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家马友仙之马派秦腔及其传承研究

2023-06-22 01:13张佳敏陈莅菡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断桥秦腔传承

张佳敏 陈莅菡

摘要:秦腔为梆子腔代表剧种,有着丰富的剧目与名家流派,在西北地区影响深远。文章选取有“旦角皇后”“秦腔百灵鸟”“秦腔常青树”之称的国家级秦腔项目“非遗”传承人马友仙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秦腔表演艺术及传承推广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马友仙的学艺经历、在秦腔舞台表演方面的群众影响力及其在传承推广层面作出的贡献,以达到专题阐述与关注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秦腔;马友仙;《断桥》;《洪湖赤卫队》;《谢瑶环》;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03

秦腔是戏曲梆子始祖,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戏之一,其表现出西北地区的精神气质与人民的豪爽性情,具有高亢、雄浑、悲壮的风格,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

艺术风格既具体表现于作品的艺术形式,反映在作品的结构、语言等各种因素之中,又根植于作品内容之中。其不仅是独特的,还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艺术家的人生阅历、个性思想、审美能力、艺术才华、文化素养的差异,使其在艺术形态、内涵等诸多要素上呈现出迥异的艺术特征。

传承人作为身怀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工作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获得技艺并传承于社会中某地区民族[1]。传承人有五个必备条件:第一,以口头方式学习传统音乐并且以同种方式传播给他人;第二,熟练掌握特定传统音乐品种的演奏或演唱技巧,并且高品质地呈现这一品种音乐风格的优秀代表;第三,在把握特定曲目的程式性原则的情况下,对作品内容进行二次创造;第四,除了风格和技艺的积累,还有丰富的曲目数量积累;第五,有较为清晰的传承脉系。

秦腔马(友仙)艺术流派正是如此。马友仙8岁学艺,天赋异禀,刻苦勤奋,在恩师的无私教诲、领导与同行的关心与支持下,结合自身优越的先天条件与扎实的舞台经验,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与喜爱。在长达60余年的艺术事业中,她成功塑造了窦娥、谢瑶环等角色。其中,她主演的《窦娥冤》《断桥》《谢瑶环》等剧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经典。

1 艺术发展多阶段

马友仙唱腔經历了各个不同的阶段,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声腔艺术。

在马友仙之前,已有李正敏、杨天明、孟遏云等秦腔旦角大家。她每个时期的演唱艺术风格,细微渗透着各位前辈的种种影响。其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青少年——艺术积累阶段

马友仙自幼喜爱唱歌,8岁时以一首《秋收》被咸阳大众剧团录取,然后开始学习表演花旦。1954年,马友仙首次演出,凭借《柜中缘》的许翠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马友仙天生嗓音条件好,勤奋刻苦,接连在《三滴血》《玉虎坠》《蔡文姬》等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从而走进大众的视野。

1959年,15岁的马友仙被选拔参加首届陕西省秦腔青年演员观摩会演。她凭《断桥》“与天兵打一仗气冲斗牛”选段技惊四座,以优秀的唱功和艺术表现力,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全省优秀青年演员大奖。

在此期间,她的主要特征为声调圆润、发音清晰、演唱风格趋于传统。专家评价她底子好,有一定基础,可塑性强,在众多年轻演员中凸显出其个人才华。马友仙进入咸阳大众剧团学艺8年,由此步入戏曲领域。

1.2 中年——省研究院专业精进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马友仙从咸阳调入陕西省秦腔剧团,开始她的新艺术生活。入剧团首排《谢瑶环》《断桥》等几出戏,获得观众的一致喜爱。经李正敏、马健翎、韩盛岫、李文宇等知名戏剧艺术家及导演老师共同培养,她在演唱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同时,她借鉴兄弟剧种和歌剧的科学演唱风格与发声方法,把这些融入秦腔的演唱中。经此阶段的舞台实践和刻苦练习,马友仙的专业水平大幅度提升,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成为剧团台柱子。

1.3 近年——艺术活动的鼎盛时期

马友仙在过去20多年里,歌唱艺术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她音质饱满清透、高昂激昂、甜美圆润、色彩醇厚、感情投入又富穿透力。她不仅在高音区上翱翔云霄,还自由驰骋于低音区,就好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底,让人魂牵梦萦。

