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第七功能:谁杀死了罗兰·巴特》中的多重戏仿

2023-06-15 11:43李一苇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洛朗戏仿

【摘要】戏仿是洛朗·比内在《语言的第七功能》中使用的重要艺术技巧,通过对经典侦探小说与真人轶事的多重戏仿,比内在“娱乐读者与自己”的狂欢化笔调背后,意欲质疑符号学的中心地位,向读者与研究者警示要避免陷入符号学困境当中,符号的大量并置出现使得大众远离深层思考而迷失在滑动的能指当中。因此《语言的第七功能》中的“谋杀”不单单指小说中“谋杀”巴特这一事件,更暗含着“侦探被谋杀”这一隐含叙述与作者对现代理性被符号淹没的担忧。

【关键词】语言的第七功能;洛朗·比内;戏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09

戏仿(Parodia),在洛朗·比内《语言的第七功能》(Laurent Binet,The Seventh Function of Language)使用的艺术技巧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主人公西蒙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小说家笔下的虚构人物,法国理论家们的私生活被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反映出戏仿小说的元小说和滑稽的两个特征。目前国内分析洛朗·比内《语言的第七功能》的论著尚且较少,可查到的一篇是刘晖的《“法国理论”的上演—— 〈语言的第七功能〉的“制作”解析》一篇,文中点出小说采用戏仿手法制作,但并未展开阐释,因此研究小说中对戏仿手法的使用仍存在继续展开的空间。洛朗·比內在访谈中曾有言,书写本书的目的是“探索小说与真实的界限”,他一反过去创作《HHhH:希姆莱的大脑叫海德里希》时痴迷于还原历史真相的书写方式,本书中,他走到了创作的另一极,探寻现实能够被扭曲到何种程度,因此,本书中对“戏仿”艺术技巧的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挖掘。

戏仿,又称戏拟或仿拟,这一范畴丰富驳杂,玛格丽特·A·罗斯在戏仿概念的发展史基础上形成的著作《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中就曾将戏仿的概念流变分为书名中的三个时期,戏仿最早用于描述对史诗作品的滑稽模仿和改写,现代的戏仿概念始于俄国形式主义,戏仿是“陌生化”的手段。而后,巴赫金的双声理论为戏仿引入了新的活力,戏仿是戏仿者与被戏仿者两种声音之间的竞技,而后,克里斯蒂娃继续从戏仿中提取出了“互文性”理念。此外,从读者接受理论出发,戏仿是激发读者期待视域并加以摧毁的一种方式。对于戏仿的定义可谓是众声喧哗,但是总体观之,戏仿包含“模仿”与“反讽”两种基础性修辞,并且这两种修辞互相融合,寓于彼此之中。

分析文本时,笔者沿用巴赫金双声阐释理念,将文本分为修辞层(rhetoric)和意向层(intention)。阐释戏仿时识别戏仿信号对理解作者的意向层十分重要,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见修辞而未见意向,实则是对戏仿信号解码失败,那么本书只会被看作法国学者的大型同人文,例如本书发表后,现实世界的菲利普·索莱尔斯对书中内容多有指责,或许因为书中他个人的结局并不光彩,索莱尔斯没有注意到戏仿的信号,因此意识到自己被当作此书讽刺的对象,而忽略了讽刺背后的意向层。

一、戏仿经典侦探小说模式

翁贝托·埃柯的《玫瑰之名》对比内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内在写作中继续沿袭了埃柯在《玫瑰之名》中使用的侦探模式,事实上,这两本书都属于玄学侦探小说(metaphysical detective fiction),这类小说有时又译为形而上侦探小说。“形而上侦探小说”一词最早见于霍华德·海克拉夫特(Howard Haycraft)对切斯特顿(G·K·Chesterton)所写“布朗神父”系列故事的评论中,指涉小说中矛盾的情节与罪行在哲学与神学上的意义,后经霍奎斯特(Michael Holquist)等人进一步扩充内涵,泛指各种挪用后拆解经典侦探情节模式的作品。

