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摘 要] 混合式教学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评价反馈等方面明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新文科建设;混合式教学;日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29-04
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在突出新文科建设特色的基础上,探讨日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回答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帮助学生坚守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达到新文科建设育人育才的目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契合日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剖析
新文科建设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时代使命。外语课程思政赋予外语教育的政治内涵,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与外语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一脉相承,高度统一,相辅相成。
“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2]。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反映和体现。外语能力不应仅仅体现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应用上,还应在语言和文化的交融中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发展大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进而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交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渗透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语课程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基因和价值导向,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日语教学在课程思政领域大有可为。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日语学科的主要特点,高校日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从理论层面而言,需要改变对传统日语教育观念的认识,打破思政教育与日语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分而治之”的局面;从实践角度来说,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贯穿于日语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混合式外语教学的本质是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打造多模态的学习环境,优化学习效果,创新教学范式[3]。
发挥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有助于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和适度补充;有助于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全程贯穿、循序渐进和张弛有度;有助于德育和素养层面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动态呈现和及时反馈。其提倡的协作精神、和谐意识、兼容并包、互助共享,凸显三全育人与创新能力培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符合外语课程思政培养兼具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语言人才的深层目标。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在内涵逻辑和方法路径层面都与日语课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
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生生之间更为直观的交流互动,能够提供更为真实的教学体验,便于教师“言传身教”,但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线上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为灵活度高、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但却失去了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直观的交流互动,共进共享的直观体验感不强,教师“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也有所削弱。
混合式教学综合了线下教学模式和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有效创建多元交互的学习环境,推动教与学关系的重构,筑牢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做到教学时间上的适当延长和相对灵活,教学空间上的适度延展和有效交互,为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丰富和有机补充、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与润物无声、评价反馈的多元互通与动态呈现奠定了基础,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完成深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评价机制的序列任务。因此,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日语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层级分明,定位精准,体系完整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上位目标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的大前提是对育人目标的理解。育人目标从上到下依次为国家育人目标、学科育人目标、课程育人目标以及单元育人目标[4]。上位目标应包含下位目标,下位目标应符合上位目标。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一味关注教学材料中的单词、语法、语篇,一味偏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即使关注到了課程思政目标,也与上位目标的要求有所偏离。比如过分强调日本文化的单方面引入,忽视了中日文明的互通互鉴;过分关注国际视野的拓宽,而忽视了国家意识的培养。这就与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知识要求、“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素质要求,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南》中“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整体要求有所偏离。
其次,教学目标应注重定位的精准性。即日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基于语言素材,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挖掘与提炼,并做到思政教学目标与语言教学目标自然融合、有机衔接。避免思政目标“硬融入”,脱离文本、任意拔高、无限延伸,从而出现思政目标与语言目标相互分离的“贴标签”情况。
最后,教学目标应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即基于初级认知和高级认知,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全面梳理教学目标,并基于课程教学目标,细化单元教学目标,实现三个维度的互为表里,逻辑相关,有机融合。
(二)教学内容贴合度高,结构性强,重点突出
发挥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悠久、地理相近、人文相通的独特优势,有效挖掘和补充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应基于教学目标,通过对现有教材思想内容的分析,吃透文本素材,挖掘、提炼和补充能够巩固专业思想、认识中日两国国情和发展、体会中日文化的交融与差异、拓宽国际视野、培养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政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挖掘和提炼,还是延伸和补充,均应选择与教材中的语言素材主题贴合、内容相关的语料,避免造成思政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及整体教学目标脱节的情况。
其次,教学内容应注重结构性和体系化。结构性主要是指基于语篇结构,明确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梳理思政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使教学内容脉络清晰、层层深入、逻辑性强。体系化主要是指基于价值塑造,根据现有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形成不同的思政内容模块,将分散的单元教学内容集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最后,應做好深度和广度的平衡。充分考虑信息输入的强度和学生消化信息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筛选,突出重点,避免过多的教学内容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倍功半”,不能深学精学。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有效交互,润物无声
利用信息技术与实体课堂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设计中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多种途径和载体,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层层深入。
首先,结合课程思政切入点,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做好整体架构。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线上任务和线下任务的分配。线上教学应为线下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和辅助,线下教学要基于线上教学的前期学习成果开展更加生动、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要做到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有效交互。
其次,流程设计要注重渐进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逐级提升不同教学阶段的任务难度,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脚手架,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之中[5]。
最后,努力打造学习共同体,交流协作,共进共享,提高学习参与性,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四)评价反馈显隐结合,多管齐下,动态呈现
