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奇妙游”系列节目探究

2023-06-22 17:23宋文慧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传统文化

摘要:数字化时代,科技为传统演绎节目赋能已成为现实,然而,如何将节目的文化价值与数字科技有机结合却是一大难题。各大媒体平台的文化类节目相继迈入发展困境,面临创新瓶颈和同质化陷阱,而河南卫视却凭借“奇妙游”系列国风节目打破困局,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其始终将观众放在首位的创作原则与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河南卫视立足本土,深度挖掘历史资源,有效吸引“隐含的读者”;將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构造出召唤结构;通过打破审美壁垒等手段,扩大并延长接受效果,使观众与节目形成视域融合。集薪数载,坚守传承,河南卫视在流量时代把传统文化的再创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优秀范本。基于此,文章探究接受美学视域下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成功因素,以供参考。

关键词:接受美学;召唤结构;河南卫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4

新时代,各电视台相继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接连遭遇同质化怪圈,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而2022年,河南广电却凭借“奇妙游”系列国风节目走出困局。其完全抛开了过去一成不变的晚会模式,把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贯彻到底。在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虚幻下,它提出了两个时代主题与文化命题:文艺到底为谁服务?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表达?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似乎为此提供了答案。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首要倡导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他的纲领性著作。该著作一反传统的以作家、作品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理论,提出读者的阅读活动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创造历史的主动力量,并将文学的接受者——“真正意义上的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位置。姚斯认为,读者在经验素养、品位阶级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在阅读前对作品抱有一种定向性期待,即期待视野。在此基础上,接受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所谓的“空白理论”,这种空白来自文学作品中未写出的部分,时刻召唤着读者去填补,由此他又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文本的召唤结构”去不断挖掘“隐含的读者”,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接受理论的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文学领域,而且在其他任何艺术领域同样适用。

1 立足本土,挖掘历史:吸引“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也可译作“暗隐的读者”,它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或现时的读者,而是作者脑海中那个理想的读者。艺术家期盼有人能够完全填补作品中的空白,这使得“隐含读者”对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创作视角、创作构思等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一台传承中国文化的国风节目,“奇妙游”系列晚会的“隐含读者”应该是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是对文明将要遗失的现状感到焦灼的人,是为文化复兴感到振奋的人。基于此,河南卫视立足本土构思晚会内容,回归节日初衷,抛开现代社会加之的商业价值,用普通人的视角带给观众最温暖的感动,最大限度吸引了潜在的观众[1]。

1.1 时间为线,还原节日本质

节日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璀璨缩影,是中国人从哲学上反思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伟大成果,辛勤劳作的老百姓们总是对重大的节日抱有诚挚而热烈的期待。电视媒体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大众传播,节庆晚会正是“时间”这一内涵的主要呈现载体。1983年2月12日,新中国正式开办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当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在电视机前,“时间”就被人们看见了。“遵四时、循节令”一向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所秉持的文化理念,中原更是这一文化症候的时间原点。2022年,河南卫视以时间为线,一连打造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7场中国传统节日的“奇妙游”,每一场都冲上了微博热搜。

“奇妙游”系列节目选择从传统习俗中汲取文化意蕴,深度挖掘时间的意义,还原节日的本质。一般的节庆晚会常常忽视时间的概念,表演内容与节日主题的相关性并不大,徒有热闹,但缺乏记忆点,如果观众不看晚会标题,甚至只能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才能知道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而河南卫视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它的每一场晚会都有专属的节日特征,观众一眼就能作出时间性判断。它采用了独特的“文物复活”“曲艺说唱”“写意式杂技”等艺术表达形式,并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节日内涵、时间底蕴集中进行媒体建构和阐释,将节日祭祀等风俗与舞蹈、奏乐、曲艺等紧密结合起来,在古今对照中再现了中国的礼俗制度和风俗文化,探寻了节日的文化源头,在全球共享的时间坐标里标记出属于中国的文化经纬,大大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豪感。

1.2 虚实相生,演绎河南符号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打造出精美绝伦的舞台场景并不难,但要在中国美学的语境下塑造出虚实相生的绝妙幻境,却非易事。囿于物理空间和舞台场景的局限,传统的歌舞节目在视听表达中发挥的潜力是有限的,但中国美学却强调变化,宇宙大化流行,幻化无穷,“奇妙游”系列节目融合实景演出和数字虚拟场景,突破了舞台的时空界限,给观众带来了移步异景的沉浸感、与古相亲的命运感、天人合一的宇宙感[2]。通过虚实结合、真幻并存的表演形式,河南卫视为观众演绎出了符号里的中国。