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也确定了侦探小说的基本模式。经典的侦探小说衍生出许多二级文类,如英国古典侦探、美国冷硬派侦探、日本本格派等,从故事形态学的角度讲,虽然这几类侦探小说在推理演绎、叙事方式与侦探形象上多有不同,但是拥有基本相似的情节单元,即案件发生—侦探介入—案件侦破,侦探往往会胜利,设计谋杀的罪犯也会有明晰的结局,小说通过呈现案件侦破的过程以达到强化秩序或重建秩序的目的。《语言的第七功能》这类玄学侦探小说则具有“反模仿”特征,侦探往往以失败或死亡告终,通过戏仿与颠覆经典侦探小说中的探案方式与母题,质疑人类认识论的中心地位,反思人存在的本体论问题。

比内这类作家为何选择戏仿侦探小说根源于侦探小说本身的特性及其象征性意义。首先,侦探小说属于通俗文学,比内将通俗体裁作为壳子,将符号学这一对象作为游戏与书写的核心,反讽符号学作为理论的优先地位,以游戏的方式展现出符号学内部存在的困境。其次,侦探小说的语言观中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的能指不具有本体论地位,语言的所指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关心的对象,因此因果律与案件情节是小说叙述的核心。再次,侦探小说推理的终极追求是确认人的理性居于中心地位,在现代与后现代带来的不安之中人渴求从侦探小说中寻求到稳定性,人的绝对理性也通过侦探对案件的把控与最终解决得以彰显。最后,是线性逻辑,侦探小说的情节在谋杀、悬念、结局这样的顺序当中依次发展,最终总会导向封闭式的结局,并以彰显争议终结罪恶结局。

比内在本书的修辞层借侦探小说的壳,从以上四层面消解侦探小说以达到戏仿的目的。首先在语言观上,由诸种所指的意义转向关注滑动的能指,小说创作呈现出拼贴的特点,成为政治演说、赛事报道、理论论辩等的综合体,在书中《伊萨卡》一章尤为明显,作者将校园内大学生的评论,教授讲座中的言论,与情节叙述并置,由此传统侦探小说封闭的结构被不断滑动的能指打碎,变得松散、开放。

其次,该小说在情节模式上呈现出反经典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西蒙与巴亚尔的身份与地位在情节发展中逐渐发生了置换,即侦探与助手的身份发生了颠倒,真正的警官逐渐成为符号学学者的助手,符号学学者则成为了推动案件进展的侦探,笔者认为这是隐喻本书的核心是质疑与反思符号学,因此对意识形态与政治角逐的讨论和描写实际上服务于对符号学困境带来的反思。

最后,在意向层比内探讨“存在真实性”的命题,从本体论层面上质疑人存在的真实性状态。《语言的第七功能》的主角西蒙,是青年符号学者,开篇即以一段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式的推理让警官巴亚尔惊讶不已。西蒙与福尔摩斯的相似性同样是作者小小的戏仿行为,但是对符号挖掘的熟稔反而由于符号中不断滑动与延异的能指,将西蒙带离对真实性的确定感,引向了对自身真实性的质疑。小说中常常出现“万一他是在一部小说里”这样的质疑。巴亚尔在西蒙的影响下,也产生了类似的质疑“干扰可能已然存在……对这种‘真实生活中,他抱有无可比拟的信心(差不多吧,不是百分百)”。

