充分抒发自身对爱情以及亲情的实际情感[1]。目前,在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下,赫哲族有关学者不断收集民歌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加强对民歌的深入研究,其中发现赫哲族相传的“嫁令阔”出现部分失传现象,由此通过对现有民族的词谱记录方式,促使民歌得到有效传承。
(二)即兴发挥
“嫁令阔”以及“依玛堪”是赫哲族民歌的主要体现,该类民歌具有相对独特的曲调,能够充分表达出人们的自身情感。在民歌展示中通常与民间小调相类似,接近于说唱艺术,赫哲族民歌的产生方式通常与渔猎生活以及日常生产息息相关。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主要以渔猎为主,在劳作时可根据心情即兴发挥,充分彰显人民的劳动与智慧,通过歌唱形式有效展现出人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特点。例如,在“嫁令阔”中,所涉及的素材相对较多,如捕猎场景、丰收喜悦、祭祀祈祷、生活场景等。大部分民歌、童谣均与赫哲族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关,主要是围绕生活在传统曲调上加以创作,以形成完整的民歌,并在整体旋律以及节奏中可充分展现自由奔放的特征。如在《我的家乡多美好》中,其音域跨度较大,涉及13个部分,整体的旋律也存在着一定变化,有效突出赫哲族人们的勤劳朴实的个性特点,是人们智慧的具体表现。
二、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种类
(一)嫁令阔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基本类型之一,其通常包含儿歌、号子等体裁,涉及范围较广,在该类型中著名民歌有《乌苏里船歌》《河边情歌》等,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嫁令阔在赫哲族民歌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其数量较多,但各曲调之间的节奏以及旋律变化幅度较小,由此可感受到赫哲族人们的质朴情感,在民歌中通常以轻柔的旋律为主,促使其得到广泛流传。同时,赫哲族人们在民歌创作时也相对自由,表演过程较为随意,所受限制条件较少;并且,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数量少,未有具体的民族文字,由此在民歌传承时通常依靠民间艺人,以口头记忆的方式传承传统民歌。由于赫哲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多为渔猎,继而其民歌素材也通常与织网、捕鱼等相关,音乐素材源自现实生活,可充分表现出赫哲族民歌离不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娱乐形式[2]。其中,嫁令阔的曲调相对固定,主要内容通常与赞美自然与家乡有关,整体旋律较为明朗,让人们具有代入感,对曲调的记忆也相对容易,便于人们传唱。
(二)伊玛堪调
在赫哲族民歌中,伊玛堪调也是其主要类型之一,其著名代表作品为《西热勾》《香叟莫日根》等,该类型民歌主要是以说唱的形式展现,属于说唱艺术,将说与唱有效融合形成相应曲调,人们通常称该类型为口头文学。由于伊玛堪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与赫哲族有关神话传说密切联系,由此受到人们广泛欢迎。该类型民歌在明末清初产生,是该民族特有的说书形式,在其创作过程中,通常基于神话故事等相关原型,由此体现其特色。同时,伊玛堪的整体篇幅相对较长,其内容通常与民族内部的历史事件有关,充分讲述各部落间的战争状况,并叙述相关神话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在该类型体裁的演出中,包括伊玛堪大唱以及伊玛堪小唱两种风格,不同的风格所展现的表演形式不同。其中,伊玛堪大唱是采取“说”的形式,而伊玛堪小唱则是运用“唱”的形式,民歌体裁上则是注重以抒情的方式表达生活故事以及爱情故事。在其说唱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相对朴实、押韵,在实际表演时通常采用无伴奏演唱形式,整体唱腔相对高昂,真实展现出赫哲族人们的原始气息。
在民歌传承过程中,伊玛堪大唱风格的传承难度相对较大,说唱人需要利用赫哲族语言展开说唱,但当前赫哲族语言不断出现失传的风险,导致说唱人无法准确把握相关语言。同时,该风格的说唱时间较长,继而说唱时较为困难,然而,伊玛堪小唱则容易掌握,主要是该风格与人们生活相贴近。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下,伊玛堪小唱也得以发展,人们所熟知的程度较高。
赫哲民歌中所包含的要素较多,如调式音阶、节拍节奏等,其中,以《乌苏里船歌》较为著名,其作者为郭颂。在该民歌中,由于受到赫哲族民歌的普遍影响,其所内含的旋律音域为十三度。赫哲民歌中,调式音阶通常包括宫、商、角等五声,其中,宫徵调式较为常见,羽调式也经常会出现。郭颂老师的《乌苏里船歌》主要是根据民歌所改编,依据伊玛堪类型民歌改编引子序唱部分,歌词中充分运用虚词,整体节奏采用6/8拍。在该民歌的说唱部分也是通过赫哲民歌所改编的,该部分节奏则采用2/4拍。《乌苏里船歌》主要有三段歌词,是音乐中的主体内容,由此需要创建良好的形象以及思想,民歌的尾声则充分根据伊玛堪继而形成散板形式,并在歌词的虚词部分不断与引子相呼应[3]。在《乌苏里船歌》歌词部分,引子以及尾声主要是以“赫尼哪调”所构成的,中间主体部分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充分描绘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以及劳动的辛勤,表达赫哲族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充满对现在生活的感恩之情,有效诠释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乌苏里船歌》是基于赫哲族民歌基础上所改编形成的,在郭颂老师的后期创作改进中,整体歌曲的旋律线条与波浪型以及划动型所接近,以跳进以及级进的方式构成,可有效模仿出渔船荡漾的情景,表达出渔家歌谣的特点。同时,在民歌体裁中,将爱情歌曲转变为歌颂未来生活的歌曲,以嘹亮悠扬的歌声促使《乌苏里船歌》响彻大地,在全国各地区广为传唱,让各族人民均能听到赫哲族民歌的优美之处,充分了解赫哲族人们的生活状态。
伊玛堪调在赫哲族民歌中较为随性,其节拍主要是以混合拍子以及散拍子的形式存在,《木都力莫日根》曲调节拍则为2/4拍以及3/4拍,整体曲调节奏相对舒缓简单。通常情况下,同一首伊玛堪经常会存在较多唱段,曲调则是反复出现,演唱时可运用不同唱腔方法。例如,在《木都力莫日根》中,总共包括91个唱段,并采用18个曲调反复演唱的方式,由此形成该民歌。
