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 刘长美
【项目简介】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为了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学校立足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模式,于202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行知”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着力于创建鲜明的劳动教育环境,架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多元主体、多重导向的评价体系,力求呈现出与传统劳动教育课程基地不一样的环境样态、课程样态、合作样态、评价样态。
摘要:“行知”劳动教育课程基地以劳动教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学校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立足陶行知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创建鲜明的劳动教育环境,架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多元主体、多重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确立正确劳动观念,最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劳動教育;课程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33-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1]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短板之一。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行知”课程基地的实施背景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戴南高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始建于1956年,在6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积极探寻农村学校办学路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让学生“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品质”的初衷相契合。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学校积极谋划新时期劳动教育框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
(一)正视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基地建设,学校通过师生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了高中劳动教育现状调研,发现高中劳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因升学压力大,往往偏重于高考科目的教学,劳动教育课程意识薄弱,劳动教育停留在打扫卫生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层面,内容形式单一,物态环境匮乏;教师层面,缺少专职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劳动课该如何上;家长层面,很少有家长想让孩子长大后从事体力劳动,甚至以“不认真学习将来扫马路”来教育子女;学生层面,因受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怕脏、怕累,高中宿舍环境脏乱差。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如何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引导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全员参与劳动教育,切实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
戴南高中坐落于苏中第一经济强镇、素有“中国不锈钢之乡”美誉的戴南镇。当地有亚洲最大的汽车轮胎用钢帘线的生产基地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企业。基于陶行知“教育为生活,教育为实践,教育为社会”的教育理念,学校一直注重将戴南工业、企业的发展优势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当中,通过学生参观学习、综合实践、企业订单培养等形式使学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与戴南地方经济发展相关联。此外,学校与江苏兴化中等专业学校密切合作,该校拥有4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和大量现代化实训设备。这些资源优势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以及开展现代化劳动操作体验提供了难得的平台。
二、“行知”课程基地的理论基础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创新方式。“行知”课程基地得名于陶行知先生,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既注重对陶先生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挖掘与发扬,也注重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和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融入实践中。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陶行知先生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三位一体,而“做”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必须通过“做”来完成。“做”在陶行知“行知观”中的重要位置,体现出他对劳动实践的重视。这种观点与《意见》中“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1]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传统的学科教学有如一种“造屋式”学习,先打地基,再造房子,无法迁移,只能叠加。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是一种“帐篷式”学习,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扎根,随时迁移,不断更新学生的个人特质。此外,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走出单一的劳技学科本位,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主动参与与合作沟通的能力、劳动探究意识与审美的能力、职业认知与创业素养等。
(三)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
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课程基地作为江苏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江苏样本”,其初衷就是“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提升综合素质”[3]。课程基地的这种育人模式与“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行知观,以及《意见》中“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1]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行知”课程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创建鲜明的物化劳动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场所。
三、“行知”课程基地的实施策略
“行知”劳动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整体规划,将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与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穿其中,从创建鲜明的劳动教育环境,架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的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多元主体、多重导向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努力形成学校育人特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一)创建鲜明的劳动教育环境
“我们的课堂经常是让学生隔墙看花,其实如历其境和身历其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经过实践,教了多少年以后我才慢慢地悟到这个道理。”[4]于漪老师的教学感悟与学校课程基地的建设初衷相吻合。学校积极创建鲜明的劳动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向的劳动实践平台。
1.校内“行知”场馆
劳动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为此,学校围绕感性认知、探索创造两个层面设计了行知展馆和行知探索室。行知展馆基于让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目的,开辟了劳动丰收苑、插花才艺坊、陶艺展示墙、智慧规划厅等劳动成果的展示场馆。行知探索室则根据劳动新形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创造思维,开辟不锈钢化验室、物联创造场、3D打印室、VR体验室等新型劳动体验场所。
2.校边“行知”农场
劳动教育离不开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学校利用周边农田优势,向当地村民租赁土地,开辟了田趣种植园、花卉种植园等农事体验基地,按班级分区域开展本地蔬菜种植、香葱种植、兴化特色油菜种植、中草药种植等活动。农产品收获后,学校还聘请专业人士提供后续的加工、制作等一条龙服务,如油菜籽收获后的榨油、菜品制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豪感。