以罗兰·巴特的《神话学》为例,巴特在其中点出了流行神话背后的意识形态,发掘符号的目的是为了找寻符号所指背后的真实性意义,但是人对符号的解码难以脱离自身的话语语境,当大量符号并置出现,人自身将符号排列出连贯的意义后,符号产生的语境则被冲淡到几乎消失,这就走向了符号学的困境,由此比内通过以符号学者为主角,串联起法国文坛一脉与符号学密不可分的理论家,最终达到了反思符号学困境,探讨存在真实性的目的。即使西蒙能通过外部符号推演出巴亚尔的人生经历,他也无法知晓全部,西蒙惊讶于巴亚尔善于烹饪,此时西蒙说“我在阿尔及利亚认识了第一任妻子。你可以玩弄符号学,但你没发知道我所有的事。”比内戏仿侦探小说,在具有中心地位的符号学旁边打上一个问号,正是在警示当今社会大众要避免陷入符号学困境,这一观点将在下一部分将有更细致的分析与呈现。

二、戏仿真人轶事

法国批评家格雷瓜尔·勒梅纳热(Grégoire Leménager)在《新观察家》杂志发表对该书的评论,认为“如果说比内对法国理论的圣像进行这样滑稽可笑的处理,首先是为了这个:自娱并娱乐读者”,这一观点无疑很好地总结了比内将法国理论去神话化的行为。读者初读此书,福柯出入于同志场所,阿尔都塞因杀妻进入精神病院,拉康放任情妇勾引他人,索莱尔斯在脑海中幻想多人场面,这些描写构成了法国理论家后现代波普漫画形象,“法国圣像”纷繁混乱的私生活被比内游戏性地戏仿。

“法國圣像”轶事的真实度不再重要,比内再次呈现了当今大众媒体传播下大众接受法国理论家的方式,大众窥视理论家私生活的欲望大于理解其理论的需求,比内几乎全方位地收集呈现了大众意欲获悉的哲学生活圈的“八卦”。但是福柯、巴特、索尔莱斯等一众理论家的形象也因此变成了一个个由花边新闻编织而成的符号,成为了脸谱化的“扁平人物”形象,学者及其生活在修辞层被世俗化处理。书中福柯指出大众视野中的巴特“人们批评他不用规范术语,人们戏仿他,嘲笑他,讽刺他,歪曲他”这一句话不只适用于巴特,更适用于大众视域下福柯以及其他理论家的接受现状。

巴赫金认为,“在戏仿和滑稽模仿中,众神、半神半人、英雄‘绝对的过去被‘当代化:它被降低到与当代生活平等的层面,被放到日常环境中,使用同时代的低级语言”。戏仿是一种将法国理论家当代化的方式,即将他们的私生活暴露,并呈现出其思想的世俗性,于是他们的理论与思想家本身都被去神圣化,戏仿者利用当代化形象与过去的神圣化形象间产生的不协调感,促使读者思考。

因此,比内的目的并不限于勒梅纳热指出的“自娱并娱乐读者”,娱乐读者这一行为发生在比内写作的修辞层,他通过模仿媒体呈现的理论家样貌,传媒影响下大众接受法国理论家的符号学困境。后工业化时代大众接受法国理论家的方式,他们不但被脸谱化,其理论也被带离语境并变得简化,权力话语、欲望机器、文化资本等几组简单的范畴就能概览理论家们的所有论述,次要符号的并置导致理论与思想家思维的深刻性被淹没。在小说中伊萨卡学术会议后的聚会上,各方势力聚集一处,这一晚上虽是“语言的第七功能”的交易现场,西蒙与巴亚尔则因困在欲望的狂欢之中,与重要文件擦肩而过,因此这场狂欢聚会可以看作理论被次要符号遮蔽现象的隐喻。

三、是谁被谋杀

在以上的两重戏仿中,可以发现文章开篇中提到的比内访谈中的设想已经实现,即通过扭曲现实以到达探讨真实的目的,所以比内确实以另一种相反的书写方式延续了他在《HhHH》中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谋杀”本身是事件,基于上文的分析,比内对“谋杀”这一事件本身存在两个层面的戏仿行为,一是戏仿罗兰·巴特的车祸或真实世界中的死亡,巴特的死亡是本书的开端,当真实世界中的“意外”转变成了虚构世界中的“预谋”,比内似乎为巨星的陨落找到了合理性,这满足了公众对巴特之死的好奇与期待。但是当到第二层,作者戏仿作为侦探小说中重要一环的谋杀事件,主人公西蒙不再能成功解决谋杀事件本身,对谋杀起因的探寻反而走向了符号学困境带来的对真实性的质疑,在身体与心理两重层面上,侦探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在这样一本玄学侦探小说中,侦探被谋杀了。

