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
摘 要: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教研工作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需要在改革中抢抓机遇,在规范中补齐短板,在继承中创新实践。文章总结萍乡教研工作开展的几项措施,谈了体会和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研工作;立德树人
萍乡教研系统坚持“小地市办大教育”理想,紧扣时代要求,明确使命价值,以“有内涵的教研,有质量的供给”为工作思路,以能力建设夯实教研基础,以创新担当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教研转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夯基筑体,加强能力建设
(一)“软+硬”思想共识,凝聚教研力量
2015年,萍乡获得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第一名。2018年,按下了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启动键”,答好内涵式发展“必答题”、走好高质量发展“长征路”,“教研”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软件”必不可少已成为共识。全市教育系统秉持“教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理念,将打造“有内涵、有特色、有作为的教研”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读在萍乡、魅力教育”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出台《萍乡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起富有萍乡特色的新时代教研体系。市教育局对教研工作保障做到“有求必应”,近几年来,年均下拨50万专项经费来弥补教研经费不足,2022年,增加市教研室640m2办公用房并增拨80万用于修缮。各县区将教研科研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细化,列入基层学校绩效考核和“名师名校长名学校”评选中,每年召开教学科研工作大会,对教研科研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教研工作不仅在教育系统内“优先”“置顶”,而且在系统外经常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市人社局在职称评聘、岗位设置中开“特别通道”“绿灯”,做到应评尽评、应聘尽聘,让教研员无后顾之忧。萍乡教研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进下,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氛围越來越浓,“不重视教研的教育局长是不合格的局长,不重视教研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重视教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正成为萍乡教育人的共识。
(二)“1+N”队伍模式,增强教研力量
2021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市教研室编制数从20人增至26人,增幅达30%,同时还增配了1个正科级和1个副科级领导岗位职数;为配齐配足学科专职教研员,2022年,面向全市选调6名优秀教师。各学段各学科成立了学科中心组,1个学科教研员配备N个中心组成员,职业教育学科因门类众多也成立了12个学科中心组。县区教研室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通过“传帮带”形式建立阶梯教研队伍培养模式,以1个专职教研员配备N个兼职教研员,或以1个名师工作室配备N个骨干教师,这种“1+N”模式改变单一教研队伍模式,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充实和壮大教研团队力量。
二、同频共振,提升服务水平
(一)“点+面”管理机制,服务学校教育教学
义教教研员以学科教研基地为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为面,开展送教送培、调研指导、专题讲座等活动,高中教研员以学科为点,以学校为面,每学年开展3轮专题调研,指导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以5年为一周期,至少联系一所农村或城镇学校,每学期至少2次现场指导,持续开展课堂诊断、集体备课指导等工作,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帮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示范校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引领、校际互动等方式,帮扶薄弱学校,促进教研、教改优质均衡发展。
(二)“课堂+课题”教研平台,服务教师成长
采取“教研训一体化”策略,围绕探索“绿色低碳”课堂,建立“层层选拔、现场赛课、专家点评”机制,开展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的优质课比赛,围绕学科难点开展“主题式”同课异构赛课和送教下乡活动,围绕教师基本功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音体美、幼儿教师技能大赛……一大批教师在比赛平台上快速成长,不仅站稳、站好了讲台,还逐步成为学科骨干,萍乡连续五年荣获全省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单位。采取课题引领策略,激发教师成长内生动力,一方面通过开辟小课题等平台加大机会供给,通过集中和分散、线上和线下培训加大服务供给,打造萍乡课题1.0版,实现课题增量,课题在研教师峰值最高达21%。另一方面建立“一平台两抽查”“人防+技防查评”“结项现场展示答辩”等机制,严格过程管理,以制度保障课题增质。同时为了防止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聚焦教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课题活动,推进课题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近2年来有5项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获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课题入围国家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芦溪县构建提高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教研+联动模式的成功实践”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3次在全省作典型经验介绍,《落实“五度”提升教育软实力》课题工作经验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课题热”已然成为萍乡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课程+课后服务”有效供给,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推进两类课程互联互通,出台《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形成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萍乡市教育局荣获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开展“核心素养年”活动,加强对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在内容、策略、方法、机制方面开展探索,使各项行为都关注到育人方面,落实核心素养。