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结对帮扶共建策略探索

2023-06-20 07:59阮玉立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结对帮扶共建策略,提出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室、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建校校企升学就业平台、共建社会继续教育基地等具体做法,旨在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结对帮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67-0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但是,当前乡村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县域职业学校发展不平衡,社会认可度较低,师资力量较弱,生源质量较差等,制约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为了助力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应积极对接乡村,通过结对帮扶共建等措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从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启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集中力量帮助西部10个省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分别建好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在这一新机遇和新挑战下,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要求,于2022年8月派出骨干教师3人到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支教,服务期一年半,继续履行我校与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前期签订的城乡合作办学协议,进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依托这一背景,我校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结对帮扶共建”策略,为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职业学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实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是开展名师讲堂活动。我校依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育人、结对帮扶学校名师工作室等资源,通过举办“名师讲堂”活动,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开创以名师为示范引领、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全员参与的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将“名师讲堂”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校教师培训特色品牌活动。培训内容分为“德育专题培训”“专业教学培训”两大板块,开设师德师风建设、课堂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及实施、班级管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等课程。

在德育专题培训中,我校围绕帮扶单位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班级管理建设能力薄弱等问题,开展了班级活动组织、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和德育典型案例分享等系列名师讲堂活动,以讲座引领和个性化指导的形式进行。通过德育专题讲座,该校教师深入学习班级管理建设、典型案例撰写、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我校教师再针对该校班级出现的具体事件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该校教师掌握班级管理的要求,明确德育工作方向,使德育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为该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德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细致的帮助。

在专业教学培训中,我校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开展帮扶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學质量的优劣;教研课题更是将教学研究引向深入,使教学研究更系统、更全面、更规范的重要环节。我校依托“组团式”帮扶育人所在学校的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特色,开展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1+X”师资培训、电商直播培训、早教师培训等)、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活页式读本开发等)和课题申报培训,为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搭建经验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开展青蓝工程。我校发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支教帮扶教师深入一线,担任帮扶县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帮助帮扶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帮扶县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一系列传、帮、带活动,逐渐形成“以优促新、以熟带新”青蓝结对帮扶机制。

①组建名师工作室。第一,建立导、帮、带的互动开放型工作室模式。我校通过名师工作室带领帮扶县职校教师系统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和课程改革理论知识,向教育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抓项目、做展示、出成果。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观摩公开课创新教学方法、参加教学研讨丰富教学理论、参与科研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参与指导技能比赛提高职业技能,使工作室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平台,并根据工作室成员各自特点,提出发展性的定位建议,进一步提升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第二,建立并逐步完善中青年教师培育机制。名师工作室导师带领本工作室成员“走出去、请进来”,亲近其他名师,学其所长,反思自身教学水平与教育管理能力的差距。定期组织各类教育研讨活动,如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并要求成员积极参加工作室申报的科研课题,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第三,借助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结对帮扶中高职院校背后的优秀师资团队,定期开展在线沟通、专题研讨等活动,将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可延伸的学员支持系统。

②开展教师技能大练兵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青蓝工程的指导下,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文化课比赛、专业基本功比赛、班主任业务能力比赛。我校支教帮扶教师作为导师评委,帮扶县职校青年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练兵比赛,使其通过比赛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增强业务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为市级、自治区级教学技能比赛选拔人才,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是开展跟岗学习。依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育人所在学校的优势资源,将帮扶县职校教师分批选派到结对学校进行跟岗学习,每次跟岗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周,分别就学校党建、教学、智慧校园建设、教师发展、科研、招生、德育、安全、总务等工作进行交流学习。帮扶县职校教师通过跟岗学习,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返校后逐步完善本校的教学与管理制度,不断量化教师考核标准,建设标准化、常规化的教学与管理体系。

通过上述多种举措,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明显提升,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参赛获奖人数、课题申报立项数、“双师”人数都有提高(具体见下表)。

二、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室

202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培育高素质农民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在此之前只有一个汽修专业的实训场地,管理模式也相对落后,企业难以深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培养方法、内容和考核脱离行业实际,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2022年“组团式”帮扶教师深入该校之后,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室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幼儿保育专业“1+X”幼儿照护产教融合实训室、新能源汽车维修与保养产教融合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的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室的建设,不仅是职业学校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更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共建共管共享。结对的中高职院校带动本校的企业资源深度参与帮扶县职校实训室建设过程,“校校企”三方共同管理,创新产教融合实训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建设产教融合实训云平台,共享校校企资源,整合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设备、教学场地资源,集合企业资源形成三方共享的实训资源库,促进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双师分级培训。我校采用校企双师教学,构建了技能等级培训体系。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同时进入授课计划,按照职业认知、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构建三级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体系,通过双师教学和考核,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教学中,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过程,采用企业真实案例,按照企业标准和技能要求开展技能实训,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三是岗课训赛证融通。为改变帮扶县职校实训过程中学生“学而不思,盲目去做”以及教师随意教学等现状,我校引导县职校在产教融合实训室中探索“岗课训赛证”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校内实训系统、有效地进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岗位认知的基础上,教学对应工作岗位流程和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有机结合“1+X”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标准,再参照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形成“岗课训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训促学,以训促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真正有效地培养乡村振兴所需技能人才。

