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毛浪志 温培玲
【摘 要】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利用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探究实验的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DIS实验;自主探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6-079-02
数字化信息系统(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作为一种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已被应用到物理新课程中。DIS实验是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的简称,以传感器测量为基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能够精准、快速、便捷地记录和分析处理数据,并将测量数据可视化、即时化,更好地显示测量数据的变化过程,让数据计算、图像显示更加快捷。
“双新”改革是在高中阶段由国家主导的新课程和新教材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举措,主张教师和学生通过情境实践和问题探究学习。对于笔者所处的基础薄弱校来说,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限,面对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存在较大困难,数学计算、图像处理能力都比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热情和深入思考分析。笔者尝试使用DIS进行有关实验探究,发现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实验的思考更加深入了,提出的问题的角度也多了,很好地改善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
降低数据分析难度,提高实验探究兴趣
高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大多数停留在新奇的实验现象上,而对数据分析有畏难情绪。利用DIS实验,既能保护学生好奇心的星星之火,也能降低学生对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数据分析的畏难心理。
以高二物理“电感器和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为例。人教版(2019)新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变为了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二节“交变电流的描述”一节的拓展学习内容,课时变得更加紧张。学生提出交变电流在遇到电容器之后,其电流值有所改变,但是交变电流的周期是否受到影响呢?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能否用电流传感器观察一下?根据学生的设想和问题,课下笔者协助学生设计了如下DIS实验。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交流2V)、电容器(1000μF、3300μF、470μF)、导线、开关、电阻箱、朗威电流传感器(频率采样1kHz)。
实验电路:将交流电源与电容器、电阻箱和电流传感器串联起来即可。
实验步骤及数据:第一步,电阻箱选择5Ω,电路中未接入电容器时,电流传感器记录到的正弦式交流电,电流峰值0.68A,周期为0.02s;第二步,电路中加入3300μF的电容器,交变电流峰值变为0.64A,周期保持0.02s不变;第三步,改为加入1000μF的电容器,交变电流峰值变为0.52A,周期保持0.02s不变;第四步,改为加入470μF的电容器,交变电流峰值变为0.39A,周期保持0.02s不变。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学生发现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电容越小,阻碍作用越大,但是周期保持不变。完成实验后,学生很有成就感,更加激发了他们日后遇到问题不仅需要理论分析,而且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论证的热情。
整合教材引发质疑,提高课堂探究实验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有利于“质疑”的情境和氛围。质疑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它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的基石[1]。如果想让学生有质疑,提出有质量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教师自身也需要有质疑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本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呢?
首先就是研究教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整合教材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必修课程学生实验,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三第10章第4节“电容器的电容”中。教材上提供了实验电路图,交代了实验器材,但对实验器材的具体参数没有交代。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没有学习恒定电流一章,学生对于电压表是由小量程电流表改装而成的知识并不了解。初中教学一再强调电压表接在电路中等效于断路,也让学生对于电压表内阻无穷大的印象根深蒂固。然而这个实验的问题恰恰就是电压表不能视为理想电表,要考虑其内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带而过,直接使用传感器或者数字万用表替代传统电压表。这可以使得探究实验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又能得到教材上描述的实验结论。然而这也损失了一个让学生产生质疑并进行研究的机会。
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把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的实验放到了恒定电流一章的最后。也就是做完了所有电学实验之后,再做这个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的实验。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出现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教材上的实验器材,学校现有的电容器多数为几千微法,电流表使用灵敏电流计,再提供电压表、电阻箱(最大阻值9999.9欧姆)、2-4节干电池等,连接电路并进行实验。按照实验电路进行实验,学生是无法达到预期实验结果的。于是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如下疑点。
质疑点一:单刀双掷开关置于1,给电容器进行充电,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迅速偏到最大后又迅速减小,后来减小变慢,最后停在某一电流值。这个现象与教材给出的充电时充电电流逐渐减小至0出现冲突。
质疑点二:充电时电压表由0逐渐增大,最终停在某一电压值。若将单刀双掷开关空置,与电源断开,则可以看到电压表示数逐渐减小到0,即电容器通过电压表放电。而教材表述内容为“即使断开电源,两极板上的电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仍然被保存在电容器中”,这在实验中也是没看到的[2]。发现疑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疑点,并且启发学生思考能否突破这个疑点。这仅靠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自主探究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从收集资料、查看前人完成实验的经验,到不断更换仪器进行反复实验尝试。学生利用学校中午开放实验室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到了教材上的表述需要在一定参数条件下才能成立的结论。
在此期间,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强,搜集资料、预约实验室做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身边的DIS实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利用智能手机中的phyphox应用程序,日常的测量速度、加速度、磁场磁感应强度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例如,高一上学期的自由落体运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利用手机测量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高一下学期的超重和失重现象,课上利用手机记录下蹲和起立过程中的F-t图像,分析超重和失重状态。有了课堂上的引导,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去滑雪时,他们自发地用手机测量乘坐缆车和从滑道上滑下时的加速度,坐地铁公交也拿出手机测量加速和减速时的加速度,并和教师交流分析。
总之,随着更多地使用电子设备以及信息化的普及,学生对使用DIS实验越来越感兴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双新”背景下对于已有一些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又有了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有不断探究的精神,才能将教材常讲常新,既能提高自己的物理核心素养,也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带动。
參考文献
邹鸿志. 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一个新教材例题“争议点”引发的思考[J]. 物理教学,2022,44(7).
冉晓红. 探究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