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2023-06-23 03:15张梦凌文豪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共同富裕

张梦 凌文豪

[摘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扶贫战略也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导致的相对贫困,扶贫事业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目标的阶段。新的贫困治理阶段需要及时调整贫困治理的方向以顺应相对贫困治理的需求。因此,应在治理模式上由超常规的集中治理转向常规性治理,治理动力由外部推动为主转向以内生发展为主,治理目标由解决生存问题转向解决发展型问题,治理思路由事后扶贫为主转向扶贫与防贫并举。同时,要从建立贫困识别检测机制、完善长效稳定增收机制、培育主体发展动力机制、构建城乡统筹扶贫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兜底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

[关键词]共同富裕;相对贫困;治理转向;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6-0043-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22BSH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梦(1997—),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救助与贫困研究;凌文豪(1972—),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救助与贫困研究。

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相对贫困的总目标[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减贫事业的终结,解决相对贫困、實现共同富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提出了解决相对贫困的新议题。从底线思维看共同富裕的推动进程,当前的重点和难点是治理相对贫困问题,我国的扶贫事业已经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目标的共富性反贫困阶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这一阶段目标需要及时调整贫困治理的方向,加快建立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相对贫困与共同富裕的内涵及联系

(一)相对贫困的内涵

相对贫困的概念既包含经济收入的“贫”也蕴意缺乏机会和可能“困”,涉及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除了基于客观评判标准的收入与消费层面的贫困,还有由于不同社会成员主观认定的可维持生存水准的差别而产生的贫困。相对性是贫困的本质属性,吉登斯指出即便是绝对贫困也是在相对的概念上提出的[3]。相对贫困是与其他参照群体对比后的结果,常以社会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为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相对贫困最主要的特征是多维性,即不仅以收入作为衡量贫困的单维标准,还将个体在医疗、教育、住房、发展机会等方面遭受多维剥夺纳入衡量范围,表现为文化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意识贫困等多维贫困。相对贫困的治理是一个发展性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发展机会的追求、对发展权利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的概念可以从“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共同”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对财富的拥有方式以及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其实质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富裕”则是广义上的多维富裕,不仅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财富拥有状况,也包含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富裕,是对整体生活境况的一种综合衡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他们既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创造过程又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普遍共享即惠及所有人的“全民共富”。共同富裕是差序平等的富裕。共同富裕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但是并不意味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时富裕,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允许合理范围内差距的存在,分阶段实现差序共富。共同富裕的本质在于追求差异化公平的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的富裕。共同富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实现精神富裕。

(三)相对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耦合性

缓解相对贫困和促进共同富裕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归宿[4]。相对贫困治理关注相对贫困群体在财富、权利以及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平等,追求差异化的公平,缓解相对贫困实质上就是使困难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最终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实现财富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水平都能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得到相应提高,调节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可见相对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全体人民平等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的延续,把共同富裕问题聚焦在相对贫困治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是国家缩小贫困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贫困治理转向

随着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我国的贫困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相对贫困阶段出现的新变化,贫困治理需要及时转变治理模式、治理动力、治理目标以及治理思路以适应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为构建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一)治理模式:由超常规的集中治理转向常规性治理

走向共同富裕的贫困治理由集中性转向常规性减贫是我国扶贫事业的重要战略转移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建立了包括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驻村干部帮扶等内容的大扶贫体系,以超常规的治理手段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多维性、长期性、发展性等特征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是未来需要持续推进的事业,因此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能一味延续以往超常规的治理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4]。未来相对贫困治理需要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回归到制度性的常态化治理,形成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现代化建设高度关联协调的治理模式,建成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

(二)治理动力:由外部推动为主转向以内生发展为主

“扶贫脱贫,关键在人”。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更多体现为发展型贫困。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相对贫困将进一步谋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地位的提升。目前的扶贫政策大多依靠短时间内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提升收入水平,从而实现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提升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就业能力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增强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以内生动力驱动的贫困治理保障机制,这是克服外源式扶贫效用边际递减、持续缩小相对发展差距的客观要求。但是目前相对贫困主体的内源发展动力依然偏弱,对外源动力的依赖度仍较高。因此,今后要大力推进相对贫困主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建设,全面开展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扶贫行动。

(三)治理目标:由解决生存问题转向解决发展型问题

绝对贫困阶段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解决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随着我国发展战略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实现共同富裕,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更多的是解决贫困群体的发展性问题,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满足贫困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蔓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缩小并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群体内部收入不平衡问题,提升多维生活质量需求。贫困治理目标由解决生存问题转向解决发展型问题,从根本上缩小发展差距,解决城乡间、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治理思路:由事后扶贫为主转向扶贫与防贫并举

