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贺
摘要:依山傍海而居的烟台民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烟台民间舞蹈文化,为烟台民间舞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丰厚土壤。基于多元课程开发、以舞育人实践、地域文化传承、舞蹈生态同质,加之同类院校的普遍做法和张荫松深耕海阳秧歌的丰硕成果,使烟台民间舞课程建设兼具重要性与可行性。烟台艺校有关烟台民间舞课程的开发肇始于2010年,以2021年舞蹈表演山东省特色化专业建设为标准开始进入新的建设阶段,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烟台民间舞课程建设将呈纵向不断加深,横向持续拓展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烟台民间舞 非遗 校本课程 海阳秧歌 张荫松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101-05
我国《“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指出:“推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表明了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关系。作为表演艺术类的民间舞蹈,随着文化创新、娱乐形式的不断丰富,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展示平台日趋减少,表演人员青黄不接,精湛技艺没有传承下来。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以下简称烟台艺校)作为烟台有64年历史的唯一一所市属专业艺术学校,更有义务、有责任、有优势,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烟台民间舞蹈文化。
一、丰富多彩的烟台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是我国10个非遗类别之一,绝大多数民间舞蹈均属此类,但也存在依附于传统音乐、民俗等的个案。可以这样认为,烟台作为山东省辖地级市,凡是烟台行政区域内的民间舞蹈,特别是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民间舞蹈,都属于烟台民间舞课程可论证的范畴。截至2022年,烟台市入选市级及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的民间舞蹈共9项。
(一)秧歌类
海阳秧歌主要流传于烟台海阳市,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海阳秧歌发轫于敬神祭祖的礼仪,最早确切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598年。海阳秧歌“大场”风火热烈,“小场”风趣诙谐,以其庄重严谨的礼仪,古朴粗犷的风格,绵延流传在胶东半岛。
“鹌子斗鳖”主要流传于烟台栖霞市,2021被年列入第五批山东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鹌子斗鳖”表演比较灵活,主要靠演员临场发挥和默契配合。步法主要是模仿鹌子和鳖的步法特点,通过挑逗、诱惑、嬉闹等方式,产生喜剧效果。
“芝罘咯鞭”主要流传于烟台芝罘区,2006年被列入首批烟台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芝罘咯鞭”来源于烟台开埠前后省外人士的口传身授,距今至少拥有150年的历史,演变中植根本土,逐渐形成了独具本土风情的烟台民间舞,“芝罘咯鞭”呈现威武稳健的审美特征。
(二)鼓舞类
八卦鼓舞主要流传于烟台栖霞市,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八卦鼓舞是一种民间鼓舞,来源于全真教斋醮仪式,由“百间观”传入民间,因鼓面绘有太极八卦而得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八卦鼓舞描绘了一幅田间求雨图,饱含风调雨顺的期望。
福山雷鼓主要流传于烟台福山区,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山东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是一种亦鼓亦舞的综合性民间舞蹈,大多在庙会和逢年过节时表演,因表演时鼓声如雷而得名。表演时演员胸前挎鼓,右手握槌,槌尾系红色鼓穗,脚步稳健,尽显开路鼓威风。
只楚庙鼓主要流传于烟台芝罘区,2006年被列入首批烟台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封建社会时期,庙鼓甚为流行,是村民祭祀祈雨以及赶庙会时必举行的活动。只楚庙鼓由鼓点、鼓步、鼓舞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每部分时长约八分钟,如此循环进行。
蓬莱烧纸舞主要流传于烟台蓬莱区,2006年被列入首批烟台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蓬莱烧纸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风俗性祭祀歌舞,又称“烧纸调”“请闺女”等,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说。烧纸舞表演时演员左手持单皮鼓、右手拿鼓鞭,舞蹈动作粗犷有力。
(三)灯舞类
穿花舞主要流传于烟台栖霞市,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穿花舞起源于全真教斋醮仪式,拥有约800余年历史。穿花舞表演时演员身着戏装,左手持灯,在锣鼓打击乐的伴奏下,用平稳而轻盈的小碎步勾画出一幅幅流动的場图。
篮子灯主要流传于烟台牟平区,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烟台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篮子灯是集音乐、舞蹈、民歌、美术、民间打击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其中舞蹈是重要组成部分,篮子灯有据可查的历史为150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各级非遗名录的一定是传统舞蹈,但未进入非遗名录的民间舞蹈也应纳入我们的保护视野,因为没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就没有文化遗产的茁壮成长。
二、烟台民间舞课程的建设依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东认为:“许多院校都利用本地区的‘非遗舞蹈作为传统舞蹈教学的资源,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挖掘非遗传承的价值和内涵贯穿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非遗元素,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根基。从舞蹈类别来讲,烟台民间舞作为一个再造的代名词,并不是一个舞种的名称,而是某类限定性舞种的代名词,隶属“民间舞→中国民间舞→汉族民间舞→山东民间舞→烟台民间舞”的逻辑。
(一)重要性:建设烟台民间舞课程满足多层需求
