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思维视域下体育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

2023-06-20 10:35于岚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有效性策略体育课堂

于岚

【摘 要】体育核心素养研究认为,体育有效学习指的是学生体育技能、运动体能、身心意志的增长。但目前体育有效性学习还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方法脱离实际、学习评价传统单一等问题。本文以演示文稿思维中的设计、排版、展示等原则,结合体育学习中精准设计目标、打造有效方法、突破传统评价三个方面,对提高体育课学习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演示文稿思维 体育课堂 有效性策略

演示文稿作为一项办公软件,因其方便快捷、展示表达功能强而被广泛使用。一件好的演示文稿作品,主要表现在设计、排版、展示三个方面,好的演示文稿作品需要精心设计清晰的目标,合理排版精彩的图文,精准选择呈现方式,展示作者内在的思维变化和想法。借助这种演示文稿思维模式助力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对学习目标进行精准“设计”,对学习过程进行精心“排版”,丰富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通过精彩的“展示”功能来评价体育课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尝试借用演示文稿思维,对体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一、精准设计:定位体育有效学习目标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是将人的需要转为动机,使人们朝着一定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体育学习的有效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体育技能得到提高,同时能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一)设计运动负荷,细化学习目标

体育课作为一门身体锻炼课程,主要强调学生身体锻炼和素质提高,体育课体能提升有效性主要是在运动密度和强度设计上下功夫。借鉴在演示文稿思维理论中主要用不同的文字类型来提升页面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体育核心素养指导下统整教材体系,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以此提升体育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低年级采取基本的“跑跳投”田径项目作为身体素质的发展重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肺水平比较低,在课堂教学中不适宜追求大运动负荷项目,可采取短距离30 ~ 50米且组间充分休息的学习策略。因为中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低年级已有所提升,在“跑跳投”练习中,教师可以采取100~400米小强度到中高强度的运动量,采取多组数的结合方式开展教学,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状态。在体育课堂中明确运动负荷的大小,可以更加细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层次。

(二)设计运动情境,趣化学习目标

枯燥、乏味常常是阻碍学生体育学习的绊脚石,借助于演示文稿设计目标理论中“鲜活”页面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擬情境教学作为有效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情境教学,以此趣味化学习目标。例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学“立定跳远”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青蛙过河” “小白兔采蘑菇”“袋鼠竞速”等情境,让学生扮演青蛙、小白兔、袋鼠,在游戏中学会双脚连续跳跃动作。

(三)设计运动搭配,优化学习目标

通常,演示文稿字体、颜色、图片等元素的合理设计搭配,就会让页面更加协调美观。同理,在体育课中实现运动搭配有效性目标,需要教师在学习目标的制订上更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技术与体能内容搭配的关系,如“跳高、单双杠、分腿跳跃山羊”等技术含量占比高的课,游戏相应减少,此类课堂更加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二是气候温度与项目搭配的关系,如“球类、技巧、短跑课”等发展学生协调、速度素质的项目,一般安排在气温宜人的春夏季节;秋冬季节更加侧重耐力、力量等素质的培养。另外,难度系数最大的体育项目适宜安排在冷热适宜天气。三是肌肉群训练相互协调原则,如在一节专注于上肢力量的“实心球”投掷课中,教师可以采取加速跑游戏作为副教材相互补充,促进学生上下肢的协调发展。因此,一节课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运动搭配各类要素,以此优化学习目标。

二、打造方法:组织体育有效学习形式

组织体育有效学习形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各要素组织起来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为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教师或学生需要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学习活动,如使用模块学习、融合学习、分层学习三种方法作为有效学习的突破口。

(一)打造模块学习,链接组织形式

在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图片、文字、色彩等内容的组合,而这些元素就是演示文稿模块。体育模块学习概念应考虑到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链接,也是学习过程中教与学递进的过程。模块学习应循序渐进地搭建,让学习层层递进才能做到更加有效。一是在运动技术初学的时候,如在低年级“前滚翻”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口诀学习,将口诀分解为“两腿一同蹬、屈臂快团身,低头紧抱腿,前翻成蹲撑”。此类模块口诀儿歌要突出要领、简短易记、朗朗上口、活泼有趣,才能使学习者与知识和技能的联通更加紧密,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使体育课堂学习更加有趣有效。二是教学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时,可采用技术要领模块学习,如教学“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时,教师可以采用先示范、后分解单个动作,接着串联多个动作,最后组合动作的方法,直到学生能够演示动作,用技术要领模块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顺序,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也能合理实现技术动作的传授。

