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文
摘 要:民生问题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贫困问题仍具有重要作用。阐述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历史生成,分析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种表现,指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指导全世界无产者认清自己贫困的根本原因,然后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入研究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一般规律,对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无产阶级;贫困化;资本;相对贫困;绝对贫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01-02
一、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历史生成
(一)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批判继承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劳动者贫困的相关思想。从16世纪开始,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已经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当时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厂手工业阶段,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但是,早期的农民、工人却不断面临新兴资本家的剥夺与打压,生活苦不堪言,当时社会中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对无产者的悲惨处境深表同情,他们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与弊端,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并绘制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美好社会蓝图。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违背人类理性原则的集中表现与最终结果,贫困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私有制下财产的分配不公造成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因此,消灭贫困的必经之路便是消除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贫困的认识贯穿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之中,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做出了初步的制度分析,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他们对私有制的消灭态度是极不彻底的,并且还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消极成分,也未能认识到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上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未能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径。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还不能从深层次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这只能由马克思恩格斯来做到[1]。
(二)马克思贫困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研究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也引起了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支持,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分化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也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愈加尖锐化,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也越发变本加厉,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也愈加贫困化,马克思贫困化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后得来的,无情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难逃日益贫困的历史命运,同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的判断。
二、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概述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绝大多数掌握在资产家手中,无产阶级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出卖仅有的劳动力来获得少量的工资,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伴随着这一过程的一方面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列举了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发展状态,以此考察工人在其中的社会地位:“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下,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2]因此马克思认为,不论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何种发展状态,工人阶级要么处于贫困状态,要么就是贫困的持续加剧。
(二)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马克思在自己有关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论述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这两个概念,但马克思事实上是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的,具有明显的辩证分析色彩。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造成无产阶级的大多数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剥夺,无产者依靠自己劳动所得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它是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的具体表现,如工人工资的下降、失业人口的增长等,但是绝对贫困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常有的经济现象,一般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停滞时期以及战乱时期。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所处的相对贫困生活状态,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而相对下滑,“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人阶级为自身利益也进行了有组织的斗争,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劳动者教育培训、养老金制度、失业救济等,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是同时进行的。
(三)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讲:“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4]这就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包庇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