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僧研究综述

2023-06-22 08:06张永杰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明代研究综述

张永杰

内容摘要:诗僧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创作群体,而明代诗僧规模庞大,超过此前任何时代。近年来学术界对明代诗僧的研究很多,主要从诗僧生平交游、文学创作等角度展开。此外,对易代之际的诗僧群体或个体的关注较多,但对明代诗僧的整体研究不足。因此,希望今后的研究能进一步挖掘明代诗僧的文学价值,提高研究的整体性,进行多维度研究。

关键词:明代 诗僧 研究综述

明代诗僧的实际数量远不止朱彝尊《明诗综》、钱谦益《列朝诗集》、释正勉释性通《古今禅藻集》和毛晋《明僧弘秀集》之所录,并随着明代佛教的发展而有不同表现。一般来说,明初佛教由于朱元璋等人的倡导较为活跃,而成化以后的佛教则略显衰微,明末佛教进入复兴时期。与之相应,明代诗僧也总体呈现出明初、明末较为繁盛,中期则相对衰落的特点。因此,近年来关于明初、明末的诗僧研究成果较多。这些成果从研究对象上看,可分为:诗僧群体研究和诗僧个案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可分为:诗僧的生平交游研究、诗僧的文学创作研究、与诗僧相关的佛教及文化背景研究、诗僧作品的编选刊印方面。

一.诗僧群体研究

这类研究注重诗僧群体的考察,强调诗僧的整体发展状况,又可具体分为:易代诗僧群体研究、地方诗僧群体研究和域外诗僧群体研究。

其一,易代诗僧群体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元末明初或明末清初的诗僧群体,注重发掘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心态变化及创作特色。代表作有:蔡晶晶《元末明初诗僧群研究》以来复、宗泐、姚广孝三位诗僧为中心,研究了元末明初诗僧群的构成、交游、从政心态和文学创作情况。[1]白海雄《清初遗民诗僧研究》将清初遗民诗僧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其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原因及其创作在主题和风格方面的变迁,从而进一步体会诗僧赋予清初诗歌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2]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主要考察了明清之际诗僧的分布及文学创作情况,并分析了明清之际诗僧层出不穷的原因。[3]王启元的《晚明僧侣的政治生活、世俗交游及其文学表现》解释了明代前中期佛法不盛及万历后期又高僧辈出的原因;其次,分析了僧俗交游的规模及方式,讨论了僧侣与士大夫的诗歌往还。[4]朱连康《明季雪浪门下诗僧群体研究》以雪浪师徒文人化诗僧的身份意识为切入点,讨论文人化倾向在他们的生平交游与思想创作各方面的表现,展示了他们在明季时代氛围下的群体风貌。[5]

其二,地方诗僧群体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某段时期内特定区域的诗僧群体,注重诗僧群体的地域性特征及创作特色。代表作有:李舜臣《岭外别传——清初岭南诗僧群研究》首次系统展现了清初岭南诗僧群全貌,该书将清初岭南诗僧置于明季清初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加以考察,彰显了这一诗群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特征。[6]孙玉钊《云南明代遗民诗僧研究》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下,侧重对明代云南遗民诗僧进行梳理,并对他们的诗歌主题取向进行了分析。[7]王美伟《明末清初岭南士僧交游与文学》侧重对明末清初岭南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整体考察,还原了当时士僧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及其心态变化;其次,概括了岭南士僧交游概况,论证了士僧交游对岭南作家阵营、作家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等各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通过士僧交游探讨了明末清初岭南文学的独特风貌。[8]何年丰《清初两浙诗僧研究》分析了清初两浙诗僧的总体概况,并将其划分为“遗民诗僧”、“征召诗僧”和“方外诗僧”三类,探讨其特点及成因;其次,研究了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创作特点;最后,重点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对“中国古代僧诗”、“清诗”和“乡邦文学”发展的贡献。[9]另有,许美中《明清之际的广州诗僧》简要概括了以天然和尚为代表的几位广州诗僧的生平、作品等。

