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探索

2023-06-26 03:36仇丽君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

仇丽君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明确提出了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校园里,常见的课程样态如专题教育活动、选课走班社团活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节日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课程等都具有综合性,且实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学校通过开展校本探索建立脉络清晰的课程研发流程与机制;统筹安排课时,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拓展教研形态,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提升课程质量,处理好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中的问题等。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校本探索;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08-0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很多创新变化,比如“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前言2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方面,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前言4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1]5在新课程方案中则作为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被提出。依据新课程方案,为更好地落实学科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校园里,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哪些样态?为更好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厘清这些问题,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化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R·S·伍德沃斯于1926年提出,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2]。“主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3]5。其实质是打破学科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以培养学生信息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以全面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3]5。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样态

校园里,除单科课程以外,其他样态的课程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多样的。我校自成立起,就对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课程架构进行联合顶层设计,从培养“品学兼优、智趣双全、幸福完整的新时代儿童”的学校使命出发,以国家课程“1”为基础,以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建构形成“1+N”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在学校原有课程基础上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对学校学科课程外的其他课程样态进行了梳理。

一是专题教育活动。一类如学校的庆典仪式:开学典礼、入学(队)仪式、期末嘉年华、十岁成长礼、少先队建队日、离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这类庆典仪式既有长期积淀下来的固定程序,也有别出心裁的创意之处,其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文化熏陶、礼仪学习、规则渗透、多元文化理解等,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礼仪风范、特长才能。另一类是国家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各类专题教育,如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校园防欺凌教育等,一般排入地方课程规定的课时里。

二是选课走班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我校实施分年段、分时段选课走班制度,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两项社团活动,有艺术类、科创类、文学类、运动类、劳动类、思维类六大类近五十个子項目。这类课程的学习,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既可以长周期(一学年或者多学年)学习,也可以短周期(一学期)更换项目。

三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比如春季学期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秋季学期的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全年的二十四节气。这类学习具有综合性特点,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传统节日风俗、具有特别意义的活动等。因为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类主题学习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吟诵诗词歌赋、实地游学考察、动手制作创造、展示汇报成果等,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艺术表达、信息技术、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展现。

四是校园文化节日活动。比如蓝海豚阅读节、野斑马运动节(每学期1次),美羊羊劳动节、绿孔雀艺术节(春季学期),大黄蜂科创节、红蜻蜓达人节(秋季学期),英语学科节、数学学科节(每学年1次),校园“达人日”,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的“好习惯养成月”,每学年最后一个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月”等。这些校园文化节日活动,围绕特定学科展开各种实践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丰富呈现,也是学生各种知识、技能、特长、爱好得以巩固培养的良好时机。如在阅读节中,组织学生开展好书鉴赏、诗词诵读、书本剧展演、观影沙龙、制作读书小报、创作手绘书、绘制经典图书思维导图等,展示和发展学生语言、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学科素养,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是学科实践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科教师策划组织学生开展以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为特征的学科主题活动,比如语文学科的“二十四节气课程”,数学学科的“地铁中的数学”,英语学科的“欢乐圣诞节”等。这些学科实践活动,以本门学科为主,有机嵌入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从多学科视角对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和研究,既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科视野的开拓。

六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一般把课表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进行合并,根据需要,设计长、短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常常与研学活动结合起来。受“万物并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启迪,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行走大地”为总选题,紧扣学生熟悉的“物”,展开系列学习活动。比如由海门的农民丰收节创生出来的“行走大地·稻草人”课程,从校园里的“日月亭”“长”出来的“行走大地·春亭”课程;在南通非遗项目基础上开发的“行走大地·纸鸢传奇”课程,在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基础上设计的“行走大地·听海的声音”课程,在创建“江苏省节水型学校”基础上开发的“海萌娃水滴行动”课程等。我们研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趣”特质,学生在研究水稻的生长史、探索中国“亭”文化、研究捕鱼工具中,开启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挑战式学习。