此阶段,马友仙注重歌唱技术的训练,灵活运用科学唱法,将戏曲和歌剧的唱法与传统的秦腔融为一体,形成个人风格和唱法。其韵白也颇具个人特色,准确的位置,清晰的发音,强烈的节奏感,美妙的旋律,抑扬顿挫,节奏把握,都恰到好处。马友仙完美地做到了用情带声,以情演戏。经由她演唱之后,寻常的曲调变得妩媚婉转,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马友仙勤奋好学,向前辈名家刻苦求教,专业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她的艺术水平又上升至新的层面。出色的演唱,使她在众多秦腔名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大家称赞她为秦腔艺术家。

2 唱腔艺术特点

马友仙嗓音清脆高亮,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所以人们称她为“金嗓子”。她在演唱技巧方面不断探索,将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于秦腔的传统声腔板式中,将两者结合,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演唱风格。她吐字清晰,腔随字转,咬字圆滑[2],在舞台表演呈现上,她不局限于已有程式,注重将不同程式创造性地运用于人物角色情绪中,关注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与细节描绘。

2.1 嗓音纯净,字腔饱满

戏曲演员演唱吸引人的重点在于嗓音干净清透,吐字清晰,行腔时字腔饱满圆润。歌唱时要依附于语言规律,声音与音律要和谐统一[3]。陕西方言有着特殊的语音语调,方言、社会历史和民俗风情共同汇成了秦腔独有的风格。

《断桥》中“西湖山水还依旧”这一唱段以苦音二六板起,第一句“西湖山水还依旧”的四声平仄关系依秦地方言所唱,“西”阴平,“湖”阳平,然后大跳至高声区,作为阳平的“山”字,因方言原因唱作“伞”音,“水”以下滑音的处理唱为“sui”,“还”字阳平,“依”的旋律线条先升而后降低演唱,最后“旧”字归韵。原谱中“旧”字演唱为阴平,规整的记谱中旋律也很动人,反复品味有稍许生硬,字句间缺少活泼气息与情绪。

因此,马友仙在原谱的基础上,根据歌唱情绪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于“旧”字第二音la上进行加花修饰,修饰后的旋律,字与字之间增添了独特的韵律韵味,不禁使人回味。同一句唱词,从她口中唱出,因别具一格的处理而显得与众不同,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人特色。

2.2 精于润腔,尽显特色

马友仙在每个阶段的艺术上都有着个人的独特风格。她巧妙利用个人唱法与角色情节相融,在原有唱腔里润色,用拖音、重复演唱等手法,抒发怀念之情,增强感染力。

在《十五贯》中,“谁料想中途以上迷失方向巧与客官把路带,忽然间后边人声呐喊”将“想”“然”和“喊”字上加花演唱,与原谱相比别具一格,高亢与低沉中带着微妙感情,魅力十足。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艺术美,过分夸大技术和形式的华美,显得过于沉重。同时,作品仅限于呈现谱面上的音高,无法自然融入艺术,应当感受戏曲场景与角色的内心共鸣。

马友仙的表演带有个人特色,是因为她把真实的生活与艺术的美相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将音乐旋律、修饰、声音融为一体,在富有韵味的秦腔中充斥着现代气息,获得了五湖四海听众的喜爱。

2.3 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戏曲表演者的关键首先在于嗓音条件。唱曲,不仅要讲究嗓音,还要讲究情感的表现。歌唱的核心为情感,情感的流露由歌唱体现。歌者在演唱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嗓音外,还要注意声音的呈现,更要体现出歌唱情感的传达。

马友仙的歌唱真诚且深情。她的声音和情绪融合在一起,使每句歌词都能直达内心。她的嗓音清澈透亮,在情绪的表现研究上一丝不苟,力求找到自己演唱的灵魂[4]。她在接受访问时说:“唱歌不能只靠声音。单纯的传达,没有情感。如同一杯清水,一张白纸,毫无感染力,更不能让人感动。要想打动别人,首先打动自己。”

《窦娥冤》中的窦娥演唱苦音慢板登场,为了衬托出人物的凄惨处境,马友仙用空灵、哀伤的唱腔表达自己的感情。尤其是“老婆婆她待我恩义深厚……免儿担忧”,琴声掩不住心中思念,说了自己的伤心往事,顿时将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的凄凉和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洪湖赤卫队》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经典唱段中,也显示了马友仙深厚的演唱功底。韩英独坐在牢房,思念自己的亲人,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吐露出来。她深情唱着“秋风吹,月儿高,湖水浩荡”,语气中抒发着人物的勇敢之情。“彭霸天,丧天良,霸占天地抢占茅房……”音乐一转,她对彭霸天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愤怒,语气也严厉了许多。最后一句最为关键,“我要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重点体现人物情绪的迸发,马友仙的唱法由弱转强,具有强烈的爆发力,突出深厚的演唱功底和独特见解,展现了秦腔的无限魅力。