其三,域外诗僧群体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元末明初旅居云南的日本僧人,有助于发掘诗僧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代表作有:王叔武《明初旅滇的日本僧人》对元明之际旅滇的十多位日本僧人进行了考证。李艳萍《明初寓滇日僧诗歌研究》则进一步发掘寓滇日僧的诗歌特色。

二.诗僧个案研究

这类研究注重诗僧个体的研究,尤其是经典诗僧个案的研究。

释来复(1318-1390)研究。代表作有:陈芳的《释来复〈澹游集〉研究》系统考证了《澹游集》版本及著錄情况,并对《澹游集》进行了校勘;其次,对《澹游集》诗文作者数量与生平进行了梳理,并对部分作家进行了补充;最后,对《澹游集》的诗文内容、诗歌风格和创作方式进行了研究。[10]位义朋《释来复与〈蒲庵集〉研究》重新考订了来复生平;其次,重新整理《蒲庵集》版本及流传,并较为全面地勾勒了来复文学创作的面貌;最后,探讨了来复诗文艺术成就以及后世评价问题。[11]另有,朱家英,张晴晴《诗僧来复见心生平及文学创作考述》、谷春侠《释来复主持凤阳圆通寺始末及交游考述》等。

释宗泐(1319-1391)研究。代表作有:孙海桥《释宗泐及〈全室外集〉研究》考证了释宗泐的生平及《全室外集》的版本;其次,分析了《全室外集》的内容及其价值。[12]毛萍智《宗泐诗歌及诗学理想研究》梳理了宗泐的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并探讨了宗泐的诗歌创作,提炼其诗学理想;最后,分析了宗泐诗歌的地位及域外影响。[13]另有,李玉栓《明释宗泐乐府诗刍论》、何孝荣《元末明初名僧宗泐事迹考》等。

姚广孝(1335-1418)研究。代表作有:余霞《姚广孝及其诗歌研究》介绍了姚广孝的人生选择,分析了其诗歌及诗学观,最后从“僧诗文学史”的角度评价了姚广孝。[14]牛鹏《姚广孝诗文理论研究》分析了姚广孝的生平经历,并探究其佛儒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文论观。[15]另有,解芳《诗僧姚广孝简论》、牛鹏《论姚广孝〈河清诗〉》等。

释洪恩(1545-1608)研究。代表作有:熊文艳《释洪恩生平创作考论与〈雪浪集〉卷上点校》考察了雪浪洪恩的生平、创作及交游情况;然后分析其诗歌特点及创作主张,进而说明雪浪洪恩对晚明僧人学诗风尚的影响。[16]朱连康《明季雪浪门下诗僧群体研究》考查了雪浪师徒的生平行止、交游、思想;然后,归纳雪浪师徒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其诗歌风格;最后,揭示了雪浪师徒的诗禅兼摄观念、作诗态度及创作思路。[5]另有,熊文艳《雪浪洪恩生平考略》、郑妙苗《华严思想与雪浪洪恩的诗歌创作》等。

苍雪(1588-1656)研究。代表作有:李舜臣《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对苍雪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及其在吴中诗坛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17]黄承丽《苍雪诗歌研究》介紹苍雪的生平事迹;其次,考证《南来堂诗集》的版本,分析了苍雪诗歌的题材及其交游情况;最后,分析了苍雪的诗歌特点。[18]顾明义《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考察了苍雪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探究了苍雪的身世经历及交游对其诗歌理论、诗歌创作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诗歌的艺术特点。[19]另有,乔立智《明末清初滇南高僧苍雪诗歌整理与研究论略》等。

