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研究

2023-06-16 10:09向正群喻海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课本原理

向正群 喻海为

[摘           要]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基于自身的内涵、特点与优势,很适合运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在具体运用中,可从情境创设、问题创建、教学组织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关    键   词]  “问题导向”;“问题链”;教学研究;高校思政课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25-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针对学生与学科实际,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自身特点,其非常适合采用该模式教学。

一、“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优势

(一)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穿新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时,提到“六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不仅是贯穿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好模式。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知识点之间内在的思想体系和逻辑关系出发,将课程重要概念、重点、难点等设置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之间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即“问题链”,然后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为核心,促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转变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二是问题的提出,三是问题的解决。

(二)特点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精准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正确处理教材、教学与教法的关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上下功夫,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在处理教材、教学、教法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极端,要么完全离不开课本,将上课内容完全限制在课本文字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要么完全脱离课本,教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听得一脸茫然。这都是不能正确处理教材、教学、教法的体现。“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方法就是能做到多方兼顾的好方法、好模式。它紧扣教材,面对教学,兼顾学生关切,在三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同时也兼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经过多方整合,构建综合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内容供给与问题解答的精准、高效。

同时,“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直面问题、聚焦困惑、回应关切,对教师和学生有极高的要求。从施教者来说,要求教师素质高。思政课教师在学识、信仰、理论功底方面,要渊博、坚定、深厚,并能做到“六个要”与“八个相统一”;从受教者来说,要求学生积极主动、长于思考。学生要更新观念,发挥学习主动性,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并善于思考问题。如此,才能聚焦矛盾、直面问题。

(三)优势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1.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印象是说教、灌输。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和思政课教师不无关系。学生心目中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科体系完整、知识水平较高、理论储备丰厚、话语体系齐备,无论是理论素养与学识功底,还是人格魅力与精神品质,都远高于常人。而事实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背景多元、日常性事务多且多为兼职。教学上靠从前已有知识积累和偶尔一点零碎的知识汲取,很多年没有什么大的提升,能讲出来已经是不错了,谈不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创新发展,更别说关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了。期待和现实之间差距如此巨大,自然给学生的直观感受很不好。

而“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高要求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它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与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种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才能实施的教育教学模式。不管是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还是答案的呈现,都需要教师全程参与。课上问题探讨中,在时间的长短、讨论程度的深浅、讨论范围的大小、结论的呈现、课本内容的阅读、重难点的释疑解惑等方面,也完全由教师把控,教师随时可以以一个启示与追问开始,也随时可以以一个难点与重点结束。这样不可或缺的参与度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才能完成。而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会给其带来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同时也会收获来自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2.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说教、灌输、“填鸭式”教学是反感与抵触的。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应付、逃课等;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广受诟病的思政课堂“三率”(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低。

而“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思政课堂,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传统思政教学多是单向的、被动的,而不是双向的、主动的。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参与点与存在感。要想改变,就要把学生从“参与和存在”之外拉入“参与和存在”之内,把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思政课教师以问题引导与启发学生,面对问题,学生自然试图解答。“参与点”由此而来,学生也能找到“存在感”,进而有了分析问题、给出答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感受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当然会由之前的“被动”转为“主动”,其主体地位得以发挥。

3.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浓厚的学习氛围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中,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基于教与学的紧密联系,教师要换位思考,要了解学情,要走近学生,要跟学生沟通交流。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给出答案的过程中,也会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不易,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理解教师。师生交流中,会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和深化,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更新,營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形成师生共同成长提高的良好局面。

二、“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在“原理”课中的应用

“原理”课基于自身特点,特别适合采用“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因为“原理”课容量大、信息多、理论深厚、逻辑严密,而且与学生的为学、处事、做人都紧密相连,学生在自身的成长经历中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至少能回答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精心创设情境

“原理”课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情境,整合课本内容,提供高效供给。创设情境是“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起始环节。在熟悉“原理”课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为提质增效,“原理”课教师不妨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题。这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教材为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核心观点,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这一逻辑链条,可以将课本内容整合成这样几个专题:专题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意义;专题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专题三: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专题四: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专题六: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专题七: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两个必然”的必然性;专题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形态。

基于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注定课上不能也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应聚焦重点、直面难点。对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教师要讲得深入透彻,这样学生才能把握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前提下,结合学情实际,精心准备,创设合适的情境。如针对第一个专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其意义”,我们就可以结合教师和学生实际,结合传统文化中关于创世的传说,创设情境:辽阔壮美天地间,女娲边行走边思考。

(二)精心创建问题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精心创建问题很关键,这是该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作为贯穿“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主线,“问题链”的创建对教学十分关键,它关系到串联课本内容的目标和效果。