建设烟台民间舞课程,一是多元课程发展的需要。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课时有限,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自己的舞,无限制收纳在实践中很难实现,但只依靠目前较固定的6个民族和8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来担负起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任务也不合理。如果将烟台民间舞逐步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校本资源,之后进入舞蹈课堂和艺术实践,这将不仅传承与保护了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体系建设以及舞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以舞育人实践的需要。烟台民间舞不应只停留在民间,而应该进校园、上舞台。非遗传承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综合素质在符合岗位标准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升学水平,同时还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事实上,强调舞蹈文化作为相关教研与编创的核心内容与实践基础,正是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及文化的传承,人的育化。”三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需要。2022年5月《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优化职业学校非遗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一批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加强与烟台艺术学校交流合作,在原有非遗课程设置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课程内容,鼓励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展教学活动。”
(二)可行性:同類院校注重校本课程建设
从地理上讲,烟台位于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位置特殊,三面向海,一面临河,中心地带膏壤肥泽,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以农耕民俗信仰为根脉,胶东仙道文化、儒家礼乐思想、传统武术文化等多元渗透,与依山傍海而居的自然地理环境一起,催生了烟台民间舞的外化形态,构成了烟台民间舞的舞蹈生态,成为烟台民间舞课程构建的重要学理依据。
课程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依托的主要载体,各艺术院校在坚持民族舞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课程,在第8、9、11、12届“桃李杯”中均出现过“精品组合课”,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朝鲜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多堂民间舞课程被评为“保护传统舞蹈文化贡献奖”。
在中职学校层面上,重庆艺术学校的《秀山花灯》、大连艺术学校的《长穗花鼓》、厦门艺术学校《闽南拍胸 钱鼓 彩婆彩球》、宁夏艺术学校的《回族舞蹈》、无锡文化艺术学校的《海安花鼓》、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校的《东北秧歌》、新疆艺术学院附中的《维吾尔族舞蹈》、广西艺术学院附中的《京族舞蹈》……都取得了可赞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烟台艺校依据舞蹈表演专业培养“崇德尚艺、技能扎实、特色突出”的中等舞蹈艺术人才的目标,着眼于课程又延展于课程,充分借鉴各校经验,积极建设烟台民间舞课程。
(三)基础性:张荫松深耕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由于较早进入专业文艺舞台(1959年烟台代表队排演秧歌舞蹈《人民公社万岁》参加山东省跃进歌舞汇演)和艺术院校(1983年张荫松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海阳秧歌组合),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谈到海阳秧歌,必谈张荫松。张荫松作为老烟台城里的名门张家之后,却与乡土民间的玩意儿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我是1959年被特招进入原来的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从此开始接受正规舞蹈教育的。1970年由于家庭成分不好,被转业到地方,回到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那阵儿还没有这个名字,是叫烟台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70年代,很多歌舞团的编导下来采风,我就用民间的海阳秧歌队迎接他们,包括北舞的许淑媖老师来采风,我也是用4个村的秧歌队把她们迎下车然后送到广场看秧歌。1983年,许老师请我到北舞去给她们的学生上课,我很胆怯,这是海阳秧歌第一次走进专业院校,又是给大学生上课,我自己都没上过大学,而且许老师就站在学生堆儿里一起学。之后逐渐军艺、民大、上戏、山艺,包括成都、沈阳、长沙等等都请我去上课,海阳秧歌传授的范围就越来越广了。”
通过梳理资料,我们发现公开出版的海阳秧歌教材主要有5部,都与张荫松息息相关。2001年潘志涛主编的《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2004年赵铁春和田露主编的《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2010年张荫松编著的《山东海阳秧歌(文字版)》、2012年张荫松和田露合著的《山东海阳秧歌教程》、2018年张荫松编著的《海阳秧歌(音像版)》,以上教材全部或者大部分是张荫松根据“元素教学法”从原生态海阳秧歌中提炼出来的内容,一定意义上讲张荫松对于海阳秧歌的传承弘扬功不可没。其中,《山东海阳秧歌教程》一书内容丰富、结构科学,采取图片、文字、曲谱、影像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分析讲解动作特点、课堂教学组合、角色个性组合以及传统短句,展示了海阳秧歌舞蹈艺术的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散发着浓郁的山东味道。
三、烟台民间舞课程的建设现状
烟台民间舞课程的建设历经了从无到初步成型的过程。“青少年会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鲜的活力与生命力,他们的‘年轻视角会以契合当代的方式,促成非遗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体验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也是烟台民间舞课程构建的重要因素。面对传承弘扬非遗的时代重任,充分尊重非遗传承的客观规律,将“在守正中培根,在创新中铸魂”的培养理念,转化为“非遗文化课+非遗技能课+非遗实践课”的课程体系。
(一)从依附走向独立
烟台艺校有关烟台民间舞课程的开发肇始于2010年,经历了从依附到独立的过程。2010年—2020年为第一个阶段,此阶段烟台民间舞作为一个代名词还没有正式提出,关于海阳秧歌的课程开发占据着主体,它依附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授课内容的组成部分,6年制的学生在中职四、五年级学习。2011年,张荫松到烟台艺校传授给舞蹈教师6个海阳秧歌组合,分别是《印象组合》《提拧组合》《裹拧组合》《摆步组合》《滚浪组合》和《过大年组合》,之后学生课堂上学的海阳秧歌均在此基础上略加改动。2016年,烟台艺校邀请张荫松共同编创《海阳秧歌组合课》,并报名参加了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遗憾的是未能入围现场展示。2019年,《芝罘咯鞭组合》编创完成并实践于课堂。