隐元(1592-1673)、函昰(161-1685)和吹万广真(1582-1639)研究。代表作有:商宇琦《隐元诗歌研究》简述了隐元生平事迹,并讨论其著述及诗歌创作分期;然后,分析了其诗歌的思想意涵及艺术特点。[20]孙国柱《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研究》则重新梳理了天然函昰的禅学思想。王廷法《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详细考证了吹万广真的生平、交游及作品,并研究了其“三教合一”和“居士佛家”思想;最后,具体分析了吹万广真的诸多作品。[21]

担当(1593-1673)研究。代表作有:刘爱香《儒禅视野下的担当诗歌研究》以儒和禅两方面为视角,阐述了担当的“复古论”和“诗禅观”,以及这些理论在其诗歌中的体现。[22]傅晶《担当诗论和诗歌研究》考察了担当家世、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探究担当的家学继承、身世经历及交游对其诗歌理论、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担当诗歌的艺术特点。[23]黄立飞《担当生平与文学研究》考察了担当出家年代及佛学师承;其次,通过对担当文论、诗歌的整体关照,分析担当的诗文主张、诗歌用典以及诗作的禅思妙境;最后,具体研究了其“拈花颂百韵”及“联语”。[24]另有,孙太初《诗僧担当的书法艺术》等研究担当的艺术成就。

释函可(1611-1659)研究。代表作有:于美娜《函可诗歌研究》论述了函可的生平经历和著述情况;其次,分析了其诗歌创作及其创作特色,并展现了其诗歌创作成就;最后,阐述了函可在东北诗坛的作用和地位。[25]秦嘉《函可〈千山诗集〉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千山诗集》的版本、内容及价值。徐洁《函可诗歌研究》论述了函可的人生经历,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其主要思想;其次,论述了函可诗歌的题材内容及其艺术风格,并阐述了函可对清初东北的影响。[26]另有,邱林山《遗民诗僧函可与清初诗坛》、王振雨《郝浴与函可交游考》等具体研究函可的诗歌、交游情况。

其他诗僧个案研究涉及释妙声(1308-1384?)、彻庸(1591-1641)、昙英(1573以后)、释澹归(1614-1680)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不再赘述。

三.诗僧的生平交游研究

诗僧生平交游类研究,可大致分为:诗僧生平类研究和诗僧交游类研究。

(一)诗僧生平类研究

主要是侧重对诗僧生平行止的研究、考述,主要可分两类:一是概括型,一是具体分析型。

其一,概括型,主要是对诗僧整个生平进行简要概括或分阶段概述。代表作有: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简要概括了“明初三大诗僧”、“成化嘉靖间诸诗僧”、“长干三诗僧”和“晚明诸诗僧”等明代诸诗僧的生平。[27]马焯荣《中国宗教文学史》简要概括了明代“御用诗僧”和“平民诗僧”的生平。[28]单篇论文有:王廷法《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将吹万广真的生平分“夙结佛缘,出家受具”、“游方时期”、“住持忠州聚云禅院时期”三个阶段进行考证。[21]黄承丽《苍雪诗歌研究》将苍雪的一生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其一生行止。于美娜《函可诗歌研究》则把函可一生概括为“从少年豪气到皈依佛门”、“从山河破碎到远徙边荒”两阶段。[25]

其二,具体分析型,主要是对诗僧生平中的某些问题具体分析。代表作有:位义朋《释来复与〈蒲庵集〉研究》具体考证了释来复的“死因”、“俗姓”、“生卒”问题。[11]黄立飞《担当生平与文学研究》具体考证了担当的“出家年代”、“出家因缘”、“佛学师承”问题。[24]熊文艳《释洪恩生平创作考论与〈雪浪集〉卷上点校》具体分析了雪浪洪恩被逐事件。[16]孙海桥《释宗泐及〈全室外集〉研究》具体分析了释宗泐生平中的疑点问题“宗泐西行原因”和“宗泐与胡惟庸案”。[12]蔡晶晶《元末明初诗僧群研究》则具体分析了“宗泐、来复在新朝的遭际及命运”和“姚广孝的隐秘心态”问题。[1]相关的还有:孙克诚《名误落山东:憨山法师居崂事迹考述》、解芳《诗僧姚广孝简论》、李舜臣《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等对诗僧生平问题的研究。

