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场域中的跨媒介研究

2023-06-22 12:56何佳怡
艺术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

摘要:现阶段,媒介作为艺术作品中重要的载体,能够表达艺术形式和传播观念,艺术作品也因艺术家使用不同的媒介加剧了艺术门类的差异性。许多艺术家不断进行跨界性的当代艺术实验,探讨不同媒介之间解构、重组、转换、共存等的可能性,如新媒体艺术、综合材料装置、实验艺术、声音艺术等艺术门类。纵然跨媒介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进展颇佳,也还须在媒介的协同性中深入探究如何从艺术家本身、大众及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满足当代社会和观众对多元化艺术的需求。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跨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概念与原因,通过列举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跨媒介行为,重点分析艺术跨媒介存在的特点和形式,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创作形态,总结跨媒介艺术的价值与内涵。关于“无界”艺术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当下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文化产业领域,跨媒介艺术融入科技元素,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提升了艺术的技术多样性,同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受到政策的支持,并激发了科技产业的创造力;在科技产业领域,随着虚拟技术的应用及推广,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推动艺术界走向多元、前沿的發展新征程。

关键词:跨媒介;当代艺术;艺术与科技

中图分类号:J01;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3

1 跨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概念与产生的原因

1.1 何谓“跨媒介”

早在1966年,美国艺术家狄克·希金斯在他的《跨媒介》一文中就使用了“跨媒介艺术”这个概念,强调了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概念上的融合”[1]17-28。如今,“跨媒介”一词可以解释为艺术的去边界化,或者说“无界”,对应现象学哲学中的“解构”。亚里士多德也曾关注不同媒介下的混合使用,并强调各种艺术形式在使用不同媒介上的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跨媒介”还具有多重含义。从媒介上,谓物无界。法国艺术家杜尚曾将他的小便池放入美术馆,也因此解放了所有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和思想,现成品对传统艺术的攻击也导致新的多媒体艺术的使用,如装置、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从风格角度看,艺术样式相互联系、融合,艺术与哲学之间也有联系。无界分化的艺术与哲学运动,其意义是转折性的。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则是对艺术家身份的一种消解和对古典艺术的重新理解,艺术通常是劳动或“生产”。博伊斯也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主张个体自由和个体行动的创造性本质[2],把个人权利的唯一性表达在政治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也都有挖掘自身潜能的能力。

1.2 当代艺术中跨媒介产生的原因

1.2.1 技术发展对跨媒介产生推动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发生新的改变,3D打印、VR、AR等技术助力艺术发展。艺术家的技术运用也让作品实现无限的可能性。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促使安迪·沃霍尔创作了玛丽莲·梦露、肯尼迪夫人等著名“金宝汤罐头”的人物形象绘画,这一技术也因此成为他的标志性创作手法。3D打印促使尼克·埃文克等雕塑家改造和重塑自然形态,包括岩石、植物、人体器官等。法国艺术家安娜·日利亚耶娃则尝试运用VR技术并结合古典艺术,打破传统艺术的时空界限,在结合音乐、舞蹈建立多学科桥梁的同时,展现个人3D实景演绎,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盛宴。

1.2.2 新艺术思想对新媒介的推动

艺术家在创作时,当下时代艺术观念对媒介的选择也会产生影响。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兴起,再到后现代主义之后,西方艺术思潮不断涌来,改变了艺术家创作作品时使用的媒介,对我国艺术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艺术家们在媒介上开始了创新和转化,形式更加多样化,当代艺术在我国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包容。但我们不能无限制包容,还须审时度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2 跨媒介视角下当代艺术的特点

2.1 当代跨媒介艺术的互动性

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最离不开的一种形态是新媒体艺术,它将平面、影像、装置、技术等各个领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强调观众的互动与体验。韩国艺术家白南准的艺术作品《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互动,将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同时,观众也随之成为其中的一员,成为作品的参与者。这也是白南准首次将黑白电视作为艺术素材,为后来的数字艺术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艺术中,还包括表达观念的行为艺术表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探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挑战身体的极限及思维的可能性。当代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节奏0》就与观众进行了互动。她邀请观众可以在桌上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事情[3],此时观众成了合作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她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展出,长达6个小时的表演也侧面表达出如果自由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性的丑恶就会显现出来。当代艺术的长期局限也被其艺术表现形式打破。

2.2 当代跨媒介艺术的观念性

观念艺术是现代艺术的基本标志,是跨媒介艺术的必然产物。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体现部分。艺术作品主要通过现成品、图像、文字等置于语境中的介入来呈现。布鲁斯·瑙曼作为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打破传统艺术的创作习惯,致力于探索生活体验中的各种必然要素。他擅长“文字游戏”,比如他的开放式作品霓虹灯装置系列,表达了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传递了他个人的艺术主张与思考方式。虽然在当时“文字游戏”被许多艺术家运用,但是布鲁斯·瑙曼以一种解构的方式赋予文字新的趣味性,文字在此时就变成了与颜料同等的创作材料。

2.3 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技术多样性

艺术的创作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使用人工智能、3D、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艺术注入更多活力,也挖掘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潜力。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劳森伯格的《蓝图记忆》系列玩转新技术,包括之后创作的《女性人体》,都使用的是实物投影技法。后来,他和科学家、工程师一起创建了“艺术与科技实验组织”,研究如何通过新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的画作》吸收了科技元素,通过人工智能将视觉表现转化为听觉表达,创作出了长达17年、以全新视角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20多秒的钢琴音乐,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开启了艺术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纪元。

