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在摇滚风格演唱中的运用及训练方法

2023-06-27 23:49胡芯蕊
艺术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训练方法

胡芯蕊

摘 要:本研究以HAYA乐团版《苍狼大地》为例,音乐基础理论、声乐基础理论及长调的训练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探究蒙古族长调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可能性,以及流行音乐对蒙古族长调传承与发展的影响。通过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和训练方法与流行音乐中摇滚风格演唱的技巧及训练方法的对比与结合,讨论流行音乐演唱与蒙古族长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流行音乐;摇滚风格;训练方法;诺古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9-00-03

蒙古族长调“不仅是蒙古民族最精美最典型的文化样式,而且是蒙古民族生存方式的标志性展示。”[1]流行音乐中摇滚风格的音乐形式,与蒙古族特色的音乐形式相结合能否有着结合的可能性?它们又会为对方带来何种影响呢?

在多元化的音乐发展过程中,蒙古族长调与流行音乐结合能否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路径,是否能鼓励像长调一样的少数民族音乐走出圈地自娱的境地,不妨去尝试新的发展形式,或许可以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蒙古族长调概述

(一)长调的基本概念

几百年来,蒙古族发展了一种强大的声乐传统,具有各种令人惊叹的声乐风格——长调(现代蒙古语:???????????,西里尔字母:уртындуу,urtynduu),意为“悠扬绵长的歌曲”,大约出现于2000年前。长调可以是家庭或公共仪式中的仪式活动的一部分,或伴随传统活动,如Nadaam(节日、体育活动)和畜牧业中。它们也可以作为娱乐节目来表演。长调是蒙古族文化的独有标志,是其游牧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2]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阿拉善等地区广泛传播流行。这种蒙古族音乐被人们称为“长调”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歌曲中使用了作品较长的音节,还因为每个关键词的长度和音节都会大幅度地延长。一首四分钟的长调歌曲也许仅仅在歌曲中有十个关键词而已。长调使蒙古族表达文化中的游牧生活方式理想化,主题以动物、家庭、天气和自然环境为中心。马是长调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同时,有些歌曲是用来纪念著名的摔跤手或英雄的。长长的歌曲标志着猎人的离开和回归,季节的流逝,营地的搬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一个孩子的理发仪式,一个庆祝蒙古族农历新年开始的节日,并伴随着那达慕节的开幕、闭幕式和颁奖仪式,而且在婚礼庆祝期间也会演唱长调。

蒙古族长调有着独特的面向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其对于传统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历史、美学、哲学、道德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及演绎。与此同时,长调在没有文献的情况下仍旧坚持言传身教的传统延续了这一流派。

(二)长调的音乐形态

长调的一大特点主要是长调在旋律上的悠扬绵长,以及其特有的波折感和音色的繁复。在人们演唱蒙古族长调时,经常会遇到要将一个完整的长调乐段从一个低音区直接向上拉到一个高音区,再将其降低到低音区的一个完整过程。通常一部长调作品至少需要完成不止一组这样的完整演奏过程。长调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另一大特性是,长调由于词数少而腔调長,不少的乐句都会在元音的中央位置有一个较长的拖音(被人们称为shuranhai),还要有跌宕起伏的颤音;并且可以分为调子上的单音(dan)、双音(davkhar)、低沉的长颤音(shuranhai)、稍低调子上的锐音(nugalaa),以及调子的跌宕起伏(usrelt)、声音波幅的明暗(tsokhilgo)、泉涌(Tsatslaga)、即兴的变化(Khayalga)、重复的调子(Shigshree)和其他歌唱技巧。长调的多样性让其能够完整描绘空旷的山谷、广阔的草原,以及沉浸在宁静草原上的某种情感。

长调有三种主要形式:小长调(besreg urtiin duu)、长调(suman urtiin duu)和大长调(aizam urtii nduu,演唱史诗级长歌的调子)。“Aizam”这个词来源于大长调起头的无语义调子《Aya,zeekhu》,是一段极具敬重和肃穆、辽阔,用来赞颂名誉的旋律。大长调通常用于婚礼、葬礼或节日仪式的开头。

以蒙古族长调为代表的蒙古族民歌大多为单纯的五声音阶,少量地使用一些音阶外音。一般是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宫调式和商调式运用得较多。长调歌曲大部分采用的是抛物线型的旋律线,其波折音(即诺古拉)则是在基本音的上方或是下方以大二度、大三度及小三度作为倚音装饰,是类似流行音乐唱法中的颤音技巧。