三、共建非遗传承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乡村文化市场,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我校充分利用帮扶县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比如马山县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会鼓和壮族扁担舞,也有壮族三声部非遗传承基地,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和结对帮扶学校共建非遗传承基地,从而促进非遗高质量发展,为帮扶县培育非遗传承技能人才。

一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非遗传承基地培养优秀民族傳统文化的时代匠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我校配合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以民族文化社团为基础,建立民族文化非遗传承基地,主动邀请马山县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传授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扁担舞等相关知识,培养非遗传承人;推动帮扶县职校民族文化非遗传承基地活动进社区,每月组织学生走进村屯(社区)开展壮族会鼓等非遗表演和推广,同时还面向农村业余文艺队开展培训活动,进一步壮大农村非遗爱好群体。

二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以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扁担舞为素材,开发民族特色校本艺术课程。为了确保民族特色校本艺术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我校与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开展乡村非遗特色音乐采风和壮族扁担舞收集汇编活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合作,及时调整、修改民族特色校本艺术课程的设置,以确保民族特色校本艺术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搭建鉴赏、展示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非遗文化,以课程开发促进师生发展,培养非遗传承人,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队伍。我校结合马山月月生态旅游节、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文化惠民活动等,定期参与非遗展演;结合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站)、中国—东盟攀岩系列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以及马山文化旅游美食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马山歌台等文化活动,搭建赛节展演平台,面向游客展示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马山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共建校校企升学就业平台

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帮扶结对的中高职学校,打通中高职升学通道,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既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升学,也有力提升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我校以合作企业为载体,对接帮扶结对的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就业平台融合,基于帮扶结对学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打造数字化校园平台,搭建就业网络平台,完善乡村人才就业信息系统,为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提供科学、准确和及时的就业信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是借助就业平台将就业创业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在专业教学基础上,我们通过就业平台了解、统计不同专业对应的就业信息,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能力的融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分年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一年级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及职业生涯基本知识,设定职业规划路线,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二年级学生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三年级学生注重个性化辅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与创业。

二是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实训室等隐性课程中融合就业信息,针对性开设选修课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我们依据市场需求和个性需要,积极做好选修课程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开设教师礼仪、技能选修等课程,同时开设户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课程。例如,幼儿保育专业新增“早教指导师”“育婴师”等相关选修课程,不断强化学生参与竞争和主动就业的意识,为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坚实基础。

五、共建社会继续教育基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稳定农民工工作岗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贫困劳动力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和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我校与帮扶校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社会继续教育基地,积极发挥帮扶县职校在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推动农民工稳岗就业和返乡创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结构,将农民工培养成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一是开展针对当地产业情况定向、定岗的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当地产业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主动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依托结对帮扶学校的培训资源,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推动力,加快培养新型合格的高素质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在培训方式上,注重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比如开展“八桂系列”劳务品牌项目保育员、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技能培训、美食烹饪培训,开展农村电商直播技能培训等;在培训时间上灵活协调,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日班、晚班和周末班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完善乡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方法,引导更多农村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技能提升,促进就近就业创业。

二是建立长期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培训体系。大力实施农民工学历提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增长他们的知识,更是为乡村振兴储备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帮扶县职校和结对帮扶的中高职院校可以合作成立继续教育学历培训中心,根据当地需求建立适宜、完整、科学的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学校在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采取集中授课、网上授课、课内讨论、交流发言等方式,组织学员现场学习,让学员结合实践“消化”知识,通过现场体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频共振,让农民工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鼓励和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工提升学历层次。

目前,南宁市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共建下,获得来自深圳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捐赠的价值25万元的教学实训设备,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实训条件,也为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训练提供了物质支持。在2022年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中,该校学生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31人;在2023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该校学生获得中职组婴幼儿照护赛项一等奖第二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共建不仅有效提升了帮扶县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促进“双师型”教师不断成长,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在此基础上,我们仍需围绕以下五点发力:一是广开渠道,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苦练内功,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三是多措并举,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四是优化模式,积极转型凸显职教类型定位;五是特色办校,加强宣传提升吸引力,真正实现精准帮扶,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刘宝民,张志增.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内涵与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

[2]陶亚雄,林勇,王彬.重庆电子工程职院创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建好工程实践能力“加油站”[N].中国教育报,2022-06-07.

[3]于东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以甘南县职教中心学校改革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8(15).

[4]郑绍忠.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

[5]袁利平,姜嘉伟.關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6]沈娟,王坤.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进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

作者简介:阮玉立(1989— ),广西北海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