问题的创建既要围绕学习目标、依据课本内容、体现逻辑关系,又要富于时代特色、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兼顾学情实际,是“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一个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要予以足够重视。“原理”课教师不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创建问题,并依据其内在联系形成“问题链”。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把问题的创建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真对待,避免陷入“一有趣就肤浅,一深刻就无聊”的怪圈。二是认真研读理论。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熟悉课本内容,仔细挖掘课程重难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细心揣摩课本内容前后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然后围绕学习目标,依据课程内容,遵循内在逻辑关系,精心创建问题。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层级递进、环环紧扣的关系。三是充分发动学生。“原理”课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政课程,学生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教师要发动学生,鼓励参与,体现其存在感。让学生从学习目标出发,依据已有知识储备和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提出自己的疑虑和困惑,即问题。最后,创建问题链。思政课教师对所收集的问题分析归纳与综合,选出有代表性的添加到问题链中,并依据学情实际,随时调整、充实与完善。

上课时就以这些精心创建的紧密联系、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释疑难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入手,在教师主导下,在学生主体中,在提示与启发下,在追问与思考中,知识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充沛的成就感中学习成长。

这里依然以“原理”课的第一个专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为例,设计问题链。在前面已有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多方考量,师生可以创设如下问题链: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生活的世界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古往今来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了解,应该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对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疑惑。教师可以继续设问:人们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为什么不同?哪些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们为什么会普遍接受它?在对这一个个问题的回答中学生明白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这种唯物主义表现形态为什么相对完备?它到底完备在什么地方?然后向学生展示课本上对世界的本原即“物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科学解释。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思考后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可能会很不成熟、很不完备,并带有很明显的个人主观感受和直观猜测的色彩,那教师就可以做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同实践观的相通性,以及这种物质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并举例说明。同时进一步总结该物质观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及对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等。

(三)精心组织教学

作为“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这一步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该教育教学模式在运用中的效果,做好这一步,可以从三个方面准备。

1.课前精心准备

精心准备,有备无患。“原理”课专题确定完毕,情境创设完成,问题链创建完备之后,接下来师生的任务就是课前准备。主要是制订教与学的计划,做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前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与确认、专题重难点的选取依据及解决方式、学生情况的再分析、教学策略的再确认、学习任务单的整理完善、问题链的调整与充实。课前所有这些准备材料一定要实时告知学生,让师生对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2.课上全心投入

(1)全心投入,各司其职。在“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的“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与监控课堂,引导与启发学生寻求问题答案,学习课本内容,师生全心投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领悟。

(2)自愿互利,分工协作。把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定的职责,负责一部分内容,完成的一定的任务,学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根据计划与时间等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引导与监控课堂,发挥主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

3.课下及时巩固

(1)巩固提高。一次“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原理”课堂教学结束,课程内容的学习、消化、吸收与巩固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和学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要在课下完成,那就是巩固提高。课下,教师把每个小组的课前准备、课上表现等,及时总结,形成文字,反馈给学生,并提倡、鼓励学生挖掘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视野、延伸学习空间。

(2)展示成果。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熟悉新媒体的优势,把在“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原理”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等,以图片、文字、音乐、视频、声音、色彩、光影、特效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作为成功案例提高自己、惠及他人。条件成熟时,也可以把这些凝聚着教师和学生心血的成果上传到一些网络平台上。

三、结语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可以推动“原理”课教学提质增效。作为一种精准、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原理”课中运用“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化解教学容量丰富与教学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理论的深刻性与学生的兴趣点之间的矛盾,避免学生对说教的反感与抵触,克服内容与时间、任务与效果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在这种教学中,实现了课本语言向学习用语的转化,实现了理论的深刻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增强了“原理”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推动了“原理”课教学提质增效。

“原理”课教师需要熟读经典、熟悉教材。要想充分运用好这种精准、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原理”课教师首先必须熟练驾驭教材内容。这需要教师在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前提下,深耕课本,所有内容应了然于胸,从具体每一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到具体内容阐述,教师要无所不精。其次,教师需要走近学生,把握学情。要把课程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关切点加以整合,并按照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原理”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重构课本内容。以“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为贯穿课本内容的主线,用一系列具有层级关系的问题串联课本内容,形成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链”串联课本内容的“专题”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这种兼顾教材、教学、教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新体系,实现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的有效结合。

“原理”课教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长于启发引导。“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强调问题意识,它聚焦矛盾、直面问题,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起点,从思考问题、回应关切着手,注重效果,针对性强。同时问题层级也是课本内容重难点的反映,教学中突破难点、融入热点,常识性的知识一带而过,可有效克服内容多、时间短的矛盾。而且它突出逻辑追问,注重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启发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中,不管是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创建还是知识的呈现,都不是该教学模式的终点,以问题启迪思维、以思维开启新问题、以知识回答新问题才是终极目的。一次“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形成体系,内化吸收,提升自己。教师也要注意归纳总结,及时更新“问题链”,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也一样。在具体实施中,也会引发各种新的矛盾与问题。如,相比于传统“原理”课,它虽然会增强理论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但是也会出现学科时间分配与学生精力有限的矛盾,内容全面性与学生关切片面性之间的矛盾等,诸如此类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二十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6.

[5]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2-24.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课本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