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邓彩霞(1984~),女,汉族,新疆塔城人,新疆疏附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
摘 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读后续写作为新高考英语写作新题型,已有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尝试与探索。随着高考英语变革的发展与推进,读后续写有利于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革新教学方法。文章从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意义出发,探索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读后续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082-04
读后续写(Continuation Writing),是新高考的写作新题型,是一种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的考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读后续写是常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阅读文章出发进行继续写作,符合文章的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与文章有所区别。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搭建“支架”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使用“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教学模式。搭建和使用“支架”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读后续写中所阅读的文章,同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进而有效地形成一个教学活动闭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一、 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建立学习的支持系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独立的、呈个体形式的,然而高中英语学习是开放的,也是复杂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运用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进行合理科学的交流,要有协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那么在学生整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同学的支持和联合是很有必要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去建立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会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支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性学习,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假设在一个班集体中有学生未在这个支持系统中,那么这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呈现出与其他学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促进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过去很多英语教师在分析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的原因时会认为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影响的,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去积累更多的英语知识来提升阅读写作能力,同时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也仅限于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写作练习。实质上这种原因归结是片面的,因为学生在不断学习,并且阅讀和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基础性知识框架以后,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导入更多的知识和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不断地去探索相应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从内心出发持续地学习课堂英语知识,同时也愿意主动地去探索、扩展自己的英语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内化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知识的深度,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二、 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读后续写策略
(一)搭建支架,为读后续写搭建框架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合理有效的分析教学时的阅读材料,以阅读材料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读后续写搭建支架。在搭建支架时要考虑阅读材料是否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确定阅读材料之后,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导入材料内容,尽可能在这个阶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将内容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随后引导学生充分阅读,采用粗略阅读和精细化阅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同时要就整个材料的脉络框架进行详细地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背景、中心内容等,这便是为支架搭建地基。在学生阅读效果体现出来以后导入读后续写任务,要给学生续写指引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要对其续写内容做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从材料出发并且围绕文本中心内容继续写作,这便是搭建起了整个读后续写的支架。
例如在Sports and Fitness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该文章内容:“What problem did Kayla have in the past? What made her change her thinking?”让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对文章有基础性的了解,了解文章具体的内容和顺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在阅读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导入读后续写的任务“Write an essay based on what you learn: sports experiences and gains”。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写作该文章,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问题去寻找和思考写作顺序和写作架构。问题1:“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问题2:“What is your favorite reason?”问题3:“What are your post-exercise experiences and takeaways?”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然后总结出自己要写的内容。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读后续写是由教师搭建支架,学生思考、探究后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结合文章内容去设计相应的续写内容,同时设计一些问题或者进行一些讨论,让学生能总结出自己要写的内容。
(二)进入情境,让读后续写身临其境
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整个框架,这就需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梳理,分析文章的关键词和关键语段,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式。其次是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段落和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读后续写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续写的情境,利用新媒体采用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写作的文章中。教师要注意情境中的重点和关键内容把控,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写作的文章有起伏变化、更加生动形象。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选择学生阅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围绕关键词去发散,结合所写的文章主题让学生的写作更加流畅,同时也能够清晰明了地掌握写作流程。
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中学习文章“A day in the clouds”时,这是一篇日志性质的文章,记录珍稀物种藏羚羊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播放一些藏羚羊活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后续的教学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各段落大概意思,提出三个问题带领学生阅读文章,问题1:What happened to Tibetan antelop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问题2: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e authors visit to Tibet?问题3:What are people doing to protect the rare animal Tibetan antelope?学生在回答完这三个问题时对文章的内容也就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板书表示出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文章所讨论的内容和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流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读后续写,进而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场景出发去写作,能够写出所做的事情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独立探索,让学生梳理续写思路
