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佳 王博 周海涛
【摘 要】课后服务课程中融入科技活动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托课题研究,从效果评估的角度,追踪和验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以及态度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课后服务;效果评估;STEM课程;科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6-033-0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的通知》,系统部署教育战线做好2023年度“双减”督导工作。这是“双减”连续三年成为年度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可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已成为义务教育改革的方向。在课后服务课程中融入科技活动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谓一举两得。北京市西城区积极响应“双减”工作决策部署,成立了西城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以提质增效五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西城区提质增效工作;依托“互联网+”基础教育工程,探索基于科技活动的课后服务成效。
课后服务效果评估的内涵
课后服务效果评估实际上是对课后服务课程的效果评估。关于课后服务课程效果评估的定义,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泰勒认为,效果评估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表现与课程目标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进行比较,以判断学习者行为改变的程度和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1]。林崇德认为,课程效果评估是指用科学工具确认和解释教与学的效果,衡量其内容和方法有效程度的过程,为课程改革提供有效信息。[2]笔者认为,基于科技活动的课后服务效果评估是指在学生完成课程之后,系统收集学生个体对课程的满意度,及其在认知、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明确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检验课程方案的有效性。
笔者以柯氏四级评估理论为依据,对数据的收集采用质性数据和量化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反应和学习层级的评估主要通过问卷调研和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进行,旨在了解学生对STEM课程的满意程度、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收获以及在态度方面的变化。行为评估层级通过学习手册分析,以追踪检验课程的保持效果,总结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问卷调查在学期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非正式访谈在学期课程结束时进行,学习手册分析在单元课程结束时进行。
反馈与学习评估
1.整体实施安排
第一单元STEM课程“设计桥梁”于2022年3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进行,参加此次课程的金鹏科技预备团学生共82人,课后服务时间统一为下午4:30~5:30。第二单元STEM课程“设计滤水器”于2022年9月开始实施。笔者及团队在课程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確定了单元授课思路和流程,并通过前期与授课教师大量的沟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以“设计滤水器”单元为例,学生们将了解水质对人类以及自然环境极为重要。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接触到环境工程领域、工程设计过程和适合他们的其他工程概念。该单元共六节课,第1课“丽丽拯救乌龟”,学生们观看视频故事,结合教师介绍环境工程学、全球性水污染问题和补救水污染的一些解决方案,学习关于环境工程与工程设计过程的相关知识。第2课“环境污染与治理”,学生们结合河水的污染,学会确定和区分天然和人为污染物,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尝试确定学习手册中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源,想出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第3、4课“探索材料”,学生们会认识用于制作滤水器的多种材料,小组协作使用并评估材料去除受污染水中颗粒物的效果、去除受污染水颜色的效果以及水通过过滤材料的速度,最终确定最佳过滤材料的组合。第5、6课“设计滤水器”,学生们运用过滤材料相关的知识,并应用工程设计五步过程,即提问、构想、计划、创建和改进,设计制作滤水器来清洁受污染的“神秘之水”。
2.调查问卷分析
前测问卷共收集到82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100%),后测问卷共发放82份,回收82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7.6%)。为了检验内容和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效果,笔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1)自评对STEM课程的认识
在STEM学习者认知变化情况分析方面,笔者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了十道题目,分别在学期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均值的前后对比发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STEM的兴趣有所增加,例如题目“我认为STEM课程会促进我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前调查结果均值为3.75,课程后为4.33,可见学生增强了对STEM的认同。此外,学生在“我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设计解决方案”和“我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评分均值都大于3,且相对于课程前都有所上升,这也进一步表明课程确实促进了学生在STEM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增长。另外,题目“我更看重团队成果而非个人成果”的课程后均值显著提高,说明STEM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讲师认同度等的其他认识
约有55%(44人)的学生对STEM课程非常满意,约42.5%(34人)的学生对课程表示满意。数据表明,学生对STEM课程整体的满意度比较高,但仍有提高空间。对于授课教师认同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和授课技巧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语言和技巧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50%(40人)、45%(36人)和5%(4人)。虽然并没有学生对授课教师表示出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但不可忽视的是有4人持一般态度。因此,教师在语言和技巧方面有待提高。
在主讲教师讲解方式上,约有55%的学生认为讲解适中,约有32.5%的学生认为讲解太多,应给予更多的探究空间,有两名学生表示STEM理论部分讲解太少。数据表明,授课过程中要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注重技能操作和案例分析。此外,课程内容作为整个STEM课程的核心部分,不可忽视。约95%的学生表示课程单元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约85%的学生表示案例生动、符合真实情况;约60%的学生认为理念较新,对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另外,还有6名学生希望教师能多提供其他STEM单元课程。
3.学生言语反馈
为了深入了解课程情况,及时发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还随机对12名学生进行了非正式访谈。在访谈中,学生提到了对本轮课程的一些看法,主要涉及授课方式、课程内容编排以及课程收获等方面,比较典型的评价如下。
学生1:“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门课后服务课程,让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STEM,也学习了工程设计过程中使用的步骤、对比实验的一些方法以及STEM工具的使用,收获还是挺多的。希望学校以后能多安排类似的课程。”
学生2:“感谢老师们。作为一名科技活动的爱好者,我觉得我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课程,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学习了实践操作,受益匪浅。”
學生3:“从这次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还是挺多的,有理论,也有实操。我很喜欢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在玩的同时还学到了东西,很有趣。另外,希望能把学习手册下发,让我们课后再好好研究研究。”
从学生的言语反馈可知,学生对STEM课程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行为评估
对学生的学习手册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为了追踪每个课程单元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发现STEM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单元方案的修改寻找依据。为了更好地对学习手册进行评判,笔者和授课教师共同确定了13条评估指标。在实际的学习手册分析中,学生行为符合指标的加1分,不符合指标的为0分。根据上述课程效果评估设计中的评估标准,笔者和授课教师对两位学生(W学生和Z学生)的学习手册进行了评判,评判过程中,以两人相同意见为准,当存在不同意见时则进行讨论商议。两位学生两个课程单元学习手册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两个单元的学习手册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设计滤水器”课程的效果好于“设计桥梁”课程的效果。学生在开展对照实验并记录、确定何种材料组合适用于设计等方面完成得很好,在更看重团队成果而非个人成果的意识方面也有所加强,但学生在根据之前的分析改进设计方面并没有明显进步,有待后续方案的改进。
反思与展望
从STEM课程单元的评估效果来看,两个单元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STEM价值认同、跨学科整合能力和STEM实施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第二单元的整体效果比第一单元更好,主要表现在学生更好地掌握了STEM单元设计及实施的步骤,究其原因是第二单元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分享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近一学年的课程实践表明,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STEM课后服务科技活动课程是可行的。STE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形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笔者期望在接下来的探索中能与更多的课后服务授课教师进行合作,进一步丰富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整套科学、有效、普适性高的课程方案,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课后服务提供一些借鉴。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科技活动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研究”(课题编号:CHAA2206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许丽娟. 学员培训与发展(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列教程)[M]. 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 2008.
杨开城,公平. 论STEM教育何以特殊[J]. 中国远程教育,2022(4): 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