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023-06-25 22:59:52王翠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活动探究大单元作业设计

王翠英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要让“立德”在“双减”的育人土壤里落地生根,大单元作业设计就要与时俱进:以单元活动任务为轴主题组元,整合构建;融入主流媒体时评资源,巧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建构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通过巧搭学习支架、多元评价等方式进行任务驱动。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单元 作业设计 媒体时评 活动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游离于课程改革的‘射程之外”[1]的传统语文作业正尝试着寻求突围。新课标背景下,一线教师想要突破“重课堂教学,轻作业设计”的现状,摆脱语文作业封闭、僵化的困局,该如何创新、优化作业设计,建构立德树人视域下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体系呢?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为例,试着探寻大单元作业设计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整合构建,以任务为轴主题组元

大单元作业设计应以人文主题为导向,以语文素养提升为目标,寻求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以活动或情境任务为轴,有利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单元作业整合构建。“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活动项目,为大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与自主活动的空间。

1.主题组元,统整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单元整体化作业单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围绕“变化着的社会”这一人文主题整合构建,把“任务一:新闻阅读”——“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四个活动任务,勾连成一个读写互动与听说融合的综合实践系统。单看“任务一:新闻阅读”,该活动板块选择了六则具有双重价值的新闻作品,从体裁上看,涵盖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多种新闻文体。从写作时间及内容涉及领域来看,既有历史陈迹(《消息二则》写于1949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写于1901年),也有近些年发生的鲜活事实(《一着惊海天》发表于2012年,《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发表于2017年),涵盖了军事、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是广阔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消息二则》辞约义丰、倾向鲜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准确精炼、客观平实,《“飞天”凌空》语言生动、笔触细腻,《一着惊海天》善用修辞、富有感染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气势充沛,极富说服力。

由上,如果按照传统作业设计思路,以“语文要素”为中心进行单篇作业设计,势必会把学生再次引入传统作业的牢笼,把新闻探究活动囿于枯燥的海量习题中,造成新闻采访无真人可访,新闻写作无处着手。无真实活动体验的应付之作,怎会有真趣、真情可言?

2.提炼主题,盘活语文要素与社会生活素材

主题明确,有利于大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整合。单元作业设计如何整合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活动板块,并让其因融合而产生意义呢?该单元六篇不同时代的新闻作品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单元作业设计能不能按照“触摸变化着的社会”进行主题组元呢?基于此思考,笔者试着从“活动·探究”教学理念出发,以“触摸变化着的社会”为大单元作业设计主题,在国家主流媒体资源平台上综合统筹“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板块,盘活语文要素与社会生活素材,选取国家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贴合学生生活的主流媒体时评资源,整合构建 “主题组元”下的大单元作业设计(见表1)。

3.明晰目标,创建深度融合的交互学习系统

目标明确,有助于单元活动任务板块之间的深度融合。九课时作业任务目标的设定是单元活动板块(见表1)目标的再分解与细化。任务一“求同存异,新闻阅读面面观”目标设置为:通过梳理比较课内外优秀新闻作品,归纳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落实该任务目标作业用时5课时,其间融入了新鲜的主流媒体新闻资源,旨在以读促读、以读促思,为新闻采写奠定基础。任务二“新闻采访”是发现和全面了解事实的过程,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活动任务目标设置为关注身边生活及社会发展,“捕捉周遭新变化”。目标细化为:结合活动任务“捕捉周遭新变化,描绘时代新风貌”这一主题,确定采访对象,设计采访记录表;结合好新闻的要求,小组合议拟定采访大纲;自信大方得体地进行现场采访,结合主题分类整合素材。任务三“新闻写作:描绘时代新风貌”是采访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展示。活动任务目标设置为结合采访素材,选择恰当的新闻体裁,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紧扣新闻各部分写作要求,撰写有特色、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稿。任务四“口语交际”,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新闻“用事实说话”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声情并茂来讲述”。具体目标细化为:选好角度,能条理清晰地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言必有据,能准确简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声情并茂,能利用体态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故事、情景。

