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与“学”的有效路径

2023-06-15 03:56:55钱萍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革命英雄体悟李大钊

钱萍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隶属于2022年版课标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发展型任务群,旨在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此学习任务群要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获得工具性的能力发展和人文性的涵养发展,主要培养“审美创造”核心素养。

那么,探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在单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搭建和落实呢?下面以《十六年前的回忆》(六下)为例来谈一谈。

一、任务驱动,搭建清晰的学习活动路径

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需要有适切的主题学习任务、明晰的学习子任务、具体的学习活动来指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中,通过设置两大学习子任务、五个学习活动搭建了清晰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进入“走近回忆录里的革命者”的大主题任务的学习,详见表1。

任务一  感知整体——故事情节的梳理

活动1: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学生初读课文,扫除阅读中的“拦路虎”。教师结合学情,将学生学习中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相关的指导。比如在对局势严峻的“峻”学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复习整理“骏马、俊俏、竣工、险峻”等一组形声字,培养高年级学生生字词归类整理的习惯。

活动2:情节梳理,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情节梳理,用小标题梳理概括课文四个部分的内容:“被捕前焚烧资料、拒绝离京”“被捕时不慌不忙、被綁关押”“法庭上神情安定、沉着应对”“遇害后家人悲痛、永远铭记”。最后根据情节梳理小标题,根据时间顺序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学习活动完成了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梳理,助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学习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任务二  关注写法——英雄形象的研读

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要侧重关注表达,聚焦写法,引导学生发掘作者的习作秘诀。这是学生学习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更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习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必经之路。基于这个重点难点,学习任务二“英雄形象研读”中设置三个学习活动,逐步递进,层层深入。

活动1:探究人物言行,体悟细节。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李大钊同志的英雄形象。学习活动1重点关注文中李大钊同志的细节描写,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批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如“被捕前”部分的语言描写——“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忠于革命、临危不惧的革命者形象。又如“被捕时”部分的动作描写——“父亲不慌不忙地向门外走去”,表现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镇定、处变不惊。再如“法庭上”部分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塑造了一位刚强不屈、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英雄形象。

活动2:探究侧面描写,体悟对比。

课文中除了主要人物李大钊,还有很多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描写的对比反衬作用也不可忽视。通过安排学习活动2,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文中还写到了哪些其他人物,讨论这些人物对李大钊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发现文中处处有对比:一是父亲与母亲的对比,母亲劝说父亲离京和父亲坚定拒绝对比,反衬出父亲对待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二是父亲与“我”的对比,被捕时父亲的不慌不忙和“我”的紧张慌乱对比,反衬父亲临危不惧的革命英雄形象。三是父亲与敌人的对比,父亲被捕时的从容镇定和敌人的凶神恶煞进行对比,将一位沉稳自信的革命者形象衬托得更加丰满。

活动3:探究整体布局,体悟呼应。

第二学段侧重于关注段落结构,第三学段就要关注到全文的谋篇布局。《十六年前的回忆》全篇的布局从首尾呼应开始,通过安排学习活动3,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30~33自然段,思考课文首尾的安排有什么作用。通过集体交流首尾呼应的整体布局及作用:一是结构完整严谨;二是呼应文题“回忆”,采用倒叙写法;三是首尾都写了李大钊遇害的日子,表达追思之情。

关注了课文整体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还可以让学生找找课文内容里的呼应:一是焚烧文件和局势严峻呼应,二是工友阎振三被抓也与局势严峻呼应,三是父亲被捕时被抓的工友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呼应。呼应让文章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二、要素指导,结合任务的顺序推进落实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授课之前就应布置学生自主预学进行资料的查阅。教学时,可以结合两大学习任务的顺序落实指导。

指导一:任务一里的活动1“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中结合学情教学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特意安排“李大钊、张作霖、阎振三”一组词,首先指导学生读正确,接着结合学生交流进行两方面指导:一是主要人物资料查阅,初步认识李大钊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二是陌生人物资料查阅,重点指导学生预习时会忽略的“军阀张作霖”的查阅。

指导二:任务二里的活动1“探究人物言行,体悟细节”中重点关注李大钊同志的细节描写,进行如下指导:一是查阅陌生时期,被捕前父亲的语言描写提到“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二是查阅重要内容,李大钊被捕后直至牺牲的22天的经历是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教师课前需在这一块的资料查阅方面做足功夫,帮助学生体悟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英雄形象。

三、任务拓展,融合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从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看,安排的是革命文化的主题课程内容,这个课程内容无疑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安排课堂教学后的拓展学习任务,可以巧妙地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学习相结合。

围绕“走近回忆录里的革命者”语文实践活动主题情境,开展拓展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可以整理教材中的或搜集课外阅读中的革命英雄故事,也可以组织采访当地的革命英雄等等。在小组中、班级里、学校大队部开展“革命英雄小报展览”“我最喜爱的革命英雄故事评比”等系列活动。通过跨学科学习综合运用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合作,集体参与,整合多方资源,进行课外拓展研学,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革命英雄的精神世界,感悟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革命英雄体悟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36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8
走进百年伟业,争做接力少年
构建故事型课堂,增强小学生爱戴革命英雄的情感
李大钊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论诗剧《血沃中华》中革命英雄的舞台造型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32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0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4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