2.4 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时空性

在当代跨媒介艺术中,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极简艺术等跨媒介艺术类型都具有时空探索性。偶发艺术创始人美国艺术家艾伦·卡普洛对它的定义是“在超过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情况下,去表演或理解一些事件的集合”。他对时空性的探索也是当代跨媒介艺术的重要追求[1]17-28。构成主义主要发起者塔特林在创作中也深入研究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他所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的内部体块象征着宇宙,并将时间的抽象概念用三个几何形体表达出来。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也曾聚焦于时间和空间,探究时空性如何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相互融合的问题。

3 当代艺术中的跨媒介表现形式及案例

3.1 综合材料艺术

综合材料包括自然材料(水、木、土、石材等)、合成材料(塑料制品、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玻璃等)、具有社会属性的材料(商品、历史文物等)和信息科技材料(网络上的图片、视频等)。其一,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改变传统艺术的审美习惯,创作手法不受限制;其二,可将作品以现成的材料直接进行编辑、重组,最后可以在原有材料基础上进行多种方式的二次创作。一般分为四种创作手法:拼贴、混合、重构和现成品制作。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就是因以各种拼贴、组合技法而著名,并用“混合”来形容自己的创作方法。而他的“白色绘画”系列、“黑色绘画”系列、“红色绘画”系列有明显不同,后期他所表现的“混合体”逐渐有了实验倾向,也在不断地挑战绘画与雕塑之间的关系。

3.2 生物艺术

生物艺术(BioArt)的前身是激浪派艺术,这一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整个欧洲,当时已经有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生物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艺术创作。著名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在1965年怀抱一只野兔的尸体,在画廊里转了3个小时,并对它喃喃自语。表面上看博伊斯在跟野兔讲解艺术,实际上表达的是生物与世界的一种自然平衡的关系。他在1974年使用一只活的狼做行为艺术表演,具有萨满教神秘主义的倾向。另外,英国重要流派YBA(英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简称)的展览“感性Sensation”,奠定了YBA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力。他们的领头人达明安·赫斯特把一头牛从中间剖开展示,而对于牛的内部形态,不通过外部形态的描述来猜测,而是直接用装置形式将它打开呈现,研究生物内在的构造。YBA对活体、克隆生物和基因工程的关注,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生物科技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以此形成了生物艺术的开端。

3.3 沉浸式互动体验

沉浸式艺术是一种新型展览模式,它将声、光、电、表演、气味、电影等多个领域结合起来,艺术形式则是观众进入艺术作品中与其产生互动的过程,通过人为的技术装置来影响观众全身心的体验。土耳其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在纽约举办了首个大型个展——《机器幻觉》,这个展览展示了纽约市1025个潜在维度的数据世界,侧重于表达潜在的电影体验,艺术家也试图揭示视觉叙事和集体意识之间的新联系。此次雷菲克·安纳多尔挑战传统的空间定义,在重新定义建筑与跨媒体艺术密切关系的机械思维中探索无限信息空间,带给观众趣味盎然的身临其境的科幻体验。

3.4 人工智能艺术

AI技术提高了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艺术的创作形式和工具更加丰富。谷歌开发的AutoDraw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化处理了艺术家的草图。艺术家们可以利用它創作基础作品,能够极大地提高艺术创作效率,这也为艺术创作中的新形式——人机合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途径。由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小冰”——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一般机器人不同的是,其注重情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拥有多重身份——画家、设计师、歌手、诗人、主持人。在绘画领域,“小冰”于201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2019年7月便举办个展,展览上,其创造了7个风格统一但相互之间又截然不同的虚拟画家,促成人类艺术史的7个时代同时重生[4]。

3.5 3D打印艺术

3D打印艺术出现在集信息、生物、材料等于一体,对人类未来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装置、雕塑、音乐等领域。美国芝加哥艺术家约书亚·哈克利用3D打印技术探索3D雕塑的极限,首次将陶瓷和玻璃结合吹制,可以从侧面看出3D打印技术的运用让艺术作品更具特殊意义与创新性,也让艺术家从创作角度去表达自身所传递的视觉效果。

3.6 4D视觉艺术

4D视觉艺术将传统艺术转变为新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科技元素,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和物理效果。世界著名新媒体艺术家真锅大度喜欢用新的工具探索艺术,比如他使用32个带有4D视图序列的摄像机扫描舞者,通过摄影将其转换为3D,还使用扫描数据为舞者生成一些纹理(见图1),创造出新的视听盛宴[5]。

4 结语

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是当下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党和国家提出的规划都涉及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艺术与科技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艺术作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应与科技紧密相连。我们应培养艺术创新思维,赋予科技创新新的“外衣”。从科技产业发展来看,须促进艺术金融科技不断发展。当下随着元宇宙、NFT的出现,艺术虚拟衍生品也自然而然产生。数字科技推动艺术发展,也使艺术元素的应用领域逐渐丰富,为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相信在未来,媒介会越来越丰富,将艺术与科技结合,能够给跨媒介的创作形式带来无限可能,从而推动当代艺术乃至整个艺术界走向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赵奎英.当代跨媒介艺术的复杂共感知与具身空时性[J].文艺研究,2021(8):17-28.

[2] 孙周兴.未来艺术:几个基本概念[J].文化艺术研究,2021,14(5):1-7,111.

[3] 曹雨.当代艺术语境中对于“失控”的表达[D].上海:上海大学,2016.

[4] 徐梦丽,朱鹏飞,朱梦帆.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J].青年时代,2019(16):133-134.

[5] 尚美辰.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J].今古文创,2022(7):83-85.

作者简介:何佳怡(2002—),女,甘肃天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跨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艺博会观察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