以任务为轴主题组元,让“活动·探究”各活动板块因相互联系而产生独特意义,形成一个教与学紧密相连、读与写双向互动、听与说深度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由个体向社会多维融合的学习交互系统,讓整合构建下的单元作业任务,变成了一次探索社会发展变化的研学之旅。在学习之旅中窥探社会变化,亲历时代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此举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人生格局,使立德树人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

二、创设情境,以时评为媒聚焦素养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如何创设任务情境帮助学生积累言语经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如何沟通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与文化品位,这是大单元作业设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近发生的鲜活的新闻比较令学生感兴趣,尤其是社会发展中有纪念意义的主题事件颇受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欢迎。因此,笔者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广泛引入主流媒体时评资源,积极创设“触摸”情境,以让学生更好地把脉时代,触摸社会。

1.立足主题,萃取主流媒体时评资源之精华

主流媒体资源特别是优秀时评与微视频可谓文质兼美,其语言或典雅,或诙谐,或针砭时弊,是语文教学与作业设计必须汲取的甘洌泉水。立足主题,创设任务情境,把相同主题下的主流媒体资源或时评融入作业内容,以点带面,或让学生捕捉新闻事实,或提取整合信息,或比较分析不同媒体基于同一事实的各自立场,既能够让学生感悟新闻语言文字之美,又能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新闻语言文字之力,更能让学生窥探到主题事件所彰显出的新闻价值及时代精神。笔者在大单元作业设计时,为建构“主题组元”学生所需的活动任务情境,广泛融入了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资源(见表2)。

萃取时代精华的语文作业或能滋养学生的生命,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立足主题,融主流媒体时评资源之精华于大单元作业设计对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及时代发展,跳脱狭窄的学习思维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优化思想认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丰盈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脚步从容而坚定,让学生的生命变得明晰与厚重;能够让学生参与当代文化,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赓续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2.立足主体,巧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学生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同时还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2]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自主性,重塑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主体的作业设计,既要注重分层设计,创新作业内容及形式,又要巧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第二、第三课时作业内容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作业内容:仰视中国屠呦呦

任务情境: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喜讯传来,举国欢腾。第二天,“新华时评”发表题为《屠呦呦的力量源泉》评论,请阅读该评论,完成任务要求。

任务要求:屠呦呦为什么能够成功?你认为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科学奖项意义何在?科学家屠呦呦是如何看待自己获诺奖一事的?请结合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悟,200字左右。时间要求:17分钟。

作业内容:感悟“女排精神”

任务情境:2021年8月2日,由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小组赛失利无缘八强,首次以历史最差战绩折戟东京奥运会。当日,新华网发表《奥运时评:女排精神永流传》,请阅读所给文字,完成任务要求。

任务要求:如果你是中国女排教练,面对比赛失利落泪难过的队员,请你结合队员取得的战绩,告诉她们“岁月曾著风雨,更待满树繁花”。你将会怎么劝说呢?时间要求:8分钟。

不论是“仰视中国屠呦呦”,还是“感悟‘女排精神”,在作业设计时都给出了具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要想完成此项言语活动,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审读具有提示性质的情境任务及要求,调动已有的言语及生活经验,才能进行具有创作性质的言语实践。

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灵活开放的作业任务,有利于敦促学生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以“接受、掌握、记忆”为主的“填鸭式”学习为以“发现、探究、生成”为特征的“建构式”学习。立足主体,结合学情,创建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作业设计,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更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新时代育人的要求。

3.立足学科,聚焦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

科学而有效的大单元作业设计须依据课程标准,统筹兼顾,设置关联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在“仰视中国屠呦呦”课时作业设计时,评价指标拟定为:言之有据,能针对问题方向阐述自己的感想;言由心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述具有真情实感;语言连贯,语句通顺,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评价指标角度设置为“阅读:依托材料,言之有物;写作:抒真情,文从字顺”。而在“感悟‘女排精神”这一课时作业设计时,评价指标与评价角度均有所改变。拟定的评价指标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够快速提取所需信息;能够捕捉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言之有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评价指标角度拟定为:阅读:默读习惯及信息提取;口语交际:析之以理,述之以情。