(二)诗僧交游类研究

主要是诗僧与各类人士的交往活动,可分两方面:一是交游对象,一是交游方式。

其一,诗僧交游对象主要有僧、俗、隐三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代表作有: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分析了晚明四大高僧与冯梦桢、汤显祖、董其昌、汪道昆、钱谦益等文人士大夫的交游。[29]孙昌武《僧诗与诗僧》简述了苍雪与毛子晋、陈继儒、朱彝尊等文人士大夫的交游,并详细分析了苍雪与吴梅村的交游事迹。[30]单篇论文有:王廷法《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分析了吹万禅师以“潇湘湖东禅院——平都地藏院——金陵之行——破山禅系——聚云禅系”为中心的方外之交,以及与“高、田二氏”、“秦良玉”等为中心的方内之交。[21]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中明清之际诗僧的交游对象分为贰臣、诗僧、隐士三类。王启元《晚明僧侣的政治生活、世俗交游及其文学表现》则专门分析了有明显党派身份的士大夫与僧人的交游。毛萍智《宗泐诗歌及诗学理想研究》分析了宗泐与“皇室宗亲”、“僧友道友”、“诗人文士”的交游。[13]商宇琦《隐元诗歌研究》论述了隐元与“南明士人”、“日本朝野”和“普通僧俗”的交游。[20]相关的研究较多,但诗僧交游对象不外方内、方外两类,而方内的交游对象又以世家大族为主,方外交游对象多以高僧大德为主,鲜有涉及普通僧俗。

其二,诗僧交游方式较为多样,主要以问道、诗歌唱和为主。代表作有:韦德强《元代中后期诗僧研究》将元代中后期诗僧的交往方式概括为“问道之旅”和“尘外之狎”两方面。[31]王美伟《明末清初岭南士僧交游与文学》总结了明末清初岭南士僧以结社为代表的士僧雅集和各类佛教活动的交游方式。王廷法《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中方外的交游方式主要有:开法堂、过访、门派诤斗等;方内的交游方式主要有:请师开法、问道、往来唱和、结交拜盟、结社、讲禅等。[21]相关的还有:谷春侠《释来复主持凤阳圆通寺始末及交游考述》等。

四.诗僧的文学创作研究

诗僧文学创作类研究,可大致分为:诗文类研究、别集考证类研究。

(一)诗文类研究

主要是诗僧创作的诗歌、文章等文学作品,是诗僧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其中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诗文理论更是其主要关注点。

其一,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代表作有: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专门分析了明代诗僧创作的“爱民之诗”,尤其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32]孙昌武《佛教文学十讲》分析了诗僧苍雪诗歌“慈悲为怀,关注世事”、“气盛骨劲,想幽语镌”、“工于近体”、“情真语切”的特点,并附其诗十一首。[33]孙昌武《中华佛教文学史》分别举例分析了明代诗僧梵琦、宗泐、来复、守仁,以及德祥、宗衍、“明末四高僧”等诸诗僧的诗歌作品。[34]单篇论文有:商宇琦《隐元诗歌研究》从“遗民”和“文化使者”两个角度分析了隐元诗歌的思想意涵,并从诗风、诗境、诗韵、句法四方面分析其诗歌艺术。[20]徐洁《函可诗歌研究》从题材上将其诗歌分为交游、咏物、怀古、悼亡四类,并从“沉郁苍劲的诗歌意境”、“清新旷达的禅悦诗风”、“以诗证史的诗史性质”、“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四方面概括其艺术特色。[35]黄承丽《苍雪诗歌研究》将其诗分为山水、思乡、兴亡、赠答、咏物、佛理六类,并认为其诗“众体兼备,题材众多”、“风格多变”、“出世而不忘世”、“多新奇之句”、“常用与秋有关的意向”。[18]相关的还有:高璐《论晚明诗僧昙英的榆林行边诗歌创作》等。

