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杰
【摘要】现代汉语复合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为了通晓词汇的发展规律,需要加大对复合词构词辨析的重视。本文即以《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析”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字语素义历史演变、构词语素核心义以及语素义范畴属类三方面的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认识现代汉语复合词同义语素的构词取向问题。
【关键词】复合词;构词取向;解;析
【中图分类号】H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1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41
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语言交流的前提,随着交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旧词黯晦消沉,新词层出不穷,词语的组合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譬如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它们皆是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共同组合而成,单个语素之间既存在聚合关系,也存有本质的区别。其中,在这些复合词的组合过程中,语素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决定着词语的生成。
以“解析”这个词为例,它是由“解”和“析”两个不同的语素构成的,二者在“分开”和“解释”等义项上可以通用,比如“分解”“分析”“误解”“误析”“详解”“详析”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这说明“解”和“析”在“分开”“解释”这两个意义上有点的重合。所谓点的重合是指彼此之间没有约束关系,它们虽然字形构造意图完全不同,但在词义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交叉义项,即两个语素之间存有相同的意义,故此可以组合成词。如此看来,语素在词义以及词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会向各个方向引申,且有可能与别的词发生意义的交叉,从而展现出语素义的引申系列及复合词构成上的不同趋向。下面将从语素义历史演变、构词语素核心义以及语素义范畴属类三个方面具体对同义复合词“解析”的构词取向进行探析。
一、解
(一)语素义历史演变
“解”甲骨文字形是 ,像两手将角从牛身上取出的样子,《说文解字·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蒋善国谓“手执刀解割牲体之象形也”,“伦谓如噐文从又持刀以判牛。此图语也。会意之文由此出”。①诚然,兼采众说并从“解”的古字形以及《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中可以得出“解”的本义是人拿着刀分解牛、杀牛。因为牛类属于动物,所以又引申为“分解动物”之义,示例如下: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2)及入,宰夫将解龟,相视而笑。(《左传·宣公四年》)
(3)日中而行事,杀于庙门西,主人不视,豚解。(《礼仪·士虞礼》)
例(1)叙写了庖丁解剖牛之初的情状,“解牛”与“无非牛”相呼应,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为下文重点说明庖丁技至于此的原因作铺垫。例(2)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进朝堂后,厨师正要杀掉分解大鳖以供食用。例(3)同例(1)和例(2),“解”所修饰的名词亦是动物,指“解剖猪”。
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人类交往的需要,从逻辑上来说词语应该是无限制的增益,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现存语素就会不断用来兼记或借记新生词项,即一个语素开始承担起多种意义。以“解”字为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有八种不同的义項,分别为:①分开②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③解除④解释⑤了解、明白⑥解手⑦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⑧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上面已提及“解”字本义是人拿刀分解牛,因为牛由一个整体变成了可拆分的几个部分,所以派生出解1具有分开义,解1又可以派生出解2。由于明朝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大移民,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被移者内急,便有了“解手”之义,所以解6又凭借历史文化原因可以从解2中派生出来;与此同时,解2又可引申为解3。如果把解2义中所涉及的对象从有形扩大到无形,那么就可生发出解4义。解4义如果被倾听的对象所接受或承认,那么就可以引申出解5,当解5应用于数学或者计算中时,就会产生解7和解8。
(二)构词语素核心义
“解”字的核心义项可以通过系联其同源词“懈”字来进行分析。《说文解字·心部》:“懈,怠也。从心解聲”,《说文解字注》:“懈,怠也。古多叚解爲之。从心,解聲”,《诗·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孝经》作“夙夜匪懈”。以上可以得出:“懈”是“解”的区别字,本写作“解”。譬如:《淮南子》“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一句强调了五圣不仅只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有利之事而且会消除掉各种弊端,且从不敢松懈。这里的“解”就是“松懈”之义。
