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究

2023-06-25 04:01:02柯晓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评教学点目标

柯晓芳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对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处于缺失状态。针对此现状,本文试图通过聚焦“教学点”、依据学情分层、指向核心素养、采用多种评价等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助力有效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有效教学 教学点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教—学—评”一体化从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新的概念,在国内,早在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就积极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此后,“教—学—评一致性”等相关提法陆续出现在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中,并逐步延伸到教学的多个层面,直到新课标一锤定音。“教—学—评”一体化的提法,虽然和“教—学—评一致性”提法稍有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共同确立了“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评”一体化即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评价始终伴随着教和学的全过程,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反馈和指导作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循环往复,不断促进,不断改进,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由上述可见,“教—学—评”一体化并非新鲜事物,“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但“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极大的缺失,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教师存在固化思维。部分老师认为,教学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就是教和学,教师只要把教的知识讲清楚了,学生自然就学到知识了。其次,课堂容量有限。一节课45分钟,教师争分夺秒,更关注的是需要讲的知识讲完了吗,巴不得把一节课当成两节课用,如果挪出一部分时间用在教学评价中,教学时间必然缩短,因此很多老师无意忽略或有意省略了教学评价。再次,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不易。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如果只是对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面对群体有限,有效的科学评价需要科学性和规范性,也需要对象性和群體性,只有在课堂中采用适用于全体或者大部分学生的评价量表,才能做到有效度和可信度的教学评价,才能准确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对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起到引导作用。

一、立足“教—学—评”一体化,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了教、学、评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指向有效教学”[1],如何在教学中加入评价,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课堂教学评价确定了教和学的起点

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前会制定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师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有教师的提问,有学生的回答,也有小组讨论和探究等,一节课下来,教师完成了授课,学生完成了听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课上完了没有,对于小部分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回答或者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达到何种程度,在课堂上老师单凭直观是无法准确判断的。如果老师在课堂前预设了教学评价,通过具体化操作性强的量表,就可以准确地预估自己教学中需要完成的教学点,通过学生自评结合教师评价,获取较为可信的数据,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认知,确定教和学的起点。

(二)课堂教学评价规范了教和学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互相制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就是教师“教什么”,教学评价则客观反映了“教到什么程度”,教师的教所取得的效果和学生的学所达到的程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始终伴随着有效的评价,那么教师就可以随时监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实现有效互动,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2]。同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3]。

(三)课堂教学评价升华了教和学的结果

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有效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4]因此,我们的课堂评价也要以此为标准,不只是看全体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要通过课堂评价让孩子和“自己比”,看看自己通过学习又进步了多少,“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5]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既发现自己的不足,又找到发展的方向,不断升华教和学的结果。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聚焦“教学点”,精确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6]由此可见,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如何达到清晰的目标,王荣生教授提出了将“教学目标”改为“教学点”的建议[7]。既然是“教学点”,数量就不要多,“一定要准确要鲜明要凸显要聚焦,而且具有因地域、因学校、因班情、因师情、因学情而异的适切性和灵活性。”[8]此观点对于何谓清晰的目标有着较为准确的定位,区别于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是很全面,但面面俱到反而重点不够突出,学生获取的知识点越多,课堂的评价越无法精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立足“教学点”,精确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比教学目标更聚焦的“教学点”,教师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会更集中,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精确,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为例,这篇课文广为传颂,学生只要借助课下注释,多诵读几次,阅读和理解课文的难度不大,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单元教学说明“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和想象”[9]的要求和课后思考探究一二题,教师只需要将“教学点”集中于以下三点,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点1”:借助注释,充分想象,叙述故事内容。

“教学点2”:思考文章是如何详略安排的,以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点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人物心理。

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木兰的人物形象不重要吗,不需要着重分析吗?其实,聚焦“教学点”绝不是简单地减少教学目标,而是要求教师多花心思,在把握单元教学、课型特点和文本重点的基础上,更凝练地提出教学的重心,我们可以发现,如上“教学点2”,如果学生理解了详略安排的好处,木兰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而且更加立体鲜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聚焦“教学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伴随着精确的评价,避免了冗杂的教学目标造成的教学评价过于繁琐的弊病,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二)依据学情分层,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要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除了聚焦“教学点”,还需要对学情的准确定位,只有对学情的准确定位,才能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表。教学量表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但一个班级中,学生素养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按照统一的评价量表,表面看起来,是客观而公平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反而会因为统一的标准而造成过度评价,只用评价结果简单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教学点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所区别。

如上述《木兰诗》的“教学点1”,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分层评价表:

从评价量表看,两类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分值应该稍有区别,但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他们都根据自身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同一个教学点,评价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始终有较准确的定位,既不会任意拔高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教学要求,也不会随意降低对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期待,而是在合理的教学评价中,有序地推进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習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指向核心素养,引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10]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教学点的预设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评价量表的设计都可以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教—学—评”一体化,以“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引领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可以围绕着教学点和核心素养,设计如下评价量表:

(四)采用多种评价,科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11]教学评价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评价对象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如果按照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会挫伤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虽然要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但一定不能用唯一的不变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也不能只用简单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轻易下结论,我们更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进步,提倡学生的自评结果是和“自己比”,而不是为了和“别人比”,采用小组互评的时候,同学之间要多倾听,多发现闪光点,多肯定同学的进步。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再次评价,教师评价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纠错”,而是为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为例,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部分知识基础一般的同学,无法迅速准确地理解个别词语的妙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如果他们可以做到大声朗读就要给予充分的评价,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融入一定的感情朗读,可以视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慢慢到位。教学评价要科学,不是单一,而是多元,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就值得肯定,教学评价既要避免过度评价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干扰,也要避免无序评价对教师教学的束缚,评价是自然而然的,是多元的,可以不断循环,也可以一线到底,是为真正提高有效教学服务的,教学评价标准不是非此即彼,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分值叠加,需要教师以稳妥的方式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以上策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将其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助力有效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6]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3][5][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47,47,46,47.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3.

[7]王荣生.语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上)[J].语文建设,2020(9上).

[8]谢贵荣.把“教学目标”具化为“教学点”——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21(6):21-2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课题“‘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1-52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评教学点目标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8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甘肃教育(2019年7期)2019-04-27 01:31:28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我们的目标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