(三)长调的音乐美学

在长调中,声音模仿发生在许多层面上。歌手们将他们家乡的自然地理位置与长调旋律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现代的与历史上的本土化身份联系。长调文本探索了游牧经历的共同主题,如自然、家庭和蒙古英雄。文本中包含的哲学将神的力量赋予景观,并灌输蒙古人和平与尊重的价值观。长调中的空间意味着自由流动的游牧区域化,表达了全向性、整体性和无限性的无限品质,同时也传达了有限的定位性。长调中的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密切相关,并来源于季节的周期性变化节奏,正如在景观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最终,长调的音乐结构展示出与蒙古族景观相似的地标和区域。

二、以《苍狼大地》为例浅谈长调在摇滚风格演唱中的运用

(一)《苍狼大地》歌曲简介

《苍狼大地》原唱常运用喉上关闭、声带边缘关闭以及鼻弦音共振等复杂的混合唱法。其代表作品《天堂》《蒙古人》《酒歌》等都巧妙地运用了蒙古族音乐元素以及长调唱法。《苍狼大地》原曲版本为摇滚风格,在作品的中后段使用了长调唱法。

本文选用的HAYA乐团版《苍狼大地》亦为摇滚风格。HAYA乐团是一支以蒙古族世界音乐为基础、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见长的乐队,乐队成员大部分为内蒙古和青海的蒙古族人,但贝斯手来自法国。乐团主唱的唱腔是很有现代感的,其深厚的长调功底也不容小觑。本文选用HAYA乐团翻唱版本,其运用了蒙古族呼麦、长调,以及马头琴等蒙古族元素。

在其电视节目官方发布在国内的音视频中,HAYA乐团版《苍狼大地》有2.2万的收听播放量,86%的点赞,评论多为正面评论。在海外音视频平台中,电视节目官方发布视频有498734次播放,2226次赞同,110次不赞同。

(二)《苍狼大地》中蒙古族长调与摇滚风格演唱的结合

此版本的《苍狼大地》为摇滚风格,开篇选用印第安笛作为引子,使听觉上产生神秘悠远的感受,配器部分选用电声乐队和马头琴结合,体现出蒙古族元素。主歌部分采用流行演唱和呼麦的低音与哨音结合,向上的纯八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变换构建,三个声部的人声交相辉映,气势磅礴。副歌部分选用流行唱法和蒙古族长调结合。d小调的悲凉结合了马头琴悠扬的音色,打击乐掷地有声,形成打击感极强的节奏。《苍狼大地》整部作品曲调对女声偏高,音域在c1-f2之间。

《苍狼大地》的副歌部分采取的是传统的蒙古族民歌体系,在第六、七、十四小节中使用了大二度倚音装饰,在演唱中表现为波折音(即颤音)。

乐队主唱选用真假音转换和长调唱法结合。真声部分把气息集中在胸腔发出,长调部分体现在假声和装饰音部分,特有的波折音在女声部分使用得非常多。用蒙古族长调的发声方式来将d2、e2、f2等高音取下,又在各个音区自由走动,发音的持续力强。强混声的连续使用体现出了其惊人的声带闭合能力。本曲还用到了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加入头腔共鸣的混声唱法,使歌曲的表现力大幅度提升,更能演绎出草原游牧民族的胸怀广阔。

三、蒙古族长调的训练方法

长调作为蒙古族唱法流传已久,草原人民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规范化的训练方法。

(一)气息的训练

长调的气息技术的来源很难检验,因为气息管理是包含在许多声乐传统中的一个基本方面,长调专业歌手将气息训练描述为一个基本的技术挑战。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走访长调传承人得出,气息的训练从一个开放的姿势开始,肩膀和背部放松,脚稍微分开,排出任何多余的呼吸,深呼吸,低呼吸,然后尽可能缓慢和持续地呼出一股稳定的气流。

在表演中寻找合适的气口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长调中,就像在美声歌剧训练中一样,选择气口和正确的呼吸类型才能保证歌词和音乐的意义。例如,许多长歌曲短语的基本结构从歌曲的一部分装饰音开始,然后是一个流动的可发声的扩展。有时,当乐句结束时,歌词还没有完成,在这些情况下,歌手会在乐句之间“隐藏”地呼吸,以避免中断歌词意义的流动。当一个乐句的结尾与一个歌词的结尾重合时,歌手可“开放”呼吸。歌手根据乐句和歌词选择气口的方法与西方声乐训练中大呼吸和“捕捉”呼吸之间的关系相似。