在创设大单元作业任务情境时要力求做到“四统一”:作业任务情境与单元人文主题的统一,作业內容与任务要求的统一,任务要求与评价指标的统一,评价角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统一。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引入主流媒体优质时评资源这一源头活水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搭建起“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发展情境”互通互联的桥梁,把“作业内容”“任务要求”“评价指标”缀连成一个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学习任务群。

教师立足主体,巧创语言运用情境,根据国家社会新变化、新成就,“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不仅可以激荡起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的热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可以激发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投身于时代洪流的强大内驱力。

三、任务驱动,借“支架”之力挖掘价值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3]而实际教学中,身处一线的教师深有体会,针对一些综合性强的言语实践活动,师生虽心向往之,但不知如何下手而选择置之不理。不得不说,在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师生对于新闻的采写活动,是充满期待而又心存敬畏的。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在“捕捉周遭新变化,展现时代新风貌”这一主题下自主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只怕会流于形式。大单元作业设计时,如何处理这类复杂的“运用语言”类作业呢?

1.巧搭“支架”,为学生任务的完成提供可能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对复杂的学习活动任务给予程序性或策略性的指导更有利于活动任务的解决。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如能针对学生真实的问题与困难,为学生搭建具有“提示、建议、触发、指导”作用的学习支架,有助学生激活基于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在深层次思考中完成任务、超越自我。如在“第五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业设计时,为鼓励学生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更好地认识新闻评论,积极参与主题交流讨论,在课时作业“触摸新闻时评天花板”设计时先提供学习支架(表3),让学生结合表格提示说说两家主流媒体时评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的特点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则时评主要观点的异同。

新闻写作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为调动学生已有的新闻阅读与新闻采访经验,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有效落实大单元活动目标,教师要立足新闻阅读与新闻采访的学情,在题干中整合、融入写作知识和技巧,巧搭“新闻写作支架”,如让学生把握好标准的范文支架,让学生打开思路的思路支架,向学生演示新闻知识的例文支架,帮助学生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容支架,让表达更为清晰准确的表达操作支架,将言语活动转化为审美创造的语言表达支架,等等。

2.任务驱动,在活动实践中互动生成

巧搭写作支架,有助于学生调动真体验,在真实的写作中进行深写作。但由于写作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支架意识,在稿件修改阶段,根据支架设计的普遍性、针对性、可视化等原则,结合班级学生写作现状,设计有效的修改支架,引导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再度修改,呈现出深层次的作品。

如何进行有效的新闻写作指导以再现新闻事件、展现人物精神、凸显时代风貌呢?在写新闻初稿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新闻我来写”写作支架,要求各小组成员依据采访所获取的新闻素材,结合“新闻写作支架”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客观叙述新闻事实,撰写新闻初稿。第一次写新闻稿件难免生涩,为提高学生新闻稿件的质量,引导学生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教师又设计了“一字不苟,描绘时代新风貌”的课时作业,作业内容为“谁能上头条”,旨在引导学生对新闻初稿进行修改润色,写出有特色、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稿。该作业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在课堂上的实施,要求学生先结合“新闻稿件自评、互评支架表”对新闻初稿进行点评,然后再结合老师给出的“新闻稿件‘上头条修改小支架”进行修改,形成终稿后,再次参加小组评选,最后进入班级评选推优。

评价标准:1.契合主题——捕捉周遭新变化,描绘时代新风貌。2.标题准确概括主要内容,简洁醒目,能吸引读者。3.叙述事实具体,要素齐全,重点突出。4.选择典型事件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步骤和关注要素:

1.初读,删:①是否客观真实再现新闻事件,如不能,应删去。②所选新闻素材如不能突出主题,或不够典型,或不能展现人物精神及时代风貌,应删去。

2.再读,添。①为契合主题,反映时代风貌,能否再增添别的细节描写。如需要,应添加。②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如缺少,应添加。③撰写的新闻稿件能否让人关注,引发思考,是否要添加表明立场的语言文字,如需要,应添加。