其二,诗文理论类。代表作有:牛鹏《姚广孝诗文理论研究》从“诗材论”、“性情论”、“诗道论”、“诗法论”、“吟咏论”五方面阐述其诗论观,从“文道关系论”、“文章创作论”、“有言之文与无言之文”三方面阐述其文论观。[15]毛萍智《宗泐诗歌及诗学理想研究》从“关注现实”、“复古倾向”、“不事雕琢”三方面阐述其诗学理想。[13]黄立飞《担当生平与文学研究》从“儒家诗教观”、“诗文复古”、“诗禅观”三方面论述其诗文观。[24]朱连康《明季雪浪门下诗僧群体研究》从诗禅观、文士化、自然化三方面论述了雪浪师徒的诗学取向。

(二)别集考证类研究

主要是诗僧别集的考证方面,具体分为:别集存目考证和别集版本考证。其一,别集存目考证类。代表作有:李舜臣《明代释家别集考略》“据《千顷堂书目》、《明别集版本志》等估算,行世的明代释家别集应有220种以上,而现存的明释家别集约有63种。”[36]李玉栓《今存明僧别集疏考》“据《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南明史·艺文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明别集版本志》等文献,凡得明代诗僧184人、别集231种,其中现有存本者41人、60种,并考察了这些现存别集的记载、版本、藏地等情况。”[37]其二,别集版本考证类。代表作有:李福标《岭南诗僧别集〈瞎堂诗集〉及其流传经过》对《瞎堂诗集》的结集与流传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卞东波《明初诗僧季潭宗泐文集的版本及其作品在日本的流传》对诗僧季潭宗泐文集的不同版本以及在日本的流传过程进行了详细考证。孙海桥《〈全室外集〉版本小考》将日本新发现的《全室藁》、永乐刻本、日本五山本、日本宽文本以及几种抄本加以分析,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的《全室外集》版本源流,凸显出每个版本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且纠正了该书在流传、著录当中出现的若干错误。钟彦飞《日藏释守仁〈梦观集〉抄本考论》对释守仁生平及《梦观集》版本进行考证,并对日藏《梦观集》抄本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与诗僧相关的佛教及文化背景研究

诗僧相关的佛教背景主要分为:佛教政策、各宗派状况和与诗僧相关的文化背景三方面。

其一,佛教政策方面,主要是明朝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及施行的相关佛教政策。代表作有:郭鹏《明清佛教》分别论述了明太祖、明成祖、明武宗时期的佛教政策。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分析了明代的僧官制度。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分析了明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及施行的佛教政策,并具体了“明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38]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明代卷》分析了明初、明中叶、晚明佛教发展的社会状况,并具体分析了明代的僧官制度与寺院经济。

其二,各宗派状况,主要是明代佛教各宗派的著述、代表人、佛教思想等情况。代表作有: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专门研究了明代禅宗、净土教、唯识学者、居士佛教及其代表人物的生平、佛教著述、思想、地域分布等问题。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具体分析了明代天台宗、临济宗、曹洞宗等代表人物的禅学思想,以及“四大高僧”的佛教思想。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 明代卷》分析了晚明禅宗的中兴及其各宗派的佛学思想、法系传承等问题。

其三,与诗僧相关的文化背景。代表作有: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分析了明中叶以后“禅悦之风”再盛的原因。[39]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明代卷》分析了明代“心学”及“狂禅思潮”。[40]相关研究还有: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分析了明末心学的異军突起;朱连康《明季雪浪门下诗僧群体研究》分析了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等。

