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利
【摘 要】在使用统编版教材的过程中,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题学习是难点。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可以借助项目化实施制作资源包、撰写爱国格言、担任讲解员、撰写文章、诵读爱国诗文等五项学习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历经统整、互动、生成、表达等完整的认知过程,有效落实“爱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小学语文 单元整体教学 情境
统编版教材在全国全面推行后,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单元编排方式等必然带来新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一时间众多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纷纷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真正落实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题
统编版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单元组织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实践中,学校教师发现侧重语文要素的单元更为明确教什么,尽管不一定最合适但也能提出一些怎么教的方法,而偏向于人文主题的单元却不好操作,即使了解单元主题,但偏重情感的主题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在感知呢?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卷首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借用艾青的詩歌直指单元主题:爱国情怀。“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这些也清晰地解释了本的语文要素把握重点。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爱国情感有了一定的认知。翻看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发现“爱国”面临的情境不再美好,国乱、国危、国破……面对这样的情形,如何进行爱国教育?此时,学生再学习“爱国”这一主题,不应仅停留于表面的、浅显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其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爱国”,思考在“家国之殇”的情境下如何忧国、救国、报国。爱国主义的教育从一个简单的感性认知,发展为忧国、救国、报国的理性思考与行为。
很明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比较具体,容易操作,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题“爱国情怀”看似简单,但学生容易将其标签化,使得“爱国”停留在口号层面,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这是单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如何操作才能引导学生打破概念化、标签化的理解,树立真正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怀呢?
二、路径探索:项目化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这里指出了语言实践活动与语言运用情境的重要性,这也为我们引导学生打破爱国标签,建立真正的爱国意识与情怀提供了方向。那么,如何建构起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与语言运用情境呢?项目化学习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捷径。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也称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最早可追溯至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自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实践后,影响越来越大。各家也提出了对其概念的解释,国内夏雪梅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中,她提出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六个维度,为项目化学习设计指明了落实的具体支架。
依据以上理论,我们在“爱国情怀”单元整体教学中,在项目化学习的引领下,设计统整单元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情境化的学习活动推动单元整体学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运用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最终生成个性化学习经验。
三、实践研究:项目化学习引领下“爱国情怀”单元的设计与实施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重点通过五个项目化学习活动推动整个单元学习,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情境中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自己对“爱国情怀”的理解,让“爱国情怀”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一)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爱国情怀”单元设计思路
1.制作资源包,触摸爱国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筛选、整理资料,了解单元中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简介等方面的信息,形成相应的资料包,班级内形成各方面的展示墙。
这是一项统整性活动,在一次次的活动实践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梳理信息,了解单元课文共同点,在课文与课文间建立关联,能全面了解单元内容、信息,并寻找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爱国”方面读出了自己的感知与体验。
2.小小讲解员,大大爱国心
利用北京学生的地缘优势,鼓励学生实地探访圆明园遗址,考察合适的地点,自主选择讲解的景点,全方位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撰写讲解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到遗址实地,真正担任一名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相关知识与信息。
这是一项互动性活动,使课文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关联,“爱国”不仅仅是单元主题,更是通过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真实地发生着互动,影响着学生,让学生思考爱国、忧国、报国等与自己的联系,生成属于自己的体验。
3.爱国格言我来写
教师可引导学生整理爱国主题的名言警句,学生可以用不同方式进行整合梳理,如时代、作者身份等,通过朗读展示、讲解感受等形式整理自己的思考,并尝试撰写爱国格言,凝练成学生自己的爱国情怀方面的思想。
这是一项生成性活动。基于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建构生成自己在“爱国”方面的思想、认识、情感、观点,真正实现精神成长、思想发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
4.畅写“二十年后的家乡”
借助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学生展开想象,思考未来家乡的面貌,这种想象包含着学生对家国未来的美好希望、祝愿,最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项表达性活动,学生将自己对家国的情感、认知,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用语文的方式传递“我”的情感。
5.诵爱国诗文,弘爱国情怀
开展爱国诗文朗诵会,学生搜集相关的诗文,甚至自己创作,并通过朗读展示,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认知、情感等表达出来。这也是一项表达性活动,学生用语文朗读的方式输出自己在“爱国”方面的体验与感悟。
综上,相信通过这五项大的语文言语实践活动,学生一定会对单元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小小讲解员,大大爱国心”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小小讲解员,大大爱国心”活动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
1.项目简介
正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本次活动先在教室中学习如何撰写演讲稿,接着对照量表准备演讲,之后实地探访圆明园遗址,真正担任一名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相关知识与信息,最后借助评价表评价本次活动。
2.核心知识
学习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了解如何撰写演讲词、如何演讲。
3.驱动性问题
圆明园的毁灭令人心痛,令人愤怒,令人沉思。一百多年过去了,時代发生着改变,祖国的境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如今的圆明园遗址,想起以往的那段历史,抚今追昔,你一定有很多感慨。现在,你是遗址内的一名讲解员,你将如何讲解,使游客清晰地了解景点,并打动游客,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呢?
4.成果与评价
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学生自己撰写的演讲词、实地的演讲,以及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料。
而为了更好地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具体的讲解词、演讲的评价量表,并对照量表准备演讲稿,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
5.实施过程
(1)走近讲解员。播放视频短片,了解并交流讲解员一天的工作内容,之后提出本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胜任讲解员,我们需要做到哪些?形成初步的成果要点及评价量规第一稿。
(2)制定评价标准。小组交流关于讲解词、实地讲解的已知知识、想要知道的部分。之后,教师提供有关讲解词、演讲的问题分析清单,学生根据问题清单分析2篇典型的讲解词(其中一篇为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在学习过程中记录、梳理讲解词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讲解时在礼貌礼节、内容熟练程度、行为举止方面的特点。根据所学的内容,进一步修订评价量规,形成第二稿,明确什么是好的讲解词、好的讲解演说。
(3)活动实践。每个学生确定自己讲解的景点后依据所学,对照评价量规,列出自己的讲解提纲、撰写解说词,并对照评价量规,修改解说词。完善后,依据讲解演说的评价量规,进行练习,不断修改完善。
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一次圆明园遗址景点的实地讲解活动。在真实情景中,面对游客,展开讲解。组员一旁拍照记录、运用评价量规打分反馈。
演讲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本次活动的展示墙布置,将活动中记录的图片分不同环节打印张贴,搜集班级讲解词,装订成册,展示在墙上;还可以收集学生的实地解说视频,形成资源库。
(4)活动反思。围绕单元“爱国情怀”主题,以及语文知识与能力,借助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关于讲解词,你有哪些收获?列提纲对你的讲解词写作有没有帮助?在这项活动中,关于“爱国”,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这些反思中,单元主题与学生自我认知不断互动、碰撞,学生渐渐产生爱国情怀。
四、研究收获:项目化学习助力单元整体教学重难点突破
统观单元五大项目化学习活动,我们发现经由统整、互动、生成、表达等认识水平的发展,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将不再标签化、口号化,而是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中深入理解“爱国”的内涵,将忧国、救国、报国内植于心,发展为对“爱国”的理性思考,落实成自己的关于“爱国”的具体行为。学生在一项项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借助列提纲完成习作,语文能力也自然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很明显,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对语文单元尤其是偏向人文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比较适用的。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调动相关知识、能力、品质等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些持续而深入的探索中,让单元学习目标与学生自我之间不断产生互动,于一次次学习、思考、理解中获得单元所指向的核心知识、能力、品质,从而能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