3.品读,改。①语言是否有画面感,是否准确鲜明、凝练雅致。②语言是否味同嚼蜡无可读性,如需润色,应修改(除记叙、说明之外,新闻也可以运用描写、议论、抒情)。

四、多元评价,以对话为翼引领成长

大单元作业设计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作业评价。融入国家主流媒体优质资源的作业、评价过程是构建生命要义的向外寻取与向内建立的多维对话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作业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

评价主体多元互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多维对话建立在多元主体的基础之上。在设计及实施作业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评价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评,引导学生互评,特邀家长或教育专家参评。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主体多元互动,由单向评价走向多维对话,给学生一个自由灵动的多维对话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有助于学生在认定、判断、讨论、沟通中拥有“主动权”“话语权”,从而获得更大的提升与发展。

评价内容多样统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作业评价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目标的达成,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4]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既要立足评价内容的整体性,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又要关注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从语文知识素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师生共评,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吸收内化;生生互评,让学生在积极交流讨论、互相指出优点或不足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参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評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统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让作业评价更加客观科学。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多元评价,立足主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多维对话,面向全体,更能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下面我们摘录“第四课时:大国利器,扬我国之威武”,学生观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微视频《创新中国一分钟》后的佳作展示片段,来见证一下他们的心动瞬间:

一分钟,闪耀着民族走向复兴的理想;一分钟,交织着为时代而歌的荣光。一分钟,“复兴号”前进5833米;一分钟造林210亩……一分钟,中国创造惠九州;一分钟,中国智造利华夏。新时代,让我们紧握手中的时间之沙,踔力奋发再出发;新征程,让我们把小我融入大我,为我中华更加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尹思媛)

一分钟,在我们眼中如灰尘般微不足道,但“中国一分钟”带给我们的却是浩瀚星辰般的绚烂。冲击挑战的一分钟,实现突破的一分钟,告慰一段岁月的一分钟……一分钟,“发展之花”遍地开,“创造之果”枝头绽。生在种花家,你我都是耕耘者,新时代的我们该用怎样的奋斗来回报伟大的“国”与“家”?(李硕)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单元作业设计实施多元评价,开展多维对话应关注什么呢?

1.多元评价应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及对个体发展的关怀。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评价要本着主体性、人性化、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生命体验,不能用僵硬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要,启发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同时应注重整体关怀,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努力情景、创新意识等。以评促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多维对话中获得惊喜与成就感;以评促读,让学生在广阅读、深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

2.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是最有效的评价。自媒体时代为作业高效便捷展示提供了可能,成果展示不再受限于時间与空间,不论是个人演示,还是组内交流汇报或探究成果,都可以借助视频、文档、图片的形式制作专辑,在班级群、家长群或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优展示。优秀作业展示是对学生付出努力的尊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热情,以展示促提升。

3.以对话为翼,作业评价一定要及时。及时的评价更能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与激励功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获得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及时而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评价,或含蓄的批评,或循循善诱的启发,让学生能够端正作业态度,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及时而充满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动态评价,让学生在修正或者重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认识自我,重建自信,提升学习品质,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

在当前“双减”背景下,立德树人要落地生根,核心素养要落地开花。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经验教学走向实践教学,对大单元作业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主动创建。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单元作业设计犹如建构在文字、文学基础上的文化盛宴,需立足学生主体,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需萃取国家主流媒体资源之精华,建构起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语言学习任务群;需借“支架之刀”逐层切分学科及育人目标,再借“支架之力”为学生搭建超越自我的学习生活平台;需让学生在向外寻取与向内建立的多维对话中建构生命要义。如此,活动主体才能领略语言文字之魅力,欣然地享用基于时代发展的文化盛宴。

综上,语文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唯有立足新时代育人的根本,以文字为基,凸显文学特点,展现文化本色,德之花才能次第开放,一路芬芳。

参考文献:

[1][2]于佳.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DOI:10.27064/d.cnki.ghasu.2020.000923.

[3]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6.

[4]赵静.中学语文作业有效性分析问题与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2.

[本文系安徽省教科院2021年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主流媒体时评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JK2102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活动探究大单元作业设计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26:32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7:56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3:38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9:32
活动探究,激活培智校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