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孟雨 陶正玲
摘 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迅猛。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之前注意外在的满足转移到注重身心的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刚好满足人们现今的需求。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应该得到大力的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旅游”这种特色结合方式顺应现今时代的需求,是将弘扬红色文化和满足身心二者相耦合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饶河县红色旅游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SWOT分析;饶河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新文科、新医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林高校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2020wyxm08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将红色文化同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由于革命斗争的环境需要,红色文化的所在地多位于偏远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红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还能够拓宽老区人民增收致富途径、提升老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助力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饶河县位于祖国东北边陲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处于乌苏里江中下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28 km。县域面积6 765 km2,县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11个森工林场。
(一)优势
1.红色文化底蕴丰厚
饶河县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其境内的“乌苏里船歌”示范区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第七军于饶河县内大顶子山成立,其中东北抗联第七军师长陈荣久等抗日英烈长眠于此。在同俄国对战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饶河人民抱着“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退后半步生”的信念同敌激战。无数饶河人民牺牲在此场战役中,为戍边卫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坐落在小南山的饶河县抗日游击队纪念碑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1]。
2.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2008年,原农业部发布公告,将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保护区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蜜蜂保护区[2]。黑蜂蜜相对于普通蜂蜜而言,具有能够加快促进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肝糖的储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饶河县小南河村是东北黑蜂蜜的重要产地之一,村中特色产业就是养殖黑蜂,酿造蜂蜜,黑蜂蜜销售方式为专人收购与自行销售这两种方式。采蜜时节,蜂蜜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电商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饶河黑蜂蜜打开了销路,如饶河青年网红“卢小开”在网络平台拥有近700万粉丝,发布关于东北黑蜂蜜的视频受到多人点赞,其在电商小铺中推销黑蜂蜜,更是吸引了多数购买者,影响力显著。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饶河东北黑蜂、平遥牛肉、信阳毛尖等29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上榜[3]。这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上榜的示范区,昭示着东北黑蜂蜜产业的发展的良好态势。
3.民族特色绚丽多彩
饶河县拥有27个民族,其中四排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之一。赫哲族历史悠久,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赫哲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渔猎文化就极具特色[4]。经过长时间岁月洗礼,四排赫哲族乡仍保留这种特色文化。同时,开江节和赫哲族河灯节为饶河县增添了独特的民族色彩。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过上幸福日子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就是由作词家郭颂在饶河县创作的。饶河县作为赫哲族文化传承地,有着“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的称号,并且不断地将其民族文化发扬壮大。
(二)劣势
1.基础设施匮乏,交通不便
饶河县处于祖国东北边陲,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捷。首先,饶河县内距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756 km、哈尔滨站712 km、双鸭山站298 km,出行主要依靠公共汽车。饶河县虽然高速公路已全面通车,但是公路坡道陡弯道多,选择自驾出游会带来一定的不便。其次,饶河县的红色旅游景点较为分散,不聚集,并且相邻景区之间无专门的旅游观光大巴,游玩不便捷。最后,服务业发展较缓慢。外地游客在饶河县游玩时多数选择住宿,而景区内的住宿以民宿和农家小院为主,选择面较窄。
2.“红色文化+旅游”方式较为单一
首先,饶河县的红色旅游的讲解方式处于较低级的阶段,部分旅游景点是依靠导游的讲解,靠游客观看记录当地历史的文字、雕塑、照片等静态的展现方式,没有与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融合,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去呈现。此种方式只能让游客较为浅显地感受红色文化而不能够深入人心地去体会、去感悟,缺乏创新性。其次,红色文化特色景点建设不完善,使得历史的呈现缺乏连贯性。最后,饶河县的红色旅游景点面积较小,文化展览馆小且少,观光时间较短。这些原因造成饶河县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
3.红色旅游吸引力弱,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饶河县红色旅游目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与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相比,外地游客較少,游客大多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小学生以及进行红色文化培训的政府人员。景区的经费多数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游客所带来的旅游收益较少。景区的相关负责人员大多是由景区当地的村民担任,而村民们多数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缺少旅游专业知识等共性问题,村里的高知识型人才多数选择在城市工作,缺少专业人才对景区的发展进行规划是饶河县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同时因为景区发展落后对本地人才缺少吸引力,最终导致饶河县红色旅游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三)机遇
1.政策大力支持
