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

2023-06-19 07:00邹士东陈山成胡克正孙付杰汪明星邓亦奇
系统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髋臼入路股骨颈

邹士东,陈山成,胡克正,孙付杰,汪明星,邓亦奇

单县中心医院骨科,山东单县 274300

股骨颈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病变,好发生在老年群体中,临床表现以髋部肿胀、畸形、疼痛等症状为主,且伴随着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1-2]。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时,主要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的是为了矫治骨折,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加快患肢愈合[3-4]。后外侧入路作为临床常用入路方式,具有一定疗效,然而术后易增加患者脱位与二次手术风险,不仅加重患者疼痛程度,且二次手术还易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故而高效、安全的入路方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5-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施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资料,主要目的是探讨以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方式施治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存在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资料,以数字奇偶法实施分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7±4.21)岁;Garden分型:Ⅲ型27例,Ⅳ型13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5~85岁,平均(75.12±5.60)岁;Garden分型:Ⅲ型25例,Ⅳ型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明确为股骨颈骨折;年龄≥65岁;遵循知情原则,签署知情书;临床资料无缺失;无精神、言语或认知障碍。排除标准:存在帕金森症患者;存在偏瘫症状患者;存在骨髓炎或骨肿瘤患者;下肢存在骨折史者;中途因其他原因退出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选择后外侧入路术式。经气管插管实施全麻处理后,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将股骨大转子作为中心,于患侧髋关节后方取1个切口,长度约为10 cm,将皮肤表面与肌肉群前深筋膜依次切开后,对患侧臀大肌实施钝性分离,将梨状肌肌腱切断,对髋关节实施脱位处理;之后分别于股骨颈上方及下方处放置拉钩,沿着45°方向,在距离股骨小转子大约1.5 cm位置实施股骨颈截骨,并将其取出;在患侧的髋臼前方、横韧带后缘与髋臼上方处放置拉钩,以小号的髋臼锉垂直磨锉髋臼,至髋臼窝磨平,待骨面渗血后将髋臼杯植入并固定,将髋臼内衬安装好;以不同型号髓腔锉增大阔髓,将假体柄与试模头颈置入,对髋关节进行复位处理,待取得理想复位效果后以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置入引流管,对关节囊与皮肤进行缝合处理。

观察组患者则提供直接前入路术式。待全麻后调整体位为平卧位,于患侧上棘朝外侧与髂前上棘下方约3 cm交界处向着腓骨小头方向取一切口,长度约为10 cm,逐层切开后以钝性分离法对股直肌与股中肌进行分离,将髋关节囊充分暴露出来,以T字形切开后,促使患侧股骨颈处于暴露状态;将拉钩房子在股骨颈上方、内下方与髋臼内上方后,实施股骨颈截骨术将其取出,于术野3:00与5:00等方向分别放置拉钩,将髋臼暴露出来,以髋臼锉对髋臼进行打磨,直至骨质断面渗出少量的鲜血液后,将金属髋臼杯置入,拧入螺钉进行固定,并安装上髋臼内衬;对患肢实施外旋后伸操作,待扩髓处理后对股骨柄假体及股骨头假体进行安装,复位髋关节,对髋关节活动情况、稳定性等进行检查,待得到满意复位效果后常规予以冲洗及缝合等处理。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②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皮神经损伤、关节脱位、感染及皮下血肿;③对比两组血清学相关指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④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量表选取Harris评分,主要包括髋关节疼痛、功能、畸形及活动范围,总分100分,分值越低则表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越差。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下地时间早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手术切口长度(cm)14.35±2.01 9.54±1.26 12.824<0.001手术时间(min)79.47±20.65 115.34±23.17 7.309<0.001出血量(mL)187.35±40.32 112.37±20.65 10.468<0.001术后引流量(mL)394.63±124.85 278.31±90.24 4.776<0.001下地时间(d)4.51±0.69 2.17±1.01 12.099<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中皮神经损伤2例、关节脱位3例、感染2例、皮下血肿2例,总发生例数为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皮神经损伤、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为5.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学指标比较