2021年开始为第二个阶段,以烟台艺校舞蹈表演专业获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首批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项目为标志,烟台民间舞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名称被正式提出,并列入该项目建设目标。2022年,《八卦鼓舞组合》《蓬莱烧纸舞组合》先后编创完成,海阳秧歌方面将视野拓展到男性角色,新增《乐大夫组合》《货郎组合》,经过公演和论证,上述4个组合均被纳入到烟台民间舞课程教学内容。以八卦鼓舞组合为例,在编创的过程中,省级传承人林振全老师、栖霞市文化馆、烟台市舞蹈家协会等有关个人和单位,或传承技艺,或提供资料,或给出意见,为组合的推出贡献了智慧,提供了帮助,这也是八卦鼓舞在国内首次以舞蹈教学组合的形式呈现在专业艺术院校的舞台上,让人耳目一新。
(二)以课程为基础发散建设成效
烟台艺校强化“以赛促教”。烟台民间舞课程建设,教师的业务能力处于关键的位置,鼓励教师以烟台民间舞为素材设计内容,参加各类竞赛评选,达到提升业务能力的目标。如《守正+创新: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双融三联”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非遗传薪火 文脉育新人》获山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美育案例一等奖、《群舞教学设计》获山东省中职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二等奖、“排练舞蹈剧目《一片丹心向阳开》”获烟台市职业院校教师全员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海阳秧歌 短句教学》获烟台市职业院校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八卦鼓舞传薪火 栖霞奇技承初心》获烟台市“弘扬地方文化 传承家国情怀”校园影视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上述成果,得益于前期烟台民间舞课程的建设,获奖的教师也均来自本课程的建设团队。
烟台民间舞课程建设使学生受益良多。烟台艺校师生创作表演的舞蹈《咯鞭少年》,荣获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20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舞蹈器乐专项展示活动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和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还荣获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8部门主办的2021年“致敬百年颂党恩 扬帆奋进新征程”山东省少儿艺术展演舞蹈大赛一等奖。创作表演的舞蹈《一片丹心向阳开》荣获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山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和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通过“以赛促学”,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烟台民间舞的学习,不仅学习到舞蹈的动作和程序,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尽情舞蹈中感受到烟台地域文化的实质,理解烟台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审美,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三)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
2024年底,烟台艺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首批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化专业项目将迎来验收,烟台民间舞课程建设随之基本完成。过程中,计划遴选职教课程专家、艺术院校名师和艺术院团名家,成立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小组,完善开发计划。组织张荫松等舞蹈名师、林振全等非遗传承人、栖霞市文化馆等非遗机构、烟台市舞蹈家协会等文艺协会、烟台市职业教育研究室等科研机构、烟台胶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组成烟台民间舞传承创新命运共同体,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形成合力。最后,形成校本教材《烟台民间舞蹈教程》,论证后试用,组织开发工作小组调研试用情况,修订后组织出版。
2021—2026年,以参评新一轮各级教学成果奖为目标,促使烟台民间舞课程实现高水平发展。一方面纵向不断加深,在《烟台民间舞蹈教程》的基础上,计划编写《烟台民间舞蹈文化》与《烟台民间舞蹈作品》,本课程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社区教育优秀课程、“桃李杯”精品组合课、“芳华杯”教学精品课等项目。另一方面横向持续拓展,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申报教学创新团队、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展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依托烟台艺校申报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等平台。
四、结语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将推动职业院校设立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推动非遗进校园,支持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竞赛及互动体验活动,并将加强齐鲁文化形态区域性整体保护列入专栏计划。《烟台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非遗保护传承列为专题,提出:“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加强非遗分类保护和整体保护。”基于多元课程开发、地域文化传承、舞蹈生态统一,加之同类院校的普遍做法和张荫松深耕海阳秧歌的丰硕成果,使烟台民间舞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变得重要且可行,随着一代代烟台艺校人的辛勤耕耘,烟台民间舞课程建设成效必将呈纵向不断加深,横向持续拓展的发展态势,同时也为烟台民间舞蹈文化和其他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一种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DB/OL].2022-04-24.
[2]郭磊.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10.
[3]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DB/OL].2022-05-13.
[4]刘焕阳,陈爱强.胶東文化通论[M].济南:齐鲁书社,2015:1.
[5]张盈,王珊.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