符号首先是一种象征物,如月饼之于中秋,粽子之于端午,就是最简单直接的符号,但河南卫视对符号的演绎却更为深刻。在祭祖追思、凭吊乡愁的清明时节,河南卫视以《西园雅集图》为模板和线索,用单幕剧的形式再现宋代文人风会,以“戏中戏”“画中画”的转场设计带领观众与文人墨客不期邂逅,沉浸式地体会诗意清明——文人风骨是一种符号;“端午奇妙游”的水下舞蹈《祈》再现了屈原多次在诗词中提到的洛神,舞者从《洛神赋图》的效果画面中飘然而出,在水下高清摄影和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下,若空游无所依,神圣而高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堪称视觉奇观——洛神水赋祭端午是一种符号;在“重阳奇妙游”中,舞蹈《酿秋》以菊花为支点,用舞蹈动作演绎其绽放、凋谢、采摘、酿造的全过程,尽显四季轮回,将菊花面对风霜时的淡然与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东方舞蹈对生存方式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在演员流动婉转的体态与细腻自持的情感中,在至情至性的观赏和反复涵咏的感悟过程中,显露出韵味独特的美学意义——重阳赏菊酿金秋也是一种符号。

除了这些较为抽象的文化符号之外,节目中的地标建筑、传统美食、文物藏品,更是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具象化的需求。河南卫视借助实景与特效的融合打造虚实幻境,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与情感表达,触动了观众内心对历史记忆、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1.3 创新叙事,建构中国仪式

传统的晚会离不开主持人报幕,但河南卫视却大胆地开辟了一套新颖的模式,或用古人对话串联节目,或用主线剧情发展推动节目,总体采用“网剧+网综”的视听叙事和年轻态的话语表达,通过搭建戏剧仪式场景和设计仪式线索性人物,强化网络表达,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产生互动式仪式效应,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进行互补叙事,共塑节庆文化节目的仪式建构和呈现[3]。

以《端午奇妙游》为例,整场晚会将4个唐宫小妹的身世作为主线,她们的名字分别是唐小玉、唐小可、唐小竹、唐小彩,谐音为“豫可出彩”,节目间隙穿插了唐小妹的人物漫画,时而将漫画镜头幻化为实拍街景,时而利用全息投影将唐小妹置于闹市街头,拟人化的叙事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充满设计感的转场增强了观众的在场感与互动仪式感。而在《元宵奇妙游》的开头,博物馆的保安吹起了贾湖骨笛,于是“唐宫小姐姐们”复活了。她们在博物馆内四处游寻,通过触发文物开关,场景在博物馆内跳进跳出,与馆内文物相关的节目开始上演——她们来到洛阳的应天门亲历大唐盛世的华美景象,带观众欣赏舞蹈《芙蓉池》;她们来到登封观星台,看400多名武术演员在观星台下表演传统武艺,气势如虹;她们接过飞鹤传来的《清明上河图》,手指轻点,全员化身为在古画上舞蹈的仕女,虹桥下是致敬边防的《五世请缨》与《夫妻观灯》等戏曲联唱。从网络数据来看,这种叙事方式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同时也在融合传播重构的仪式中形成了集体的家国认同感,重塑了传统文化节日的中国仪式。

2 巧用科技,形态创新:构造召唤结构

2.1 利用技术优势,制造“空白”召唤

伊瑟尔认为“空白”结构是调节文本控制交流方式的核心功能,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抠像、3D、5G、VR和AR等技术手段呈现断层式的飞跃,然而不少文化类节目却舍本逐末,一味滥用科技,不断变幻绚丽的场景,导致观众眼花缭乱,丝毫没有“留白”。河南卫视准确把握了中国人的审美,结合数字技术制造出“空白”召唤,同时巧妙地规避人工痕迹,打造出天然之感,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会呼吸的舞台。