充分挖掘课后服务资源,开展“五育融合”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进“梦想课程”,力促“育人有课程,校校有特色”,以丰富的课程为学生个性化提供学习机会。全省校本课程展示交流活动连续在萍乡召开,麻田学校“摔跤进课堂”特色办学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持续实施了“五育并举”“艺体提升”“特色创培”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素质展示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力争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全面发展”,萍乡团队在WER机器人世界锦标赛等获多个一等奖,皮影戏节目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萍师附小“萍乡春锣”、长丰学校“葫芦丝”表演登上央视,萍乡空军飞行员录取数连续列全省乃至华东各地市第一。
(四)“上+下”工作模式,服务教育行政决策
打破单向输出指导模式,利用校本教研、片区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教研平台,探索重点项目联合攻关机制,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循环、上下贯通模式,重构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变传统上传下达命令式的教研组织形式为学术共同体式,实现四级教研体系互促互长。“上”一级教研机构下沉一线,通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等形式收集信息,加强研究确定重点教研主题;“下”一级教研单元结合自身实际或教研需求,研制方案反馈至“上”一级教研机构,形成主题与问题、计划与解决、反馈与评价为一体的双向循环模式,让教研与教学实践始终同向同行提高教研实效。《萍乡市小学非纸笔测评指导意见》《萍乡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就是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切实履行教育行政助手和参谋角色。
三、守正创新,深化教研转型
(一)“需求+平台”融合,赋能教研
新时代给教育带来新变化,教研要为教师迎接新挑战赋能,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在搭平台、补短板、优服务、促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我们紧盯转型最突出的“瓶颈”,发展最脆弱的“短板”,教师最渴望的“红利”,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有效供给为手段、项目建设为抓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了学生、教师、学科、课程、教研协作、评价诊断、资源共享、队伍建设7大平台26个项目。七大平台的实施,涵养了萍乡教育的“绿水青山”,其“魅力”与“活力”并举,“民声”与“掌声”同在,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实践+共享”融合,赋能教师
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组织教师形成研究和实践的共同体,通过“问题—专题—研究—实践—改进”流程,解决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的范式为教师赋能,我们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见》,“以评促建”加强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同时教研员主动对接一线,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影响力和组织力赋能教师。比如高三复课备考研讨会,共享优秀经验,搭建校际之间稳定的专题交流平台,有助于教师把个体的优秀经验转化为群体的优秀经验;链接学科专业、学科教学的专家共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链接学科内容与学科资源,指导教师建立设计挑战性任务,达到精准教研效果。
(三)“线上+线下”融合,赋能教育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研”深度整合,构建“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线上线下互补”的新型网络教研模式。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采用课堂教学网络直播、UMU等移动软件实时评课,近80万人次围观。中小学“海量阅读”现场展示交流会现场直播,25万多人次围观,好评如潮。线上课、线上教研、线上课题工作培训、线上研讨会已成教研常态。积极融合各方助力教育,形成以教研室为主导、教学名师为主体、公益组织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比如组织开展“萍聚京城大讲堂”线上讲座50多场,邀请学科名师通过“网络直播课+现场答疑”的方式开展“线上公益直播课”近百场,与灯塔计划联合开展“百人千场”专家名师送教活动18场,受众达60多万人次,切实减轻了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回望过去,“改革”和“规范”成为教育的关键词;我们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开拓进取;我们锚定发展目标,勇于革故鼎新,重塑教育生态;教學教研实现“零距离”,服务“全覆盖”,教育科研成果“捷报频传”。2015—2021年,萍乡连续七年获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第一名,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先后在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交流研讨会、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等重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多次深度报道萍乡教育发展成就,萍乡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协调、公平发展态势。
四、思考与建议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内部装修”还需要教研更大支撑。但萍乡教研工作还存在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教研内涵不丰富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前面,亟须加以解决。如何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抢抓机遇,在规范中补齐短板,在继承中创新实践,在科研中深练内功提升本领;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潜心研究,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求真务实,继续奋斗,在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留下我们教研人一路向前的坚实足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08).
[2]罗滨.教研应为教师迎接“双减”挑战赋能[N].中国教育报,2022-02-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