七是项目式学习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在中高年级开展,学生围绕一定情境下产生的问题或者任务,综合运用各类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先期研究,确定解决方案,再通过实践和试验,不断测试、改进和调整,最终完成任务,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或答案。比如“乡遇·蓝印花布”金融创客课程、“搭建梦幻舞台”和“让子弹飞”科技项目课程。这类课程的共同点是从问题或者具体的任务出发,没有标准的、已知的答案或结论,需要学生根据学习进程不断分析判断、调整方案,非常考验学生在复杂问题情境中作出决策的能力,对教师的指导也提出挑战。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迸发的创造力往往让人出乎意料。

以上七类课程都具有综合性,课程主题不同、目标不同、组织方式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实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这些课程样态各有其价值,因为不同年龄水平、不同智能特点、不同素养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求。

三、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经验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走向科学化设计、规范化运作、高质量实施,学校必须对照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新规划、新行动,以期产生新成效。我校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实施方面,探索了初步的行动路径。

(一)建立脉络清晰的课程研发流程与机制

一个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需要课程研发团队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能够敏锐地挖掘、捕捉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具有优秀的课程编排能力,这就需要课程研究团队深度把握核心知识、灵活设计学习支架、熟谙该年段学生“最近发展区”等。为了保证跨学科学习课程的实施质量,我校实行项目带动、整体联动、集体发力的跨学科学习研究与组织模式。教育研究项目组下设课程研发中心,课程研发中心与学生成长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指导中心构成项目协同组,负责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背景说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标准等,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研发与实施过程进行大框架的规定。课程研发中心又与各学科备课组(课程研发核心团队)、各年级组(课程实施核心团队)构成项目首席与项目成员的关系,负责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大框架进行细化落实。形成整体方案后,再回溯到课程研发中心及其他协同中心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经教育研究项目核心组进行审核后再予以实施。

(二)统筹安排课时,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

新课程方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11。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已经把小学生每周26~30课时排满,那跨学主题学习的10%课时从哪里来?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每周至少排出2~3課时的机动时间,确保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学科教师共同进行教学,便于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形成。

(三)拓展教研形态,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

以往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都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分设,实施分科管理机制。为了有效落实跨学科学习,学校成立了由教学项目组主管,课程研发中心牵头,各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团队,统筹安排学校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研发团队负责确定各年级每学期1~2个跨学科学习主题,多轮研磨,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方案,日常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跨学科教研。学校通过1~2个学年的研发,初步构建了学校跨学科学习课程总体框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制度、评价等管理机制。

(四)提升课程质量,处理好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中的问题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突破学科边界、打通学科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以多学科观念和视角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跨学科理解和核心素养。新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一个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会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探究质疑精神、审美情趣情感、合作分享能力等有全面的促进作用,以达成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所以,学校在为1~6年级学生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形式,低年级以主题学习活动为主,中年级以学科实践活动为主,高年级可以开展更高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次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巧妙地以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跨学科理解,更多地思考如何形成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在复杂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要为跨而跨,“生搬硬拼”,简单机械地把几门学科内容拼凑糅杂在一起,让跨学科学习流于形式。再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科教学要相互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只有打好学科学习的底子,学生才能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灵活提取、迁移运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多形态跨学科主题学习朝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数绘阅读”课程既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点燃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荣获了新教育卓越课程奖。“‘海萌娃水滴行动”课程,概念理解、科学探究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学校赢得了“江苏省节水型学校”称号。“乡遇·蓝印花布”金融创客课程从招募创业小队、学习非遗“蓝印花布”知识,再到市场调研、亲手缝制蓝印花布文创产品、进行销售,到最后用“劳动的第一桶金”开展公益行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创造、感恩,该项目获南通市少先队工作优秀创新项目一等奖、全国金融创客项目成果展评二等奖。“搭建梦幻舞台”“让子弹飞”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让学生成了南通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学校入选“江苏省中小学STEM项目学校”。学校参与的“综合性项目化科学教育方案实践探索二十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仲林.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3(2):9-17.

[3] 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6).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
幼儿园园长管理方法探析
如何在 Visual foxpro中执行 SQL语言中的查询语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浅议学校管理艺术与校长的人格魅力关系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