3 秦腔建树与传承

3.1 秦腔艺术成就

在经过辛勤劳动和耕耘后,终究会开出丰盈硕果。马友仙主演的秦腔,被京、沪、陕、甘等地的音响公司制成密纹唱片或录制成盒带出版发行,多达40余种。

现将马友仙老师多年来在秦腔方面的所获成就按时间顺序整理:1984年,获陕西省戏剧调演一等奖;1990年,获得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特殊贡献奖;1992年,获国家发展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其艺术风格在省流派选拔中荣获“马派”称号;1994年,《马友仙艺术集锦》《断桥》等为贺秦腔复兴十周年制作,被视为影视界高质量水平优秀剧目;2000年,《断桥》在全国电视戏曲MTV类获得金奖;2011年,荣获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完成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专场传承演出;2013年,为交大戏曲博物馆录制马友仙艺术传承资料片;2018年,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荣誉;2019年7—9月,为国家艺术基金秦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6组演员传承经典秦腔剧目《断桥》《探窑》等。

3.2 秦腔艺术传承

作为秦腔马派的开山鼻祖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的代表性传承人,马友仙近年来取得了优异成绩。马友仙德艺双馨,德才兼备,坚持以传承、传播秦腔为己任,为青年团、梅花团排戏,为“国家艺术基金秦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传授秦腔传统折子戏。偶尔有喜欢的人来这里学习,马友仙也会很用心地为他们讲解。

马友仙已有安娜、李娟、张丽霞、刘岚、马丽、王曼、郭小娟、曹佳(男)等多名拜师弟子,率领“马家军”在不同场合参加活动:在陕西省文艺晚会、春节戏曲节目、陕西省戏曲广播春节特别节目中演出;参加2019陕西省反恐专项斗争文艺演出;参加中国共产党98周年庆;出席《祖国我想对你说》系列特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主办“2019马派艺术传习会”,将宝鸡新声剧团的蔡卫利收为弟子;向徒弟们传承《窦娥冤》《断桥》等马派经典剧目,始终为发展秦腔、为马派艺术的传承而奋斗。

“马家军”队伍日益庞大,马老师年纪也逐渐增高,收下的学生须尽心传授,由于精力有限,收徒时会经过多方面的考察。马友仙教授学生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剧本与人物,在此基础上教授唱腔与形体,让身体语言与内心情绪相结合。马老师认为,不只声音的美能抓住听众,对节奏的把握与情感的贯通才能让角色更加活跃,与观众分享自己的生命。她的弟子曹佳是一名男旦,虽是业余票友,但比大多职业演员用功,曾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马友仙以一名资深演员的身份,肩负起传承秦腔艺术的责任,她没有辜负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栽培,也没有辜负大众对她的信任和支持。她将60余年来积累的经验毫不吝啬地传授给弟子,希望弟子們能在自己岗位上发挥个人所长,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4 结语

国务院于2006年5月公示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目录。传承人不仅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传承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年,又公布了对“非遗”保护计划具有代表性的传承者的名单及鉴定工作,并采取建立档案、授予称号、完善医保、提供补助和加强宣传等多个方面措施。“非遗”传承人的任务是确定目标、培育继承者、将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

戏曲是一种现场艺术,不管是舞台上的灯光设计、华丽的道具,还是面对面交流,现场为台,不化妆,没有乐队,只需要简单的示范,就能给人带来愉悦和美妙的体验。观众和演员在同一场合,观众能更深入地体会戏曲表演的灵动性,和表演者进行内心沟通与交流。所以,戏曲的传承须增加现场演出活动机会,使大众亲身体会戏曲文化由现场带来的震撼。通过亲身接触,与传统戏曲中惊艳的表演、精致的造型、颦笑与言语间产生共鸣。

时代在迅速发展,西方文化的入侵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大力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传承人、研究保护机构或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者都应该满怀信心并共同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语境下“非遗”传人的认定与保护[J].艺术学研究,2019(1):29-36.

[2] 吕自强.秦声乐魂马友仙[J].当代戏剧,1996(1):32-34.

[3] 李小平,孙德俊.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探微[J].中国音乐,2007(2):208-213,221.

[4] 马璐璐.我心中的“百灵鸟”马友仙[J].当代戏剧,2004(S1):29-30.

作者简介:张佳敏(1998—),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陈莅菡(1983—),女,江苏泰兴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声乐、音乐语言。

猜你喜欢
断桥秦腔传承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断桥真美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梅兰芳演出的《金山寺》《断桥》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