通常情况下,长调歌曲演唱中,一首歌只有二到四句歌词,但是需要歌手只换三到五口气就要唱完,因此歌手需要稳定且持续时间很长的气息。气息的训练大同小异,亦可直接选用流行音乐演唱的颤唇“do”声来进行长气息训练。

(二)蒙古语元音的学习

作为蒙古族传统唱法,需要练习蒙古语元音,也被称为母音。蒙古语元音一共有十三个,七个作为基本母音,剩下的作为辅助母音。长调中主要学习的是七个基本母音——Аа、Ии、Оо、??、Уу、??、Ээ。学会了基本母音,就可以开始学习诺古拉——即波折音。

(三)“诺古拉”的训练方法

“诺古拉”分为三种,分别是“声带诺古拉”“鼻腔诺古拉”及“下颌诺古拉”。

“聲带诺古拉”主要是发音时声带颤动,舌头、喉结、咽喉和下颌肌等器官均处于松弛的状态,从而发出波折音,有气从咽喉下部的环气管处折弯出来的感觉。HAYA乐团版《苍狼大地》中,黛青塔娜所用到的就是“声带诺古拉”。

“鼻腔诺古拉”分为“张口鼻腔诺古拉”和“闭口鼻腔诺古拉”。张口的主要是以“声带诺古拉”为基础,使气直接引入鼻腔,鼻腔、口腔、面罩均有震颤的感觉,此时的波折音即为“张口鼻腔诺古拉”;但当发声时加上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吟唱或假声演唱(特别在曲终的时候),软腭弧和软腭持平,有被轻松地抬起的感觉,上下齿唇轻微接触,舌持平,使气管放松到锁骨连接处,把气直接引入鼻腔发出,这就是“闭口鼻腔诺古拉”。

“下颌诺古拉”指声带诺古拉发出的音通过下颌上下松弛地活动而发出的波折音。发出“下颌诺古拉”时声带会发生一定的震动,下颌与舌根之间的肌肉和舌根均处于松弛状态,在此基础上下颌骨轻松活动即可发出“下颌诺古拉”。

“诺古拉”(即波折音)的练习则需要用到对自然界的模仿,如Аа音可以用发“HA HA HA HA HA”这种类似笑声的音来练习;Ээ音类似汉语中的“Ye”音可以通过模仿绵羊的叫声来练习。本质上就是要让声带通过短促的抖动来发声,持续练习直到可以自由诶控制颤音的长短,即可学会诺古拉。

长调本质上就是一种以装饰音和华彩为特色的唱法,在流行演唱的咽音练习法、真假转换练习、混声练习法等的基础上,再加上以诺古拉为代表的装饰音练习,就可以达到流行唱法和长调的结合。长调声乐技巧和训练方法尽管有现代主义的概念,还是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保留了它们的概念和表演根源。长调歌手们认为,长调天赋是一种与蒙古族人的生命周期和精神联系与大地有关的自然能力。与西方歌剧中的观念相比,蒙古族人崇尚长歌的力量感。在有序的音乐形式中占据表现力的高潮,蒙古声乐效果是长调的审美身份的重要听觉组成部分。呼吸仍然是一个基本的长调技巧,无论技术的各个方面是否已经借鉴了其他传统。此外,有研究表明,可视化的蒙古族景观(如在草原上唱歌)也有助于在长调技巧训练。

四、结束语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象征。在现代文明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不需要去过更原始更艰苦的日子,游牧文化的传承也显得无力了许多。流行音乐的大势发展使得原有的民族音乐不再占据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将蒙古族长调与流行音乐结合也是箭在弦上,既能使流行音乐更好地发展,为流行音乐演唱技巧增光添彩,也能使本民族人民不忘根不忘本,继续传承和发扬蒙古族长调所带来的优良音乐文化。

本文只是简短地提出一个长调和流行音乐演唱的技巧及训练方法融合的基本概念,而真正使文化和音乐相互交融还要靠每一个人,只有多数人能够意识到文化传承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中国的流行音乐才会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乔玉光.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申遗”之路及其意义[J].实践,2006(05):45-46.

[2]珠兰其其柯,主编.蒙古族长调歌曲研讨会论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训练方法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钢琴视奏训练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