伊瑟尔认为“空白”主要源于三点。首先,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那么就必然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奇妙游”系列主要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来推动主线,台词并不多,故事无须说尽,留给观众自行体悟。其次,作品呈现出的各个图景片段之间的关联,也是“空白”产生的地方,“奇妙游”节目利用蒙太奇手法串聯起各镜头,运用构图、色彩与镜头运动,对舞台的表现空间进行嵌套式的创作与生存,由实返虚、由虚到实,使观众在现实空间与奇幻空间的融合里进入虚实嵌套的精神空间,感知民族意象的奇观构建[4]。最后,读者在打破文化规范的某些束缚后,也会形成价值意义层面上的“空白”。《重阳奇妙游》中的剑舞《逍遥》,融合了重阳登高野游、畅饮白酒的元素,将诗酒流韵与剑侠潇洒相结合,用刀光剑影舞出汉字笔韵,以悠扬古乐奏出豪迈情怀,还复心神之澄静,复具人性之高扬。在特效师的设计下,画面中的一切事物既是有形的,也是空白的,这种不确定性的表达将观众的感觉放置于流动的过程,松散的流光逸影生生灭灭,构建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2.2 模式推陈出新,制造“否定”召唤

伊瑟尔的“反应研究”提出了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文学作品如何调动读者的能动作用,促使他对文本中描述的事件进行个性加工?二是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为这样的加工提供了预结构?”[5]河南卫视每播出一次节日晚会,都会收获一众好评,但它没有选择直接复制过往的成功经验,而是在观众形成定向期待之后,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为观众创造惊喜,并吸引观众主动参与,这就是伊瑟尔所说的“预

结构”。

例如,《端午奇妙游》作为《唐宫夜宴》的前传,虽延续了后者的出圈轨迹,却没有给人留下重复的印象,全新的故事内核依然十分吸睛,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在于创作者掌握了“一招鲜,招招灵”的秘诀。策划者先后用“网剧+网综”“四维戏剧盒子”“线下+线上”等创意保持观众的黏性,使被不断创新的节目模式所吸引的观众不再走马观花,而是认真挖掘每一期的文化要素,重拾那些将被遗忘的传统与习俗,深思每个节目的寓意及其传达的精神,并对下一次节日晚会抱有浪漫的期待。

2.3 穿越古今相通,制造“情感”召唤

古今之人情感相通,才是真正的古典精神,总有一些情感为古今人类所共有。情感召唤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召唤结构,节目通过情感的强大张力与观众共情,从而拉近古今距离,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这既让观众在情感抒发中获得了审美愉悦,也将节目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给了观众[6]。

《清明奇妙游》的节目《精忠报国》,先用豫剧念白一首《满江红·写怀》,随后在汤阴岳飞庙进行古乐合奏,曲调激昂澎湃,荡气回肠,甚至突破常规,融合电音,奏出了岳家军的雄壮与悲凉,从弹幕可以感受到网友的激动——“身为河南人,看到这里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了,我为河南而骄傲”“原来美的东西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随后,画面从戏服上的龙纹切到黄河之九曲龙腾,架子鼓、吉他等西方乐器也轮番响起,古筝、唢呐遇上小提琴,中西合璧共奏《龙的传人》,唤醒中华文脉,奏出家国情怀,令每个中华儿女血脉沸腾。可见,河南卫视真正做到了用现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通过时空相遇、古今对话,召唤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实现了古典美与当代性的美美与共。

3 接受效果:形成视域融合,创新受众期待

加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概念对接受美学有着直接影响,当理解者的前见与文本呈现的意义这两个视域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相遇,二者就会形成融合,扩大了自身的视域传统,这就叫视域融合,而理解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视域融合的集合过程。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群体性与时代性,通过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出了国人心目中的节日本质,成功挖掘出“隐含读者”,又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创新了节目形态,成功制造出召唤结构。在此基础上,节目又有效地打破了审美壁垒,扩大了接受范围;将叙事方式通俗化,降低接受难度;提升线下效益,延长接受效果,使观众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文化内涵真正形成视域融合,从而进一步更新了受众期待。

3.1 打破审美壁垒,实现文化共情

打破审美壁垒,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节目中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在中秋,人们更加期待团圆,当一对在过去抱有遗憾的有情人重新团聚,观众的心理将得到极大的满足。河南卫视就在《中秋奇妙游》请来了《甄嬛传》里的“温太医”张晓龙和“沈眉庄”斓曦分别扮演唐小月的父母,让他们在另一个时空拥有了完满的结局。此举吸引了一波《甄嬛传》的粉丝,也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打破次元的感觉,并为之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期待下一次的跨平台联动。