六.诗僧作品的编选刊印

今人著作中对明代诗僧收录较多者有陈敏杰主编《明代僧诗》,该书收录了明代诗僧400位,并对每一诗僧的生卒年、里贯、经历等做了简要说明。周先民《中国历代僧诗选》收录了梵琦、宗泐、宗伦等10位明代诗僧。陈耳东《历代高僧诗选》收录了宗林、元贤、明秀等明代诗僧17位。吕子都《中国历代僧诗精华》收录梵琦、宗泐、守仁等明代诗僧13位。廖养正《中国历代名僧诗选》收录了梵琦、曇噩、弘道等明代诗僧115位。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收录了宗泐、来复、守仁等明代诗僧23位。马焯荣《中国宗教文学史》收录了梵琦、宗泐、来复等明代诗僧10位。孙昌武《中华佛教文学史》收录了宗泐、来复、守仁等明代诗僧10位。

录有诗僧的别集类丛刊,以《明别集丛刊》、《历代僧人别集丛刊》为主。其中黄山书社《明别集丛刊》收录了释梵琦、释至仁、释克新等明代诗僧34位。燕山出版社《历代僧人别集丛刊》收录了释宗泐、释守仁、释宗乘等明代诗僧60位。另外,国家图书馆出版《明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收录了明代诗僧释通润、释圆复、释智旭3位。

综上所述,明代诗僧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迄今尚未出现宏观的整体性研究成果。目前对于明代诗僧的研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易代之际的诗僧群体或个体研究成果较多,但缺乏对明代诗僧的整体研究;对诗僧经典个案的关注较多,但缺乏对经典个案以外的诗僧的观照;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不少诗僧的基础资料有待完善。有鉴于此,希望以后能注重以下方面的研究:一是注重对明代诗僧的整体考察,以填补明代诗僧整体研究的空白。二是注重明代诗僧基础资料的整理和考证,尤其是对经典个案以外的诗僧的关注。三是注重对明代诗僧不同阶段、地域、宗派等特点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晶晶.元末明初诗僧群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白海雄.清初遗民诗僧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王启元.晚明僧侣的政治生活、世俗交游及其文学表现[D].复旦大学,2012.

[5]朱连康.明季雪浪门下诗僧群体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6.

[6]李舜臣编.岭外别传 清初岭南诗僧群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

[7]孙玉钊.云南明代遗民诗僧研究[D]. 云南:云南大学,2008.

[8]王美伟.明末清初岭南士僧交游与文学[D].西南大学,2012.

[9]何年丰.清初两浙诗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10]陈芳.释来复《澹游集》研究[D].南昌大学,2019.

[11]位义朋.释来复与《蒲庵集》研究[D].南昌大学,2020.

[12]孙海桥.释宗泐及《全室外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3]毛萍智.宗泐诗歌及诗学理想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9.

[14]余霞.姚广孝及其诗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15]牛鹏.姚广孝诗文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20.

[16]熊文艳.释洪恩生平创作考论与《雪浪集》卷上点校[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7]李舜臣.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58-63.

[18]黄承丽.苍雪诗歌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4.

[19]顾明义.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0]商宇琦.隐元诗歌研究[D].绍兴文理学院,2017.

[21]王廷法.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22]刘爱香.儒禅视野下的担当诗歌研究[D].云南大学,2010.

[23]傅晶.担当诗论和诗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

[24]黄立飞.担当生平与文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5]于美娜.函可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6]徐洁.函可诗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7]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0-103.

[28]马焯荣.中国宗教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24-638.

[29]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75-796.

[30]孙昌武.僧诗与诗僧[M].北京:中华书局,2020:175-205.

[31]韦德强.元代中后期诗僧研究[D].中南大学,2010.

[32]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208.

[33]孙昌武.佛教文学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20:122-134.

[34]孙昌武.中华佛教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1:325-339.

[35]徐洁.函可诗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6]李舜臣.明代释家别集考略[J].学术交流,2015(09):169-174.

[37]李玉栓.今存明僧別集疏考[J].古籍研究,2015,(01):62-70.

[38]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104.

[39]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4.

[40]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明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266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僧诗考论”(21FZWB03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代僧诗别集丛刊”(2018BWY025)。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明代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