3.校外“行知”基地
劳动教育的外延是“生活教育”。学校多元化拓展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将家庭、公益场所、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生活的真实环境。学校因地制宜,借助戴南地域区位优势进行校企合作,在知名不锈钢企业中设置实践基地,让学生参观现代企业,走进研发中心,制作不锈钢工艺品,在职业体验的同时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及情谊。
(二)架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决定着基地发展的方向。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架构中,邀请教育专家、专职教师共同谋划,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学情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形式丰富化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及基本劳动能力及习惯。为此,学校架构了以三种课程形态为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开设劳育理论课。学校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书作为教材进行劳动价值、形态、主体、准备等方面的教学,为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做好思想准备。其次,开设课程劳育课,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中。如思品课上进行劳动精神与价值的探讨,语文课上进行大国工匠与平凡劳动者品质的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课上进行劳动原理及产品加工的验证,让学生在非劳动学科的学习中体味到劳动的意蕴。再次,开设劳育第二课堂。学校不定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文明班級创建、校园枇杷采摘、食堂勤工俭学等活动;此外,学校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家庭、公益场所、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实践,了解相关知识,参与相关体验。
2.年级差异化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业现状,学校确定了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高一强调普及化,重在习惯培养。学校常态化开展学校与家庭劳动锻炼。因疫情居家期间,学校为高一学生布置了为父母做一顿饭的家务劳动作业,让学生自己买菜、择菜、烧菜、收拾,活动中学生向父母学到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体会到了平时父母劳作的艰辛,促进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得到家长们热烈的回应。高二强调兴趣化,重在特长发展。学校充分利用“行知”场馆及“行知”农场等物化环境,组织高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劳动课程。高三强调专业化,重在生涯规划。学校安排学生进入校外基地进行职业体验,部分有志于专项技术发展的学生定期进入合作企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践行了普职融通的理念。
3.课程融合化
为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除了将劳动课程进行跨学科、超学科渗透外,还通过主题实践、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建构。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达到“劳以树德、动以壮志;劳以益智、动以创造;劳以强体、动以健身;劳以育美、动以怡情”的效果。特别是结合高三学生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年级组带领学生到校外劳动基地、职业体验基地、户外活动基地开展“劳动体验周”“户外拓展训练日”等活动,通过个人劳动、小组合作、成果分享等形式发挥劳动教育在心理疏导上“劳以顺心、动以减压”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迎接高考。
(三)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及人才优势,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
1.家校共同体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是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组建家校共同体,请他们指导并督促子女完成诸如做一日三餐、整理房间、安排全家旅行计划等劳动任务,不断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氛围。学校因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良好示范效果,被评为2022年泰州市家校共育工作先进单位。
2.研究共同体
为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学校组建由江苏兴化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省内知名专家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劳动教育工作室”,定期开展学习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网络研修、实地指导等方式培训劳动教育人员;通过劳动教育优质课比赛、教学案例征集、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论文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本校教师、外聘教师联合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
3.校企共同体
戴南高中是戴南镇唯一一所高中,不少知名企业管理者都毕业于本校。学校利用这一人才优势,积极和当地企业联系,聘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师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研”。学校还建立“劳模进校园”常态化工作机制,每月开展一次“向劳模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品格。
四、课程基地建设的评价策略
为确保课程方案的整体有效实施,学校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多元主体评价
学校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劳动教育,形成教师、自我、家长等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有活动必评价”,每次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结束后,专职教师从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等方面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学期结束时,学校都会让学生就本学期的劳动实践,从主动性、合作性、参与度、满意度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感言部分,有学生写道:“通过劳动我意识到劳动与幸福生活的必然联系,美好的未来不是空口说出来的,而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布置适当的劳动实践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动手劳动,记录过程,写劳动感悟;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对学生的劳动做出评价。通过设置家长评价,强化了家庭作为劳动教育阵地的作用,提升了家长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也为劳动教育搭建了家校共育的新平台。
(二)多重导向评价
陶行知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提出“生活力”的评价标准。继承陶行知的劳动教育理念,学校在对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增值性、结果性多层面的考核。
1.过程评价常态化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周“劳动之星”和月度“行知之星”評比。此外,学校在周“劳动之星”和月度“行知之星”评比的基础上进行学期“校园之星”评比,并在下学期第一周升旗时举行颁奖仪式。
2.增值评价重发展
因学生个体劳动基础差异,不同学生劳动能力存在不平衡性。学校在高一军训期间对每个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及素养做出初始测评,高三毕业前对其进行一次总测评,评价三年中每个学生在劳动态度、技能、合作、成果等方面的提升量,以此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3.结果评价促知行合一
学校还将劳动教育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与激励等功能。通过一系列的评价不断推动学生把劳动变为日常,在体验中学会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品格,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31.
[3]时晓玲,潘玉娇.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江苏样本”[EB/OL].(2018-07-06)[2023-02-18]. https://www.sohu.com/a/239662028_99896157.
[4]于漪.解决“三个思想疙瘩”,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义[EB/OL].(2022-01-18)[2023-02-18].https://new.qq.com/omn/20220118/20220118A0BQE000.html.
责任编辑: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