术后1、3 d,观察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学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CK(U/L)术后1 d 441.67±35.13 332.84±25.63 15.828<0.001术后3 d 347.65±30.13 218.53±14.61 24.388<0.001 CRP(mg/L)术后1 d 50.47±10.21 27.46±5.18 12.711<0.001术后3 d 89.27±14.13 56.06±8.14 12.880<0.001 IL-6(ng/L)术后1 d 87.43±4.51 70.24±5.16 15.864<0.001术后3 d 61.27±5.36 36.14±4.23 23.277<0.001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术前58.73±4.61 58.62±4.52 0.108 0.914术后1个月76.54±6.93 82.27±6.02 3.948<0.001术后2个月79.36±5.27 85.61±6.16 4.876<0.001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处于退化状态,促使其反应变得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发生股骨颈骨折风险,一旦骨折后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干预,可引发其一系列等并发症,对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7-8]。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常用治疗措施,可帮助患者髋关节重新构建,在该手术治疗中,外侧、前侧与后外侧入路均属于常规的手术入路方式[9-10]。因后外侧入路有着手术视野清晰等优势,在早期被临床作为主要手术治疗方式,然而经临床实践发现,采取后侧入路式实施手术,易对患者的后方结构造成破坏,增加其发生脱位风险,不利于术后恢复[11-12]。直接前入路属于改良式单切口入路方式,由于该手术方式并不需要对肌肉进行松解,因此不会损伤到阔筋膜张肌,通过对间隙、股直肌、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进行自然解剖,从间隙内进入至机体髋关节,通过在暴露过程中切除掉以上肌肉,可降低手术对于肌肉神经所形成的损伤,其属于一种微创入路方式,可最大程度上保留下后方的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以此来确保髋关节的稳定性,减少患者术后发生脱位现象[13-14]。本研究中,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的施治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施治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2.27±6.02)分、术后3个月评分为(85.61±6.16)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76.54±6.93)分、(79.36±5.27)分(P<0.05),可见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直接前入路方式,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同时还能起到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早期疗效较为理想。脱位作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较常见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一旦关节后方结构被破坏,易增加患者发生脱位风险。在后外侧入路中,需要切断外旋肌群,对后方软组织造成损伤,最终导致术后发生脱位,不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而采取直接前入路方式则不会对肌肉组织机构形成破坏,既能够完整保留下后方肌肉的软组织机构,还可修补前方关节囊,有利于提升人工关节稳定性,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1 d CK为(332.84±25.63)U/L、CRP为(27.46±5.18)mg/L、IL-6为(70.24±5.16)ng/L,低于对照组的(441.67±35.13)U/L、(50.47±10.21)mg/L、(87.43±4.51)ng/L(P<0.05),观察组术后3 d CK为(218.53±14.61)U/L、CRP为(56.06±8.14)mg/L、IL-6为(36.14±4.23)ng/L,低于对照组的(347.65±30.13)U/L、(89.27±14.13)mg/L、(61.27±5.36)ng/L(P<0.05),这表明直接前入路术式对于患者肌肉牵拉影响较低,可降低手术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改善其预后。陶涛等[15]经比较“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发现,DAA组手术切口长度为(9.5±1.2)cm、出血量为(99.7±28.6)mL、术后引流量为(263.7±115.1)mL、下地时间为(1.9±0.9)d,低于对照组(15.1±1.1)cm、(200.0±62.3)mL、(428.0±165.8)mL、(4.6±0.6)d,这表明相较于后外侧入路,以直接前入路方式开展手术,未将外旋肌群与后方关节囊切开,有利于重建髋关节四周组织,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同时,还能加快患者术后下地时间,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及降低其经济负担,但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9.4±29.6)min高于对照组(74.4±24.6)min,与本研究结果相符,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5.34±23.17)min,高于对照组(79.47±20.65)min,直接前入路属于微创式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具有较大手术难度,因此手术所需时间比较长,这可能是由于手术技术并未熟练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将直接前入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可得到确切施治效果。

猜你喜欢
髋臼入路股骨颈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