首先,坚持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借助混合式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精准捕捉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巧妙设计相关活动、任务、作业及测试,将学习态度、价值导向、协作精神等隐性评价指标外显化,与语言知识技能的评价相结合。
其次,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借助混合式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以证据为基础、数据为驱动,形成评价反馈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多面融合和整合统一,建立及时有效、可动态追溯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混合式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但其信息技术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注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倡导协作学习、深入学习和拓展学习的要素是不变的。
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单元的主题特色及文本内涵,设定好思政目标。预先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思政元素的落脚点。基于语篇的叙事结构,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任务,进行由浅入深、交互性强、逻辑性强、合理发散的教学设计(见表1)。
以开设于第三学期的日语专业核心课程基础日语3为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线上教学环节
借助线上任务,进行问题导入和迅速激活。利用丰富的音视频、图片、文本,为学生提供贴近单元主题和文本内容、体现语言重难点并融合思政元素的优质资源,并将相应的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发布到智慧学习平台。这一环节的首要任务是与学生建立沟通,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关注度高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有初步认识,拉近单元主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快速对新知识产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接收新知识,为线下教学做好相应知识储备。
比如在垃圾减排一课中:
首先,结合学校官方网站的相关新闻报道及学校公众平台上的宣传片等资源,帮助学生总结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意识、校园环境建设、绿色生活理念、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的相关日语表达,以学生身边的活动与事例,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单元主题关键词。
其次,发布第一个线上任务,即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垃圾减排所做出的努力”为主题的线上讨论,让学生“置身于”单元主题当中,通过完成主题讨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讨论互动与观点交换中丰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日语表达方式。
再次,给学生提供日语著作节选、日剧节选、政府文件节选、图片等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日本的垃圾分类政策。
最后,布置第二个线上任务,即以分组任务的形式,通过线上学习及查阅、筛选、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日本的垃圾分类政策,准备课堂汇报。
通过线上教学环节,思专结合,迅速激活,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完成语言知识学习和思政元素渗透,为线下教学做好准备。
(二)课中——线下教学环节
通过线上教学的导入和激活,学生已经对单元主题有了初步认识。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课前学习任务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分析与解读的环节。
第一步,教师可借助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脉络进行梳理。仍旧以垃圾减排一课为例,该课文条理清晰,学生很快便可通过讨论梳理出其主线结构为“提出问题(身边的环境问题——垃圾减排)→日本民众为垃圾减排做出的努力→日本政府为垃圾减排推出的政策”。
第二步,基于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在分析文本中“日本民众为垃圾减排做出的努力”的相关内容时,对接第一个线上任务——在线讨论。教师可将线下教学的文本解读与线上讨论的主要观点相结合,以分组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日民众为垃圾减排所做出的努力,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中日两国民众在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上的异同。
在分析文本中“日本政府为垃圾减排推出的政策”的相关内容时,对接第二个线上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日本的垃圾分类政策,进行主题汇报。让学生在线上分组任务与线下主题汇报中对日本垃圾分类政策的形成、实施、效果、经验教训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思考,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合理延伸。
在线下教学环节,注重线上“导”与线下“学”的对接与交互,实现语言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三)课后——线上线下融合
課后,进一步探究和整合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和形成的新观点,在完成内容和观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有效的输出和应用,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总结和升华。以垃圾减排一课为例,让学生基于之前线上线下教学环节中的成果,以小组协作的方式,从身边入手,调查和了解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方式与实施效果,进行中日对比,为我国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提出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完成线下合作、线上分享与互评。
(四)评价——全程动态跟进
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和特色,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评价反馈的整合性,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整合到日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去,将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过程性行为数据和结果性表征数据,实现日语课程评价反馈机制的多面融合、动态呈现。对应多元的学习方式,实现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维度的多元化。比如加入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等,在分组任务成果及作业中加入思政评价指标,将线上任务点完成度、在线讨论参与度、分组任务贡献度等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度的个体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中,并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做到考核过程可回溯,及时进行诊断反思。
至此,形成“问题导入,迅速激活——明确目标,梳理脉络,导学互动,深入理解——思考深化,总结升华”的教学路径,以语篇结构和文本内涵为基础,以思政元素“全程贯穿”为前提,遵循线上与线下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语言与思政的“无缝衔接”,线上与线下的“有效对接”。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教育的目标要素[6]。基于混合式教学,通过构建方式多元、动态交互、共进共享、促学深思的良性教学生态,从语言的解读,上升到意义的建构;从语言知识的输入,上升到意义表达的输出。在对语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用目标语言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增强语用能力;融文化于语言学习当中,感知和理解中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增强文化意识;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互动与协作、交流与反思增强责任意识,学会相互理解与尊重,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完成混合式教学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全程贯穿、循序渐进、张弛有度;促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螺旋上升。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日语课程思政优化了教学时间、空间结构,整合了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了教学生态的各种要素,凸显了日语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的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实现了授业、赋能、育人的协调同步,相得益彰。教师应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增强混合式教学契合日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教研能力,与时俱进,关注思政内容的动态发展,持续更新与补充思政元素,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坚持寓德于教、以文育人,促进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素养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锋,李岩松.“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20(6):27-31.
[2]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41):15-19.
[3]胡杰辉.混合式外语教学的理论内涵与研究范式[J].外语界,2021(4):2-10.
[4]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5]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2):53-59.
[6]梅德明.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文汇报,2018-02-12.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