长期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实践更加重视对现有贫困群体的帮扶,偏向以事后扶贫为主的反贫困模式,贫困的事先预防机制并不完善。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首先,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证扶贫绩效的持续性,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在治理思路上由“事后扶贫”转变为“扶防并举”,建立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将贫困治理的着力点移向即将发生或尚未发生的贫困,由被动的事后扶持转向主动的起点预防,提前研判贫困风险,建设脱贫人口返贫预警机制和重点人群的脆弱性动态检测机制,采取综合性扶贫措施帮助贫困群体脱贫,严防相对贫困对象及潜在贫困人员陷入绝对贫困处境,探索构建防贫机制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的双层反贫困机制,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精准防贫长效机制,形成“防贫”与“扶贫”并行的治理格局。

三、构建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

当前我国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力前行,然而相对贫困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需要构建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共享共富长效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5],保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使相对贫困群体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建立贫困识别监测机制

建立相对贫困的识别机制是有效落实相对贫困治理的手段,也是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的基础。相对贫困的多维性特征使得贫困识别标准更加多元,原有绝对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已不再适用,因此在共富性贫困治理阶段亟须设立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以利于精准实施帮扶政策。首先,应当制定科学的相对贫困衡量指标体系,包含收入和非收入维度,不仅要包括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还要包含社会公平、社会保障、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其次,由于我国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相对贫困的形势复杂,因此制定相对贫困标准需要考虑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其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且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6]。最后,由于新脱贫群体及潜在贫困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返贫现象,因此要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建立全国防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统筹各部门相关数据,对易返贫、新致贫群体实施常态化监测,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

(二)完善长效稳定增收机制

实现持续增收是防范大面积返贫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前提基础,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能为相对贫困群体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完善长效稳定增收机制。首先,应大力发展扶贫性产业,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相对贫困治理的根本出路。应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链,保障农户持续增收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相对贫困群体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其持续造血能力。其次,促进贫困群体就业增收。通过对口援助和技能培训,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提高其工资性收入。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鼓励相对贫困群体自主创业,提升其就业能力,最终促进贫困群体实现稳定增收。

(三)培育主体发展动力机制

相对贫困主体在贫困治理中不仅扮演着被帮扶者的角色更是摆脱贫困的决定性因素。从贫困发生理论来看,外部力量介入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激发贫困主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挥其主体力量才是有效治理贫困的根本之策[7]。培育个体发展动力机制需要从“扶志”“增智”“提能”三个维度入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着力解决贫困群体的精神贫困问题,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讲好脱贫故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帮助贫困群体培育积极脱贫的主体意识,消除其“等、靠、要”的懶惰思想,进而早日实现脱贫脱困的目标。此外,培育个人发展能力也是缓解贫困问题的关键。教育作为积累人力资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手段,能够提高相对贫困群体思想文化水平,破除贫困文化障碍,重塑贫困地区落后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其智力发展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发展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相对贫困群体提升工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增强贫困群体长久脱贫的可行能力,进而增加贫困群体的就业机会帮助其走上稳定脱贫之路。

(四)构建城乡统筹扶贫机制

我国自实施扶贫减贫工作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贫困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超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城市仅依赖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性扶贫手段,贫困治理表现出农村优先于城市的城乡二元模式。随着扶贫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未来的扶贫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农村,已经到了城乡统筹减贫的阶段,需要调整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促进低保制度和扶贫制度一体化发展,统一城乡贫困标准,统筹农村困难群体和城市困难群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农村的人才流失进一步拉大了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减贫效应,补齐共同富裕短板,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加惠及贫困人群。

(五)健全社会保障兜底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发挥着扶贫济困的重要作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要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相對贫困治理中的兜底扶贫作用。首先,推动社会救助与减贫政策相衔接。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兜底保障,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救助措施,完善特殊群体补贴制度,从物质与精神层面进行兜底援助,通过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低保救助制度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强化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其次,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保险的防贫功能。将更多的贫困人口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实现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险全覆盖,从源头上有效防止贫困的产生。对贫困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或代缴,减轻贫困人员的参保缴费负担,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保续保,逐步提高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以增强其预防和消除贫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檀学文.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6):21-3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9-10-31)[2022-07-08].http:/www.gov.cn/xinwen/2019-10/31/content 5447245.htm.

[3]GIDDENS A.Sociology[M].London:Polity Press2009:481-483.

[4]马孟庭.相对贫困治理驱动共同富裕发展:重大挑战与政策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22(2):66-74+164-165.

[5]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2):1-8.

[6]汪三贵,刘明月.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8-29+189.

[7]左停,苏武峥.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战略指向与政策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88-96.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我国网络表达的治理机制与转型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
论思政课对大学校园网络谣言的防范及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