同时,河南卫视还突破了地域壁垒,多次提及外省文化要素,强调“出土文物血脉相连,中原文明与古蜀文化同属中华,共同撰写历史”。这说明河南卫视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大局观,正面回应了部分狭隘的地域主义,促使全国观众产生文化共情,扩展了接受效果的范围。

3.2 拒绝曲高和寡,叫好也叫座

原创型的文化类节目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但如果不注意火候,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精英文化曲高和寡,审美门槛越来越高,只叫好不叫座。幸而河南卫视有效避开了此类陷阱,“奇妙游”系列节目虽高雅却不晦涩,反而老少皆宜,生动活泼,叫好也叫座。这主要是因为通俗化的叙事方式有效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难度,在贴近受众需求的同时引发了思想共振。

例如,在《端午奇妙游》上,唐宫小妹“唐小竹”作为张仲景后人,用一首《医圣传人》回答了太医署的提问,以说唱的方式讲述自己从小学医的故事,并给观众科普了各味中药的互补功效。如果是一本难懂的医书,观众一定看不进去,但节目组偏偏采用生动活泼的说唱形式去阐释深奥的中医知识,提升了观众的接受度。网友纷纷表示,“被家里拖去学中医的孩子突然不害怕了”“这就是雅俗共赏啊!全整那些高雅的我爸妈还不爱看呢”“传统文化还能结合Rap,用心了”。河南卫视拒绝曲高和寡,使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大秀变得老少皆宜,让一个跨越千年的“非遗”舞台雅俗共赏,体现出极强的文化包容性和极具东方特色的浪漫主义色彩。

3.3 提升线下效益,构建文化品牌

“吸引我的不再只有北上广,还有河南”,这是观众看过“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最大感受。河南卫视通过线上的晚会节目,给线下的文旅行业带来了新的动力,节目中出现的地标性建筑又迎來了一波旅游热。《龙门金刚》调动AR、360度拍摄手法、“子弹时间”等科技手段,将龙门石窟的空间无限拓展,其间的崇高与宏伟令人叹为观止;开封清明上河园多次作为主线剧情的拍摄地,还原了北宋的热闹街景,《重阳奇妙游》与开封菊花展同时进行,让人们共享节日喜悦。这说明“奇妙游”系列节目不是孤立存在的,河南卫视有足够的远见和野心,从一开始就为当地文化IP的开发埋下了伏笔。

河南广电全媒体策划中心副总经理程万里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我们会深化中国节目系列的品牌,把它IP化,进行动画片、‘非遗文化、电影、网剧、舞剧等一系列的开发。目前,唐小妹的文创产品已经被开发出来,龙门金刚也打造了相应的动画形象。”河南广电还与阿里文娱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基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打造出整条中国文化节目排播带。这说明河南卫视已成功增强了节目的接受效果,将黏度较高的观众转化为消费力,刺激线下消费,打造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4 结语

河南卫视如今的成功,并不是突然开窍或官方营销,所有被称为“天降紫微星”的故事,背后一定是长久的坚持和厚积薄发的决心。“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成功是其集薪多载,坚守文化传承,坚持“文化立台”的结果。当中国电视圈忙着选秀、相亲和载歌载舞的时候,河南卫视却坚持着星期六播《武林风》,星期天播《梨园春》的传统,尽管面临豫剧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困境,但其仍雷打不动地把舞台留给民间武术家和戏曲家们。虽然业余拳击和豫剧没能留住年轻观众,但为当前节目的成功铺设了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成一派的文化气质,回首历史,中华文明是点亮智慧的海上明灯。河南卫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传统文化再创新的优秀示范,更是对“文艺创作为谁服务”这一时代命题的完美回答。

参考文献:

[1] 杨露,王玉珠.接受美学视域下文化类节目的再度创新:以河南卫视“传统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15):131-133,152.

[2] 张俊林.文化类节目融合创新的三个维度:以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探索实践为例[J].传媒,2022(20):39-41.

[3] 贾瑞,李明.河南卫视节日节气系列晚会节目的市场运营分析[J].视听,2022(12):41-44.

[4] 武炳丞,周高尖.文化类节目的空间转向与IP生产: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东方艺术,2022(4):57-65.

[5] 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71.

[6] 袁靖华,孙佳雯.传统文化典籍创新表达与传播转化的“情动机制”:以文化类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22(10):30-35.

作者简介:宋文慧(199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传统文化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