在为学生读后续写搭建支架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去梳理续写思路。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写作内容框架入手,给学生布置任务去连接各个框架,使用词语、句子使文章更加连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自由、开放的态度去看待学生,学生的想法是存在差异的,无论是哪种思路,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要给予认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用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如学生无法表达出前期所预想的内容或学生写作的内容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为了保障学生写作的内容更加完整和优质,教师可以在布置读后续写任务之前,亲自去试写一下,在试写时考虑学生的会遇到的问题,从而在教学时提前就相应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写作思路,也能够借鉴教师试写过程中运用的词语,长此以往可以促使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前面的例子“Sports experience and gains”寫作,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写作框架,首先是写出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随后写最喜欢的理由及在进行这项运动时的经历,最后表达出思想情感。这些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教师就学生写作这篇文章时会遇到的困难向学生提问:“How do you write what you like most about the sport?”引出关键词“Favorite”让学生明白关键词内容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在补充该文章内容时会遇到不知道怎么去连接整个内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精准地掌握了写作顺序:“Do you have a clear order of your writing?”如果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展现出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那么教师就可以做针对性的指导。
(四)协作学习,提高读后续写效率
支架式教学模式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原因是教师构建的支架是在基础知识上进行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支架上学习的效果和收获。然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都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所以学生必须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在各项学习活动中协作学习时需要学生不断交流和沟通,学生个体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在良好的交流环境中表达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各自交流意见的过程中从其他人的表达内容去激发自身思考。在读后续写这一任务中学生与阅读材料是无法实现互动交流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是一项单向的活动,教师教学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这一点,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合作写作一篇文章或者让两个学生写一篇文章,提高读后续写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不断提升。
例如人教版(2019)英语必修第3册Unit 4 Space Exploration阅读材料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协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问题:“What does final frontier in the title mean to you?”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的探讨方向,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对文章中“final frontier”的看法,同时在该文章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描写事件序列的功能性语言,在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该阅读材料内容后教师布置读后续写任务:结合某一太空探索的实例与同桌共同写一篇记叙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从阅读材料出发去探索相关的写作方式,同时和同桌一起完成写作内容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协作学习,促进学生提高读后续写效率。
(五)效果评价,深化读后续写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读后续写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出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评价的作用。首先是评价标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从学生所写作的文章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体现程度、文章各段落开头是否衔接得当、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内容是否丰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词汇段落应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去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单一地从某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所写的整篇文章。其次是评价方式,对应学生所续写的内容,运用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或是当面评价或是给出有指导性的书写评语,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和具体的理由,让学生能够从评价中感受到最直接的反馈,便于学生去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写作方式和内容。最后,参与评价的也可以是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都是一种良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促进学习不断深入。在学生接受评价时能够接收到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写作变得更加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例如,前文读后续写任务“A day at school”学生写作评价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写作的内容是否参照“A day in the clouds”阅读材料,是否借鉴文章中有代表性的词汇和段落,同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否将在学校的一天充分地描述出来且有重点有亮点,若其中有的学生所写作的内容没有亮点,可以向学生提问:“Is there something to remember during your school day? Was there anything you remember about your day at school?”让学生能够从问题中感受和了解该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去突出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所写的优秀文章进行朗读,并请学生分析写得好的原因和其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也要给予正向的点评,让学生能够去了解优秀文章中写得好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去反观自己所写的内容,促使学生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最主要的功能是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重要作用、改变了常规写作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和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除此之外,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化解了学生对读后续写由于缺乏方向性引导的畏难情绪,由支架到全段的写作模式也加深了学生对原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减少了因为主题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偏题现象,有效规避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想偏离、情节旁逸斜出不得要领等問题,因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昊,李从容.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贯通高中英语写作初探[J].海外英语,2021(13):100-101.
[2]占明珠,崔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案例研究[J].海外英语,2020(23):74-75,79.
[3]郑航蔚,余方敏.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J].大众文艺,2019(21):207-208.
[4]陈雪.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课例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6):53-54.
[5]高娜.关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运用分析[J].华夏教师,2017(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