三、赫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赫哲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现阶段,在社会的进步与飞速发展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赫哲族民歌得到广泛传承,对其加以创新,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全面发展。在对赫哲族民歌的深入研究下,应当充分了解该民歌的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化趋势注重民歌的整体创新,有助于促进民歌的长远发展。同时,从创作角度出发,通常是根据该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利用民歌形式以表达出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并且,由于该民族尚未创建特有的语言体系,由此民歌发展时运用独特歌唱形式有效彰显出人们的民族情感,体现出原生态的韵味。
随着赫哲族民歌的逐渐发展,需在传统背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然而,在其发展中,未能做出适当改变,仍然采用傳统的旋律,运用一曲多用方式,民歌曲调较为单一,未能凸显唱词内容的多样性[4]。在民歌创作过程中通常以赫哲族人们劳动为背景,因此民族演奏时,其所呈现的方式也通常为即兴表演。
赫哲族民歌创作中,传统民族展现的时代特征,可有效促使人们深入了解该族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其信仰观念,并在民歌的发展下,也不断体现时代演进的变化。
(二)赫哲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应当重视对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在实际传承中,需收集各项民歌资料,根据民歌种类加以整理,强化对赫哲族民歌的认识,深入了解民歌的表现形式。在对其深入研究下,应当进行实地考察,根据题材不同收集有关资料内容,在具体分类过程中,针对民歌的曲调词谱加以详细记录。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还可采取有效的保护补救措施,避免部分民歌出现失传的风险,采用专业手段以此完成资料收集工作。
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在民歌的研究过程中,应当充分对赫哲族的历史背景进行探析,有助于掌握民歌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不断加强对民间传说以及故事的了解,从而能够掌握民歌创作背景情况。并且,在民歌记录中,需保留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歌作品,并整理好具有影响力的相关曲调,以此在实际传承中,可有效保护赫哲族民歌。此外,在赫哲族民歌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其彰显民间特色,继而研究时可充分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促使赫哲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具体创作时,可充分融合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景象,表现出良好的艺术形式。通过创作以展现出整个民族文化的变化状况,传承时则可深度挖掘民歌的文化价值,发掘其艺术性特征,从而实现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三)赫哲族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下,赫哲族民歌创作中采用全新的艺术方式以及核心理念,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民歌的深度开发,利用传统民歌以推出新的民歌。在创作中,需转换民歌创作角度以及方向,可以更好地体现新时代活力。目前,民歌创新过程中,虽然继续运用以现实生活为主的创作方式,但民歌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充分体现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人民的具体生活,并适当改变民歌整体旋律节奏。在传统手法的继承下,凸显自由奔放的个性化特征,有效展现赫哲族人民的粗犷与豪迈。
基于赫哲族民歌的总体发展,需注重民歌创新,为赫哲族民歌注入新的活力。在创造创新的基础上彰显民歌新时代的生命力。为此,在实际发展创造中,应当充分发挥专业音乐人的作用,通过其对赫哲族民歌的改编创新,有助于促进民歌的传承发展[5]。《乌苏里船歌》则是新时代创作改编的主要代表作品,不断将纳入音乐学习的相关曲目。在赫哲族民歌的创新中,汪云才、胡小石等均是关键的创作音乐家,创新民歌的同时带动其全面发展,歌曲创新展现个性化优势,并随之创新演唱形式以及乐器伴奏方式。
当前,在赫哲族民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合唱以及重唱的方式,如《在路上》则充分采用了三重唱形式;《美丽的阿桑西德》运用歌伴舞方式,以崭新的表演形式展示赫哲族民歌,确保民歌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同时,在其表演创作过程中,不断根据表演内容将民歌与舞蹈体育相结合,创作出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以此开展赫哲族民歌表演。另外,在民歌表演中,不断融入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促使赫哲族民歌得到有效创新,进一步促进赫哲族民歌的稳定广泛发展。
四、结束语
对于赫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变迁下艺术创新的必然要求。赫哲民族经济不断发展,其民歌也在传承中得到创新与发展,充分表现出民歌与民族发展的同步,在此过程中也展现出赫哲族音乐艺术表演的独特生命力。通过对赫哲族民歌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同时有效汲取赫哲族民歌的精华,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秋芳,杜洪晨,张馨幻.赫哲族民歌在东北土地上的发展特色探析[J].大学,2021(01):141-142.
[2]李利佳,沈玉秋.浅谈赫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38(18):16-17.
[3]郭玲玲,刘国峰.关于赫哲族民歌的艺术内涵及文化经济研究[J].经济师,2018(03):162,165.
[4]李雪洁.赫哲族音乐表演形式研究[J].戏剧之家,2022(26):64-66.
[5]刘忠义.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研究[J].戏剧之家,2021(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