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兰 杨香兰
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意识是单向输入,只是让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输出,造成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中英语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文化自信意识融入高中英语课堂的路径,即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课外活动三种方式,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树立本土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自信;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外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又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提出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见,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摒弃将英语作为工具科目的理念,强调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自信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是发扬开拓创新精神的脊梁,是民族担当精神的再现。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引下,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好中华文化的“摆渡人”,如何在语言课程中融入文化教学,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如此,如何将中国故事融入英语课堂,必将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课程都被工具化,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词汇、语法、句法上费尽心思,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一教育背景导致英语课程中文化教育的缺失。换言之,在传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忽略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出现。笔者通过访谈西南某市高中英语教师和学生,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存在以下困境。
首先,部分教师文化意识观念不强,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融入文化教育的意识,仅仅希望通过讲授语言知识、遣词造句或者大量刷题的方式,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深层次来说,教师把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在对立面,认为文化自信的建立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会占据宝贵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教学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观。
其次,部分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教学评价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以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较少,教师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学生是被动的考核目标,教师主要以考试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不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然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无法用选择题、填空题来检验。
最后,部分教师的文化自信意识培养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输出语言知识点,或者简单介绍教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背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文化学习参与度不高,教学成效甚微。文化知识的单向讲授无法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也不能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更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例如,对教师进行访谈时,笔者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认同要重视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意识,防止在中西文化的交际中只有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但实际情况是,教师认为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学生未能主动参与文化教学环节。
二、文化自信意识融入高中英语课程的路径
(一)文化自信意识融入教学设计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充分把握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精髓,把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融入语言能力的学习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既了解、吸收西方文化,又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避免单一的西方文化浸入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以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为例,单元封面页是中国元宵佳节时,人们在烟花下舞龙的画面,左侧配了辛弃疾的著名诗词《青玉案·元夕》中“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英语翻译,渲染出元宵节的热闹画面。教材中提到了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还有世界各个文化中都存在的“丰收节”,对中国的节日描述所占篇幅最大,除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学生熟悉的节日之外,还在阅读部分详细描述了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在任务设计部分提到壮族的“三月三”。面对如此多的中西方节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巧用心思,思考如何让学生了解西方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传统和由来,并且对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少數民族的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前要求学生用一张演示文稿做对比图,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两个中西方的节日,介绍两个节日的庆祝时间、由来、风俗传统、特色食物、传承发展等,并且搭配图片和简短的视频。在阅览演示文稿之后,教师可以挑选出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在上课前十分钟向全班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尽管全世界各个国家庆祝不同的节日,但是节日都体现了各个文化中人们的信仰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教会人们去缅怀、感恩和反思。把节日的意义作为第一单元的导入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即通过对不同文化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构筑文化差异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而大多数教师把语言能力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是教师面临的首要压力,所以很多教师将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然而,语言能力和文化自信意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信意识的建立又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语言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学会融会贯通,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课后任务,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建立文化自信意识。
(二)文化自信意识融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又可以反映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有效。恰当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学评价应该是灵活的、多元的,能适应当下的教学目标,并能很好地服务教学成效。
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行为的目标一部分可以在终结性评价中呈现,一部分适合在形成性评价中呈现,即教师通过设计小组任务、口头汇报、表演活动等形式,考查学生是否具備文化理解能力,能否运用跨文化沟通技巧,能否辨析不同文化的现象,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等。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评价方式,摒弃以考试成绩“一刀切”的方式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途径。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教师以月或者学期为单位,组织多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自信意识培养的参与度。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和本土文化自信意识,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对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三)文化自信意识融入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补充,大量事实证明,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下功夫,以其他英语活动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参与和感知多元文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自信意识。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就是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发现、总结等方式,加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互融。在设计课外活动时,教师除了考虑形式多样之外,可以兼具时效性,以当前的时事热点作为活动主题,迎合学生追赶潮流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为例,阅读部分是古希腊作家穿越到2007年,采访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志愿者的故事。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教师可以以“Olympics in China”为主题,设计一次课外活动,并以演讲形式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中国的奥运故事,或者以趣味性更强的小组竞赛形式开展活动,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围绕中国举办两次奥运会的时间、地点、运动员的比赛项目、中国获得的奖牌数量、开幕式和闭幕式中的中国元素等设计必答题与抢答题,最终得分最多的小组胜出。通过演讲或者竞赛形式,不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奥运会的信息,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可以加深对我国体育赛事的了解,在提升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要确保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并在每一个课外活动后有小结和反思,以便检验活动开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任重而道远,英语教师除了是语言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者。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价和丰富有效的课外活动,将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秀霞.中学英语课程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
[2]严明贵.中国故事走进中学英语课堂的途径和价值[J].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
[3]石戈.指向“文化自信”的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途径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6).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自信意识融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msyjjzx2019b010。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