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趁
【摘要】初中数学要做全新的改革需要做到四个转向:从教师理论讲解转向师生协作实践、从教师演示讲解转向学生具体操作、从师生合作互动转向学生独立学习、从教师主观引导转向学生创意探索。教师通过这四个转向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转向;实践探索
所谓教学转向,是指教学主体、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的改变,从教师理论传授到师生协助实践、从教师演绎讲解到学生具体操作、从师生互动讨论到学生独立思考、从教师主观传递到学生创新探索,每一个转向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数学教学中,教师及时转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探索意识,促进其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从教师理论讲解转向师生协作实践
在常规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理论的传授,一味讲解,造成课堂教学的沉闷,学生思维被禁锢,自然不能生发学习生机。教师需要有主动转向的意识,从“满堂灌”中走出,与学生一起研讨,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体验。
1.精选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中打好基础非常关键,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从简略到详细、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稳扎稳打。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深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章节进行关联,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整体性。在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处理时,教师要有及时转向的意识,针对学生学习需要精选内容,推出更多实践学习任务,顺利启动协作实践程序,让学生在理论实践结合中建立学科能力。
如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与学生一起阅读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找到身边直线的存在,對其位置关系进行现场观察和研究,推出垂直概念内容,寻找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对其特点进行梳理和判断,利用直尺、量角器等学具进行探索性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需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对学生研学情况进行观察和梳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生活案例进行学科研讨。如墙角垂直案例,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现有学具进行验证,两条直线夹角为90°。学生操作热情很高,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了整体把握。教师没有一味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案例进行观察和操作,验证两条直线相交垂直的位置关系。学生对生活案例进行搜集、观察、分析、探索、归结,最终获得的学习结论更为全面,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体验也更为深刻。
2.创造实践契机
要想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只是讲解是做不到的,需要教师创造实践契机,加深学生的印象。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应是师生互动的协作实践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实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顺利实现知识的内化。数学实验、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调查等,都带有实践的属性,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实际推出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实践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
教师讲解数学新知识时,需要厘清关键定义、概念等内容,以及数学等量关系,然后推出实践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验证这些理论,这样的学习最有价值。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三根小木棒,将小木棒看成是一条直线,现场进行摆拼操作,结合教材平行线的特征知识点进行对应探究,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评价,验证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概念。学生研究小木棒位置关系,找到相关角并测量,对平行线特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准备学具,现场进行摆拼操作,将平面学习变成立体操作,这是教师教学转向的结果。学生操作热情很高,从操作中获得的学习启迪也更为丰富。
二、从教师演示讲解转向学生具体操作
教师演示讲解过程中,初中生依然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动手能力差的现象,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从演示讲解转向学生的具体操作,组织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内化数学知识,达到教学效果。
1.组织数学实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学生对新颖的教学模式非常感兴趣,可以提升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图像或动态或静态,方便理解问题,建立知识框架,寻找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操作,判断各种方法导致的结论。数学实验形式众多,教师刻意推出探索实验,少做演示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机会,这是典型的教学转向设计,其实践价值更为丰富。
学生对数学实验有更高期待,教师适时推出实验方案,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自然能够创造更多探索成果。如教学“图形的全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些卡片,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卡片中有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对卡片进行仔细观察,很快就做出了判断。教师让学生利用剪刀裁剪出一些三角形,而且要剪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图案,介绍裁剪方法,分析两个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对裁剪活动比较熟悉,其操作热情很高。在展示介绍环节,学生发言踊跃,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点评,要求学生观摩评价,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教师推出数学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剪纸的形式,探索全等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制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教师没有直观演示,而是让学生具体操作,真正实现了身份角色转型,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
2.丰富活动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依次进行基础训练、归类训练、拓展训练,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数学知识需要逐步积累和训练,如同过关卡打怪一样,一步一提升。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训练中,巩固了旧知,探索了新知,为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对实践性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要对活动内容筛选、活动形式创新、活动组织评价等内容展开调研,以提升活动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生对生活中数学案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关注点,设计一些操作性训练任务,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如教学“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师要求学生进入校园之中,现场观察花园中的假山,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原理,测量出假山的直径。学生利用软尺进行实地操作,教师观察学生实践活动,及时做出指导。经过一番操作,学生顺利完成测量计算任务,数学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活动,创造实践操作机会,学生参与主动性很高,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后,教师从技术层面进行指导,确保操作行动圆满完成。
