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3-06-19 04:18胡明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英法联军上尉巴特勒

胡明珍

推动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多策并举,促进学生语言的有效建构、思维的有序打开、审美的有致介入和人文的有机渗透。

一、学科融合的选取内容,务必体现“切合”“实际”“贯通”

在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选取内容上,务必体现“切合”“实际”“贯通”。

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刚刚学习了《追求民主价值》,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作家雨果巧用反语来讽刺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特别是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强盗政府如何颠倒黑白、恬不知耻的“民主行径”,这是一个教学重点。笔者结合学生刚学习的《追求民主价值》中的民主发展历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既突破反讽手法运用的难点,又深层理解了文中“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含义。

二、学科融合的素养达成,务必体现“有序”“有法”“有效”

在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素养达成上,务必体现“有序”“有法”“有效”。“有序”指融合的渐进性,“有法”指融合的可操作性,“有效”即融合的实用性。

仍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为例。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首先是让学生正确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其次是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所以在引入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里》这节内容时,侧重让学生正确把握教材观点“我国新型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区分观点与文字材料及视频材料;接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材料中的中心论点与三个分论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三、学科融合的主体活动,务必体现“浸润”“建构”“积淀”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主体活动,具体表现在“浸润”“建构”和“积淀”三个方面,三者又都融合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这个素养里。

“浸润”,采取的方式是语言浸润,围绕文本,涵泳品味,熟读精思。如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中,感受文本的想象和联想,品味雨果笔下“恍若月宫”的美轮美奂,体会美的创造和毁灭的切腑之痛。这样,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吸收就达到了。

“建构”,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品质系统、言语发展系统和思维审美系统。在小学阶段,“建构”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调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特别重要。如将诗歌改写为小记叙文、描写片段,学生可以结合文化常识、生活知识与《品德与生活》中相关素材,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组合、创新,经常训练,学生的语文建构水平就提升了。

“積淀”,相对于“浸润”和“建构”,更是一种具有主体能动色彩的经历、情感和思想层面的内化吸收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积淀知识、生活、情感的财富,从而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更加厚实和饱满,为学习打下坚实根基。

(责 编 清 风)

猜你喜欢
英法联军上尉巴特勒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休战期(短篇小说)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救人
善良也是一种罪过
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