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佳娇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其独特的学科价值,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也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其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如何理解课程设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如何发掘教材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面临如何创设有效情景,落实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性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使命之一,需要加强教师队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需要教师正确理解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敏锐激活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突出真实情境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建构,才能肩负起语文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统编高中语文课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理路 实施困境 对策与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国家民族复兴的伟业,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属性的直接体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何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好“为党育人”的历史责任,肩负起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目标,培养好“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2]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因此,聚焦统编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逻辑理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探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有助于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实施好课程目标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好堪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而科技、人才强大的基础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课程为本。统编高中语文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体现,其“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学科特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
正确理解和把握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明确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并围绕这一命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在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断并写入党章。[5]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重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这“五个认同”在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中,体现为语文学科以文育人的特性和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
2021年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培养具有“五个认同”的现代化接班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服务,就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才会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会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拥护党的民族政策,从思想上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才会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会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会将个人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青春和热血贡献给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统编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9]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学理基础。而这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都蕴含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求。
首先,就“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并特别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0]作为通用的汉字汉语,不仅是汉族的语言,也是各少数民族的共同语,汉语的学习,对施行双语学习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不仅能解决国内跨区域交流的困难,还能帮助解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应当认识到,“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从语用层面提出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对选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对史传文学中的史实作深入思考甚至质疑,需要联系现实或多元化地理解古代文化经典,这种“多元解读”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意识的价值体现。再次,“审美鉴赏与创造”蕴含着用“包容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民族作家作品,有利于拓宽文化视野,感知不同民族文化风貌,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丰富性、多样性,发现文化传承的轨迹,逐步建立起包容多元的文化自觉,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另外,“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规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子以一种润物无声的不着痕迹的状态融入到了教材之中,体现为以“人文主题”为内容的大单元教学的显性教学主线和以“语文要素”为要点的隐性教学脉络。[1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不仅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还蕴含了大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子,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文阅读,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融入了革命时期感时忧国、将青春融入中华民族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因子;第三单元的古诗词鉴赏,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对污浊官场的不满,杜甫对国民命运的担忧,白居易对个人与时代命运的慨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蕴含了传统士大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家国情怀。这些教材选篇,都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涵要求。
(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2]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书写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养分,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例如《六国论》中体现的古人的理性智慧和心系天下的品格,《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大胆建言,国家危难之际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的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的以国际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心胸和爱国精神,苏武抛弃个人生死依然要捍卫民族尊严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崇德向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传承至今。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展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水源头。
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辛,奋起抵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创造了伟大的革命文化,涌现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抗美援朝精神等精神谱系。这些精神,是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难的革命征程中创造起来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革命养分和精神动力。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百合花》《哦,香雪》等带有革命时代烙印、反应革命时代精神的语篇,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基本的社会规律,揭示了一种观察、阐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受“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这些革命文化,可以坚定我们秉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自信,激发各民族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能够展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優越性、彰显社会主义时代风貌的相关文章,其中包括反映重大历史事迹的通讯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英雄人物通讯如《“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等语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这些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篇,是当代最具有价值引领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本质、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层面的集中反应,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实施面临的挑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以文化人是该学科的基础特征。但是,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本学科依然面临教师对课程设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中的体现问题,面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看待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创设情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建构等问题。
(一)教师层面:如何理解课程设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承载体。其四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涵盖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在思想意识上是高度统一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这些人文主题以任务群的方式落实到语文实际教学中,从而发挥语文学科“铸魂培元”的作用。这些人文主题或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或体现个体关切、重要社会风尚,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涉及的主题中,“劳动光荣”“使命与抱负”“责任与担当”“伟大的复兴”等都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教师不能只看到单元主题中呈现的内容,将其简单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抽丝剥茧之下,我们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想价值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的。
(二)教材层面:如何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问题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14]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民族文化,都含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子。教师在面对教材处理时,能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敏锐发掘教材中不同类型选篇里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心态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比较难但又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层面:如何创设情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建构的问题
为了达成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创设什么样的任务情境去引发学生的语文实践行为?受限于有限课时,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难以开展的,但是又不能不去创设的。为什么要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因为实践活动具有直观性,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远比课堂来得直接和有力。素养是指向复杂现实问题的,是综合性表现,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成的系统,分析清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15]可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思想品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创设恰当的情境,如何设置恰当的问题,隐性地引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既落实好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涵养好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了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完成好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育人目标;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师是学生进步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教师承担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的重大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教师必须以高远的志向、良好的品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尚的情操、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为学生作出表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观念和深沉的国家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祖国未来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二)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关系
新课标开宗明义地阐述了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6]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正确的价值观”之一就是要树立起“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編写,自然要把立德树人和培养“三有”作为指导思想,也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总体看,新课标要求学科都要挖掘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为此,新课标将“核心素养”是将人的核心素养具体演绎到课程层面的依据,统编语文新课程的所有内容与指标,都围绕“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的教育目标进行具体设置、推演和编写,而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自然是统编高中语文课程育人目标之一,是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敏锐激活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
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下,语文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编写,以单元的整体设计为基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系统有机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师要用好教材,既要守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要大胆创新——发掘其中蕴含的“和谐”“民主”“爱国”“友善”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这些元素,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从古风民歌到近体格律,从各体式散文到白话小说,均有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呈现;教材精选的讴歌革命领袖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能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讴歌劳动模范和时代楷模以及我党在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文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能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教师要敏锐激活教材里的这些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最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兼顾各种类型的选文,特别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敏锐激活教材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元素,坚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突出真实情境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是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性的途径。其中,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17]而完成情景下的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指引设计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的情境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既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又生发于本单元的学习资源,旨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核心任务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要求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可以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可以跟“当代文化参与”单元主题教学相结合,从多媒体对家乡红色文化宣传的角度,将多媒体手段探究和家乡当代文化建设参与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调查、访谈,了解家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参与到红色革命文化的建设中。这里没有让学生直接从书本上获取相关知识,而是让他们先回到生活中去发现与学习,在亲身接触中感受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滋养,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兼顾人文素养提升、深度阅读与理解两个方面,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有利于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8]各民族团结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代表国家事权、体现国家鲜明意识形态的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教师要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自身要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辨析清楚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之间的联系,仔细发掘教材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并辅以精心的教学情境设计,才能积极发挥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特有的学科功能,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3][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5.
[7]尤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21(21).
[8]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EB/OL].(2021-11-01)http://zhxzzfj.zunyi.gov.cn/zcfg/flfg/202
011/t20201124_653521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4.
[10]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EB/OL].(2021-11-01)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
31/content_27920.htm.
[11]袁硕,周梦圆.以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征、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2):32.
[12][1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2.
[15]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2):69-73.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17]王本华,朱于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依归,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中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