三、从师生合作互动转向学生独立学习
教师从理论讲解转向协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再从协作实践转向学生独立学习,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这个转变是极为关键的,教师精选思考问题、设计探索任务,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自主学习。
1.精选思考问题
数学教学中,问题类别清晰,所有的题都可以“举一反三”。遇到具体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时打开了思维,再遇到其他问题时能够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进行思考问题的任务布设,这个问题一定要依据当天所学知识来布设,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进入深层探索环节,促进认知的顺利内化。
学生对数学问题比较敏感,教师借助问题进行教学调动,能够快速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其助学效果更为丰富。在教学“温度的变化”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数据,骆驼体温变化比较大,一天不同时刻,其体温是不同的,仔细观察这些数据,能否运用直观折线图像形式呈现出来呢?学生面对制作任务,表现出极高的信心,开始规划折线图像。教师巡视班级,发现问题后及时干预,确保图形制作順利展开。学生折线图像出炉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解读介绍图形特点,归结骆驼一天之内的体温变化规律。学生有折线图像制作经历,对图形内涵有了全新把握,其介绍也比较清晰有序。教师要求学生展开独立操作,制作折线图像,其学习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回馈积极,学习进展顺利,学习收获丰硕。教师利用问题任务进行调度,其设计比较成功。
2.设计探索任务
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条件会导致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完成认知成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表述各自的理解,交流各自的心得,在亲自探索中加深学习体验,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意会到表述、从理解到应用的思维蜕变。初中学生有独立探索的能力和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研,筛选探索学习任务,进行匹配设计,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
学生对实践性学习任务有更多参与兴趣,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学习,势必对学生形成多点触动。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师拿出一张纸,利用折叠展示折痕,引出轴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设计探索任务: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与对称轴中有什么关系?利用图形解读归结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操作,课堂研学进入佳境。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探索情况,给予学生更多协助和引导,要求学生展开合作互动讨论,在集体研学中达成学习共识。
四、从教师主观引导转向学生创意探索
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会做题。因此,教师需要从主观引导转向学生的创意探索,不是引导学生如何解题,而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对接生活训练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设计小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探索以解决问题。学生利用旧知进行对接学生,在熟练操作数学实验过程中,减少了对于新知的陌生感和畏难感。学生通过数学实验的操作,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了学习成就感,自然能够激发其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生活中可以遇到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布设训练任务,给出解题方法,学生接受更主动,其探索效果也会更为丰富,体现教师主观引导转向学生创意探索教育理念。
学生对数学设计任务比较有感觉,教师科学筛选教材内容,推出设计学习方案任务,学生喜闻乐见,其助学作用更为丰富。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出一张剪纸,在展示过程中,介绍轴对称的知识应用,要求学生进行仔细观察,选择适合的图案,设计一幅剪纸作品,看谁设计有创意,科学利用对称轴原理。学生领受任务后,开始设计思考,课堂进入互动环节,教师主动与学生对话交流,对学生设计想法给予技术评价,确保研学行动顺利推进。剪纸在生活中常见,学生对剪纸也比较熟悉,教师围绕剪纸设计数学探索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操作中,逐渐落实轴对称、对称轴等数学概念,理清了轴对称生活应用,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融合操作。
2.升级探索形式
数学探索任务众多,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渗透探索要求,让学生展开独立探索行动,这对全面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数学实验应是开放性的,不同数学训练题的一题一答,数学实验的过程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指出优劣。教师不主观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开放的进行探索实验,是直观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灵动性、游戏性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与学生展开趣味互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其探索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如教学“频率的稳定性”,教师拿出一枚硬币:抛掷这枚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可能性相同吗?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猜想:“我认为是相同的,这是概率问题。”“我认为是相近的,不会完全相同,肯定有误差,但这个误差应该在一定范围之内。”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开始投掷硬币,学生统计投掷情况,经过十次、二十次投掷,其频率稳定性逐渐呈现出来。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频率稳定性问题,学生结合投掷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一枚硬币,打开了教程,学生参与主动性很高,观察仔细,数据处理主动,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数学认知。这是教师教学转向的结果,让学生自行操作、合作研究,逐渐形成学习结论,这无疑是比较理性的设计。初中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者合作学习,其调度效果良好,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科学的。
初中生处于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其思维的开发,通过多种转向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成功调动学生数学思维,在主动探索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学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进行身份转型,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教学服务,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唐燕.深度教学,导学案先行——基于导学案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5).
[2]肖慧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1(21).
[3]余高霞.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