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有效思维活动,优化故事阅读教学

2023-06-21 17:00张淑慧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3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创新思维

张淑慧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思维活动设计对优化故事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结合三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设计,优化故事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图片环游教学模式、半开放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依托比较、推理、创新等有效的思维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用体验,从而优化故事阅读教学。有效的思维活动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活动;故事阅读教学;推理思维;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应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体现。在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托有效的思维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运用能力。

一、丰富思维活动设计,优化故事阅读教学

思维活动的形式是丰富的,思维活动的设计应是多样的。在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维元素,借助大量图片及视听资源,设计层层推进的活动,可通过图片环游、半开放式角色扮演、阅读对比、阅读提取信息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推断、概括等高階思维活动,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多向性和深刻性。

在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英语阅读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英语阅读能力的锻炼、语言知识的习得、语言技能的获取都和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思维活动设计,优化故事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进行预测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发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建构丰富的阅读经验、形成综合的英语核心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关注单元整体构架,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不仅需要习得英语知识,还要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这便需要学生以良好的高阶思维来支撑。引导学生开展以分析、评价、创造为主要形式的高阶思维活动,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故事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条理性、多向性和深刻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以牛津英语上海版3B Module 3 Things around us Unit 2 Colours的第三课时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为例,基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语言材料、图片情境和学情分析,教师对单元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各课时的话题分别定为:Period 1:Colours in spring:Period 2:Colours in four seasons;Period 3: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Period4:Colourful life I like。从初步感知春天里自然山川的美丽色彩、进一步了解四季的绚丽多彩,进而阅读在多彩四季中发生的小故事到最后抒发对多彩生活的喜爱。四课时的话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具有合理性、关联性与递进性。

基于整体单元语用目标的设定,教师创设了小蚂蚁和小蚱蜢在多彩四季游玩的故事语境,并制订了以下单元课语用目标:通过Ant和Grasshopper的视角,了解不同季节的色彩特征以及在多彩的四季中进行的不同活动,从而感受自然的多彩,并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态度。

正处于思维发展衔接期的三年级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感官,尤其是用直观的视觉参与探究不同的推理实践。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好奇心重,在阅读中偏爱故事类文本,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猜测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尝试挖掘教材中的高阶思维元素,帮助学生在比较、推理等活动中构建起相应的思维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单个角度思考问题转变为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深思,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向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挖掘出教材中三大思维元素。一是引导学生探索故事主人公蚂蚱的情绪。二是引导学生探索主人公蚂蚱和蚂蚁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对比。三是引导学生探索蚂蚱和蚂蚁最终的不同结局对比。学生在阅读中将不断地对看到的图片信息和读到的文本信息进行比较,然后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推理。学生在对比文本内容细节、推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发展思辨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依托三大思维元素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构建起两大思维关系。一是故事主人公行为与情绪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故事主人公的行为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在探索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所呈现结果的必然性,形成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运用能力。

三、依托图片环游模式,激活学生推理思维

图片环游教学模式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分享式阅读,教师以故事图片为引导,激活、调动学生的已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预测、思考,从而理解故事大意和主要情节,并在不断推测和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推理性思维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故事中大量的图片,如封面、扉页、主题图等,能够清晰明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依据已知图片给予的线索开展合理的推测、推断,进而激活学生的推理性思维。

教学片段一:

在Pre-task环节,教师巧设悬念,呈现了四幅图片,分别是主人公蚂蚱在四季里的不同表情、不同动作的图片,教师通过师生问答引导学生猜测蚂蚱在四季中的心情变化,并依据该线索,初步推测蚂蚱心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先后抛出了“How”和“What”两大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猜测。

师:How does the grasshopper feel in four seasons?

生:He is happy/sad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师:Why is the grasshopper happy/sad in...?

生1:Maybe because the grasshopper doesnt like winter.

生2:Maybe because the grasshopper can play in spring,summer and winter.

故事类的教材图文并茂,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合理有效地使用插图,不仅能使课堂更具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在教学中通过巧妙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的关键信息,可以培养学生对这些信息的思维分析、筛选、处理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故事的构建,自主探寻故事的逻辑线索、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在Pre-task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让学生观察蚂蚱的表情图片,并提出问题How does the grasshopper feel in the four seasons? 引导学生了解蚂蚱在四季中的心情线索:He is happy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But he is sad in winter. 继而提问Why is he happy? Why is he sad?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故事的好奇心,思考为何蚂蚱的心情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把心情的变化作为故事的主线,引导学生推测心情变化背后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節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教学片段二:

在While-task环节,教师通过Comparison活动,呈现两张截然不同的蚂蚁过冬照和蚂蚱过冬照,继而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依据已知线索,推理造成蚂蚁和蚂蚱之间差距的可能因素。

教师先后抛出了“How”“Where”“What…have”和“Why”四个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对比猜测。

师:Look at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in winter.Is their life the same?

生:No.

师:How is the grasshopper? And how is the ant?

生:The grasshopper is cold/sad… The ant is warm/happy.

(PPT呈现第一处对比关键词:cold—warm)

师:Where is the grasshopper?

生:He is outside.

师:Is the ant outside?

生:No,he isnt.

师:So he is inside.

(PPT呈现第二处对比关键词:outside—inside)

师:Does the grasshopper have enough food?

生:No,he doesnt.

师:What does the ant have?

生:He has some apples,pears and biscuits.

师:Yes, he has much food.

(PPT呈现第三处对比关键词:no food—much food)

师:Why is their life so different?

生1:Because the ant works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生2:Because the grasshopper is very lazy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He doesnt like working.

在阅读冬天的文本材料时,教师设计了看图对比,即Comparison活动环节,将蚂蚱和蚂蚁的对比图出示,引导学生从两位主人公的情绪、身处环境以及食物储备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再结合春天、夏天、秋天两位主人公不同的活动、心情等关键信息,通过阅读冬天文本材料,探索蚂蚱与蚂蚁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原因,最终解答Pre-task环节中的悬念为何蚂蚱的心情会由快乐转变为悲伤。可见,学生在图片对比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进行推理性思维活动,主动地搭建知识的桥梁,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四、半开放式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坚持学创结合,倡导学生激活已知,迁移创新。可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自我想象力丰富,能够发现新事物。然而随着课堂的进行,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随着时间慢慢耗损,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跃度有所降低。基于上述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师尝试在课程的后半部分采用半开放式角色扮演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兴趣,以此降低学生思维活跃度耗损,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半开放式角色扮演,不对语言内容和框架进行限定,学生对各场景中的角色进行自由扮演。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很好地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生。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角色之间的对话、交往情节与故事进展自主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获得开发与培养。

教学片段一:

在While-task环节的最后,教师设计了半开放式的故事结尾,没有给予学生固定的语言内容和框架,而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已知,合理创编蚂蚱在蚂蚁家门口的对话,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对话操练。

师:If you are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what will you talk about?

生1:Grasshopper:Help! Help! Please help me, little ant!

生2:Ant:All right! Come in please. I have much food.

生3:Grasshopper:Can you help me?

生4:Ant:Go away,lazy grasshopper!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根据故事信息,进行故事结尾的创编,两两一组,开展对话扮演。在学生思考、编创过后,再让学生聆听故事结尾,了解蚂蚁最终的做法,并借此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了解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处世态度。

【参考文献】

[1]贺宇涛,靳哲.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2]钱晶晶.图片环游教学法的概念、案例与注意事项[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07).

[3]张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低段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1(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思维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