(二)打造融合学习,多元组织形式

优秀的演示文稿是由画面、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同理,体育学习目前不再是单一的学习科目,体育课的教学也可以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如与音乐学科的融合,在上武术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各种武术器材撞击的声音,或者播放带有武术风格的歌曲,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更加突显武术的精气神。再如,体育课可以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在上投掷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投掷时出手的角度和挥臂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投掷的远度,使用数据化表格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技术要点。教师通过融合多学科的学习、多元组织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打造分层学习,量化组织形式

演示文稿一般可以分为开始页、主页、过渡页、结束页。同理,体育学习也需要进行分层,体育学习分层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体能状态、技术水平、身高体重等进行分组练习。一是利用心理分层,如在教学广播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学生、评委、裁判等,采用分组、分角色练习,两人一组,一个做、一个评,或者让一个做得好的学生帮助另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做操比赛,评一评哪组学生是做操小能手。二是运动水平分层学习,如在教学“跳跃单元中的‘摸高”时,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差异制订不同的高度得分评价内容,可以先安排较低的位置让全班学生进行训练,然后随着层级递进进行不同的挑战,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摸高高度。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组织“跳一跳”摘果子游戏,让学生不断选择新的高度进行挑战,再设置不同高度的等级称号,让学生努力接触到更高的高度以此获得等级称号,让学生有更强的动力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制定测量:研究体育有效学习评价

评价是对于有效性学习最为直观的体现,在传统评价中,体育成绩成为唯一终结性评价依据。但是,在有效性学习的评价中,教师应该从体能、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入手,因人而异,因项目而不同,在每个人的身上找出独特的评价方式,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磨砺意志品质。

(一)测量生理变化,观察有效数据

演示文稿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于内容的阐述表达,越是清晰直观的,越有效。同理,未来的体育课堂将会是精准测量的体育课堂,每个学生的生理变化都会呈现在课堂的数据记录仪器中,评价过程将会更加科学。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获得的数据全面地分析学生的运动水平。如在“400米跑”的练习中,教师通过心率记录仪器,发现本节课中学生极点出现的时间、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运动强度的起伏变化,通过数据更好地判断出学生课堂练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以此更加有效地控制学生的运动强度,从而调整学生的运动量。二是体现学生的体能投入发展水平。如有的学生跳绳只跳了100个就已经气喘吁吁,而有的学生跳到200个依然尚有余力。教师通过电子仪器记录学生的生理水平数据,就能知道学生在面对同样负荷要求的运动量时,是否能够尽力而为,从而突破生理机能的极限,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同时关注学生的运动水平增长。

(二)测量心理变化,观察个人情绪

优秀的演示文稿具有给予观看者美感的享受,观察一个人是否愿意多停留,就是有效评价的依据。心理测量具有隐蔽性,主要依靠学生对于运动的学习态度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体育课中,在体育课中观察学生是否全身心参与练习,还是马马虎虎地应付。如在“足球射门”的练习中,男生表现出了兴奋期待的感觉,而女生有可能表现出一种较为冷漠的状态。二是利用心理测量量表,判断出体育课哪些激励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如体育教师借用班级评比栏采用多表扬鼓励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测量合作变化,观察社会适应

演示文稿作为一种工具,是信息合作连接的体现方式。其实,体育课堂也体现人与人相互连接的方式,通过体育课合作方式的尝试,观察和培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一是合作机制的测量。如在“拔河”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同时合作发力进行比赛,此时观察学生对于该项目是否全力投入,就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二是学生对于对抗项目的合作表现。如在“篮球战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何种战术形式,对于表现出的合作程度高低决定了体育成绩的高低,也体现了学生对于该体育项目的理解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的有效性标准最终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发展程度,尝试演示文稿思维探索体育有效性学习,是一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尝试。教师只有结合体育学习发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有效的学习目标,探究有效的学习形式,制定有效的学习评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行为,铸就良好的体育品德,从而树立终身体育观。

猜你喜欢
有效性策略体育课堂
解析小学四年级英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中口令与队伍调动规范策略
论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