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只要认真研究目前采用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每篇课文中都有读写结合点,比如语言表达、文章结构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依托教材,联系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及文章在语言表达和结构上的特点,寻找适当的读写结合点,实现从阅读到习作的迁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赏词句,仿精彩描写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文字优美、有新鲜感的词句,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些词句,以体会其中的情感,领悟其好处,并引导学生仿照这些典型词句进行创意表达。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雨的色彩。学习本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接着,笔者出示秋天景物图,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分给谁呢?请结合图片和生活中看到的景象,用上文中的句式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结合生活中见到的事物,充分发挥想象,用文中的句式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又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第一自然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花儿开放的,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用不同的说法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鲜花的开放。接着,笔者出示雍容華贵的牡丹花、热烈奔放的向日葵、美丽的蝴蝶兰等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鲜花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花儿开放”,将所学所得运用在写话中。
二、读段落,仿表达方法
片段仿写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段落结构,也可以是描写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段落的特点及单元语文要素等,选择适当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
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第七自然段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如何介绍蟋蟀修建住宅的,从中归纳出作者抓住了“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作进行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从而启发学生在习作时,要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将其动作或变化记录下来。
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执教本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笔者以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引路,搭建读写结合桥梁。先让学生认真读这段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文章提示并找出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讲解:这一自然段中,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该句就是本段的关键句。借助关键句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段落内容。
学生在领悟了表达方法之后,笔者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小练笔:“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生态园(播放视频),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里的景色吗?”接着,继续追问:“这里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交流汇报的同时,打开了思路。最后,让学生围绕“这儿的景色真美啊”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师以课文的典型段落引路,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了习作难度,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三、读篇章,学立意构思
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在立意构思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再让学生说说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写的。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了解到课文围绕着“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写了各种各样的事物的生长及人的成长,让人感受到了夏天的活力和勃勃生机。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习作时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围绕着中心要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才能使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然后,出示本单元“初试身手”中的几个题目,让学生从中选一个,说一说可以选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有了前面的引导和铺垫,学生都能围绕着中心选取合适的材料。
四、抓契机,补充留白
在语文教材中,有的文章段落写得比较简略,有的则写得比较含蓄,给学生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时,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文本留白,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充分发挥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例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中有这么一段话:“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想象那些孩子会在巨人的脚下、身上、肩上怎样尽情地玩耍,通过小练笔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懂得给予与分享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有学生这样写道:“每天早上,巨人就盼望着孩子们的到来。瞧!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到了花园。有的爬到了他的肩上,吹起了小喇叭;有的站在他的脚下,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既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充分享受到自由创编的快乐,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变方式,创意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课文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转换人称、转变方式,在与文本内容及主题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安排了三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它们都描写了古代农村儿童生活的情景。在学习了三首古诗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在改写前,笔者提示学生: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以诗的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让内容更加丰富。比如改写《稚子弄冰》时,可以想象稚子在听到冰块发出清脆的响声时,神态、心情如何,又说了些什么。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训练和提升了创造思维。
总之,如果我们架构起读写结合这座桥梁,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就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学会习作并爱上习作。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