侦探在小说中不再具有主体性地位,他无法掌控事件的发展与叙事的走向,侦探西蒙的任务一是追踪“语言的第七功能”这一文件,搜寻谋杀巴特的凶手,但是凶手索莱尔斯得到了律法体系之外罗格斯俱乐部的惩罚却未被法律制裁,混乱并未走向秩序,而是延续混乱状态;西蒙的任务二是探寻符号学,西蒙本人利用自身的符号学知识在罗格斯俱乐部大放光彩,但是被对手报复断手这一后果却意味着符号力量的局限性,对手作为政客意味着在符号之外还有其他支配生活的力量,如意识形态。并且,搜寻之旅反而导致西蒙陷入符号学困境,质疑自身存在的真实性,因此这是侦探实施自身职能的二次失败。

侦探人物功能的失败即意味其社会功能的死亡,于是作者的叙事重心从这一角度讲已经完成了一场对侦探的谋杀。将“侦探被谋杀”这一现象放置在“互文性”的视角下,可以发现这是玄学侦探小说的核心特征之一,如《玫瑰之名》中威廉破案依赖的不是从现实中既得的线索,而是学生的梦境;阿瑟·伯格《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中侦探成了后现代话语场展演的工具。“侦探被谋杀”直至侦探背后所代表的理性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消弭,而玄学侦探小说作者的人物就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呈现理性消弭的过程,而在《语言的第七功能》中,理性消弭的过程就开始于对符号学中心地位的质疑与符号学困境带来的反思。

四、结语

戏仿是通过在修辞层模仿以达到在意向层反讽的目的。《语言的第七功能》中总体包含两重戏仿,第一,作者戏仿了经典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第二,以戏仿“巴特之死”这一事件为代表,作者戏仿了真实世界中的经典法国理论家及其理论。因此作者在消解传统侦探小说,在反讽人的绝对理性、主体性地位与语言中心论的同时,指出在法国理论的当代化过程中,理论家难解的理论逐渐被大量娱乐性的次要符号所替代,批评了大众在符号的狂欢化中失去了现代理性,并向大众警示应当避免跌入符号学陷阱。

参考文献:

[1]洛朗·比内.语言的第七功能:谁杀了罗兰·巴特[M]. 时利和,黄雅琴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

[2]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M].沈萼梅,刘锡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注[M].王东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阿瑟 · A · 伯格.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插图珍藏本)[M].洪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玛格丽特 · A · 罗斯.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M].王海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马汉广.“谋杀”成为一种话语——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的另类解读[J].外语学刊,2006,(06):110-112.

[7]马汉广.论阿瑟·伯格学术荒诞小说的后现代戏仿与话语游戏[J].求是学刊,2008,(05):114-119.

[8]刘晖.“法国理论”的上演—— 《语言的第七功能》的“制作”解析[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05):13-21.

[9]赵毅衡.单轴人:后期现代的符号危机[J].学习与探索,2010,(04):178-181.

[10]袁洪庚.旧瓶中的新酒:玄学侦探小说论[J].兰州大学学报,1998,(01):128-135.

作者简介:

李一苇,女,甘肃白银人,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洛朗戏仿
函数洛朗级数展开的一点思考
比利时天才儿童遭遇择校困境
圣罗兰不朽的蓝色芬芳
网生代观众诉求与电视喜剧节目戏仿形式的缝合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玛格丽特?A?罗斯论戏仿的读者接受
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西游记》的戏仿
圣·洛朗退场,但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