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 颖
“餐后环节”作为“午餐活动”和“餐后活动”的过渡环节,是班级一日活动安排中容易被忽视的一段时间。教师要通过动态观察,收集餐后自主活动中的问题,在榜样示范和多元合作下,激发幼儿提高用餐质量、丰富餐后活动。
幼儿餐后环节的自主活动包含幼儿自己清理用餐剩余物、自己漱口等保洁工作以及幼儿的自由活动。餐后环节作为过渡环节,往往会被教师忽视。教师通过对单个幼儿的餐后环节进行跟踪观察,对幼儿餐后自主活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餐后习惯;引导幼儿自主参与餐后游戏,引导幼儿学会在动静交替中获得用餐后的享受。同时,教师在餐后环节中注重卫生保健,提高用餐质量。
我班实行自主盛饭。每次用餐前,三位教师分工合作,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幼儿基本上做到有序排队,自主盛饭。但是,在幼儿用餐时、用餐后,只有一位教师在场,无法关注更多细节。例如,有的幼儿吃完饭,桌面上甚至地面都是米粒。为此,我随机选定班级一名幼儿,在每天的午餐时间进行跟踪观察。
观察分析:从跟踪记录上看,这名幼儿能够自主进餐、自主盛汤、自主送碗勺并分类摆放,餐后能搬着椅子回到中间位置,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需要改进的是,进餐时会边说边吃,没有专注进餐,导致时有米粒掉落在桌面和地上;不能在用餐结束后及时收拾自己的桌面地面;不能在餐后做到主动漱口;不能在餐后自由活动中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音量。
在幼儿餐后环节自主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用餐序列化安排,合理调整各种餐后管理策略,帮助幼儿提高自主活动能力。
教师只有真正静下心来,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才能看到幼儿真实的现有水平(能、有、会)和发展需要(想、需、缺)。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关注幼儿在餐后环节可能获得的核心经验和关注点。为此,我经过观察,设计了自主进餐观察记录表。每一项有两个标准,符合哪一项就在哪一项格子里打“√”。教师只有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巩固自主进餐和餐后环节中的常规要求。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空间扩大,各方面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进餐后的自主活动兴趣早已经被其他活动所取代。对他们来说,这些常规要求显得乏味、重复又缺乏挑战。为解决幼儿在自主进餐中存在的问题,我采用了“视频回放—观察讨论—纠正问题—制定规则—榜样示范”策略,激发幼儿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采用小值日生预约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做值日生。每天早晨,幼儿早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好值日内容。负责餐前工作的值日生,一到用餐时间就洗好手,发放餐盘和筷子。负责餐后的值日生快速地上岗,有的拿好擦嘴毛巾,有的提醒大家漱口。中班幼儿已经具备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值日生制度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分发餐具,指引别人做好整理工作,为集体服务。值日生的榜样和监督作用,让幼儿有一个学习和进步的目标,从而认真完成每件事。
中班幼儿初步建立了规则意识,有能力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我通过自主协商、共同讨论等方式,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餐后习惯。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将餐后环节中的行为归为两类:“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公约,随后张贴在教室里。
中班幼儿也已形成自我意识,具有自我反思、自我监督的能力。自我的反思评价比教师的评价更为有效。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餐点评价栏。餐点评价栏推出后,幼儿的用餐质量明显提高。例如,扬扬把吃干净的碗筷送到餐桶中后,返回自己的桌旁,发现还有两项检查尚未完成。餐点评价栏不仅提升了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还促进了餐后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在家园交流群中,展示幼儿制定的餐后管理宣传海报,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约定,并将这些约定带到家中与幼儿一起遵守,互相督促。对于餐后习惯较差的幼儿,教师要与其家长积极沟通,鼓励家长放手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个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应该仔细观察幼儿,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