为推动饶河县旅游事业的发展,2021年,饶河县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5 000万元[5]。为了尽快打破饶河县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没有成熟旅游项目和景区的局面,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5 000万元作为撬动资金,最终整合项目资金10 287万元,用于“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多个旅游和文化体验项目,包括珍宝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东北抗联七军密营遗址项目、四排赫哲族特色民俗旅游体验区项目等。建设过程中坚持突出特色,努力打造祖国东北部地区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
2.时代机遇良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依托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红色旅游,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创新共建共享新模式,带动村民增收作用显著。走红色文旅道路,将旅游业发展成特色产业,既可以提高老区的环境质量,又能够带动人民增收。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感也不断增大,无论是节假日出行,多数景点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还是“网红景点”众人纷纷打卡,都昭示着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四)威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全国各地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迅猛,而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因受到周边优势旅游景点的竞争挤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6]。黑龙江省作为红色文化大省,省内的红色景点较多,如反映东北抗联十四年英勇战斗的历程的东北抗联博物馆、展示杨靖宇、赵一曼、董存瑞等多名抗日英雄遗物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以及展示铁人王进喜精神的王进喜纪念馆等。而饶河县主要打响了东北抗联第七军的名声,其余的红色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宣传。与这些红色景点相比,竞争力较弱。
(一)加强基础建设
饶河县红色旅游基础建设薄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大对交通设施的建设。铁路建设方面,因如今游客出行倾向于选择铁路,政府可以依托饶河县红色文化将铁路建设纳入近期的发展规划中。公路建设方面,应提高公路的安全性打造高速美丽景点,吸引游客自驾游。其次,规划旅游路线,在交通枢纽附近建立直达饶河各个景点的专班巴士,相邻景区之间提供旅游观光巴士。最后,加强服务业的建设,依托赫哲族民族特色优势,打造民族餐厅,依托饶河县红色文化优势,打造红色文化主题酒店。
(二)打造多元化旅游方式
饶河县现今旅游方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创新性。第一,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如设置虚拟现实展厅,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革命先辈们战斗的情景,设置共享展厅,激发游客的参与感,了解当地历史的游客可以自己担任导游这一角色,与其他游客们进行互动讲解。第二,可以举办“忆苦思甜主题游园会”,园中提供“大锅饭”,模仿战争时期实景,提供战争时期的仿真服饰、仿真枪,游客通过仿真模拟战争场景,在红色体验中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加倍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实现红旅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弘扬非遗文化,提高景区吸引力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将其打造成特色体验项目,提高饶河县红色旅游的吸引力。第一,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的留存方式多数是通过原件和文字记录留存,经过长时间的存放会使原件失去原有的色泽,影响传承,可以将其与信息技术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在网络中,一方面可以较完整地保留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妙之处。第二,游客与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的接触多数通过景区附近售卖相关产品,体验较浅。现今,DIY手工制作方式在各大景区都较受欢迎,可以将DIY手工制作与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相结合,使游客在进行游玩时不仅购买鱼皮制作的相关产品,还可以自己参与其中制作,感受非遗文化的奥秘。
(四)打造专业人才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7]人力资源是弘扬红色文化的第一要素,打造一支高水准、专业化人才团队是饶河县红色旅游发展的要务。第一,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对高知识型人才大力扶持,提供倾向于本地户籍旅游管理专业背景的应届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政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助力景区建设。第二,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以村为单位或者以乡镇为单位召开会议,介绍饶河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其中着重介绍其优势所在,吸引高知识型人才投身家乡建设。第三,针对现有的服务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定期组建专业考试,旨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更加精进服务质量。通过组建专业人才团队推动景区发展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景区建设中,形成双向推动的良好态势。
文旅融合发展中以文促旅,是旅游发展有文化、有特色、有内涵、有品质的体现[8]。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饶河县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发现饶河县在具有红色文化底蕴丰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民族特色绚丽多彩的优势和政策大力支持以及时代机遇良好的同时,又面对基础设施匮乏,交通不便、“红色文化+旅游”方式较为单一、红色旅游吸引力弱,本土人才流失严重的劣势及省内其他同类型景点的竞争威胁。对此提出加强基础建设、打造多元化旅游方式、弘扬非遗文化、打造专业人才团队建议等建议,希望可以帮助饶河县弘扬红色文化,带动饶河人民增收,打造祖国东北好风光的亮丽名片。
[1] 王志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东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饶河县小南河村为例[J].对外经贸,2021(6):63-65.
[2] 陈丽.东北黑蜂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蜜蜂杂志,2021(11):52-54.
[3] 杨启坤,潘宏宇.饶河东北黑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N].黑龙江日报,2022-11-07(1).
[4] 相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双鸭山市赫哲族地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2):95-102.
[5] 楊启坤.“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绘新景 全域旅游看饶河[N].双鸭山日报,2023-02-09(1).
[6] 闫闪闪,杨美霞,陈小鸳,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于都县为例[J].中国商论,2023(1):53-59.
[7]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8] 李良.百色起义红色文化文旅融合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