联系《广雅》《释名》,“解”与“懈”之间的关联则更明白可晓。《广雅·释诂》训解为“说(脱)也。”如《礼记·曲礼上》:“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该句中“解”字与“屦”字相组合,“解屦”可译为解开、脱掉鞋子之义;《释名·释疾病》:“懈,解也,骨节解缓也。”故可以推断出:“解”字是由解开、分开、脱去这种结果逐渐扩展为松懈义。因为无论是自解的事物还是被解的事物,分解后的结果都是“散”或“松”的状态,事物是“散开、松散”,人的精神则是“涣散”,于是引申后就有了“松懈”之义,这两个字实际上都涵盖了“松”“散”以及“侧重结果导向”这种隐形状态。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解”和“懈”字都更倾向于主观性,如“解剖”,每个人分解的步骤、分解某一物品时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方法也会因人而异;再如“懈怠”,不同的人产生懈怠情绪的原因以及懈怠的具体表现也会各不相同。所以,“解”的核心义可以归纳为外部分散或松散、内部具有主观性、结果导向。
(三)语素义范畴属类
一个字与其反义词之间往往异中有同,从中也可以侧面反映出该字的“范畴属类”特征。比如“解”字在《汉语词典》中显示其反义词为“束”和“结”字。甲骨文“束”为 、 或 三种形体,第一个字体是纵横束缚之貌;第二个字形是竖直之形,像束丝貌;第三类字体像囊袋两端捆缚的样子,三者都突出了束缚、捆绑之义。《说文解字·束部》:“束,縛也。”《说文解字·糸部》:“結,締也。”《说文解字·糸部》:“締,結不解也。”以上可以证明,“束”和“结”都是聚合的状态,正与“解”的核心义相反。比如:
(4)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周礼·大司寇》)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6)我依然认为,这种流传甚广、严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戏谑性的“绳结”,完全是由于害怕和担忧所致。(《蒙田随笔全集》)
例(4)“束矢”为二十四支箭,例(5)“结网”是编织成网,例(6)“绳结”是指两条及以上线绳捆绑形成一个整体。
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说的“束手无策”“束手就擒”以及“解结”“蝴蝶结”等例子都可以证明“束”和“结”的特征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组合在一起”,那么“解”作为它们共同的反义词,词义应包含“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拆分开”的特点。简单对比其词义以及古文字形可知该说法确有说服力,并且可以从反义词的角度验证得出该结论。首先,合并与拆分具有相反的义项。譬如:
(7)能在一个点上交叉已是几世缘分,又何必试图将这两条线合并为一条?(《无字》)
(8)森林工会吧,早就五个村合并了。(《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9)他要将这两个音节拉长,同时不断把它们拆分开来,又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更加热烈的气氛。(《群星闪耀》)
例(7)“合并”是将两条线合二为一,例(8)“合并”是把五个村庄归并为一个,例(9)“拆分”与“合”字对立,先拆分两个音节之后再合并贯通,使之自然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拆”和“解”在文献中有同义连用的情况。例如:
(10)瞽者狂吼如虓虎,扑抱其颈,口啮其鼻,血淋漓满地,众前拆解,牢不可开。(《阅微草堂笔记》)
(11)那小仙真个动手,拆解布漆。(《西游记》)
(12)于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被拆解为一些零碎的措辞,然而,内斯似乎没发觉她的纠结。(《无声告白》)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把“解”的核心义及范畴属类归纳为:解开、松散、分散、拆分、有主观性、结果导向。通过这些核心义我们可以串联出很多复合词,如瓦解、解衣服、难解难分、解冻、解剖、解脱、解答化解、肢解、解码、解铃系铃、解散、解手、解体等,《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第6版)分别增加了解密、解惑等新词语,它们与“解”的核心义联系紧密,因此不宜用“析”字来替换。
二、析
(一)语素义历史演变
“析”属于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是 ,左边构件是树形,右边像斧子形,二者相合正像以斧剖木的样子。《说文解字·木部》:析,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从斤。由此可以得出“析”的本义为用斧子劈开木头,同时也存在“析”同“折”的观点,《说文解字》“?,断也,从斤断艸”,即有截断、砍断义。到了现代,《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析”字有三种解释,分别是:①分开、散开②分析③姓。从上述词项可以大概推断出“析”字意义演变过程:以斧砍木的结果是木头被砍断或截断,因此“析”由本义可以直接引申为砍断、截断,即同“折”;又因为一棵树为一个整体,伐木是把整体变成许多部分,部分脱离整体,所以引申出分开、离散义;之后随着词义的发展,“析”所涉及的意象逐渐扩大,它不仅仅指树木,还可以修饰一些抽象事物,故而由分开义间接引申为对事物的解释和说明。示例如下:
(13)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杂篇·天下》)
(1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15)冀后之学者,披文析义,无有雍滞耳。(《弘一法师全集》)
例(13)是分析解释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例(14)指当遇到不同的观点时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例(15)赞扬后世之人披阅文章分析文义,无一疑惑之处。
(二)构词语素核心义
“析”字词义特征,可以直接锁定在同源词“斯”及其同部字的释义上。《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从斤其聲。《说文解字注》:“斯,析也。以叠韵为训。《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颜师古注:“厮,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由此可知,“析”与“斯”都有劈、砍這个共同义项。同部字意义相类属,“斯”字从斤,纵观《说文解字》,斤部字共有十五个,分别为斤、斧、斨、斫、斪、斸、斲、釿、所、斯、斮、 、 、新、斦,其中释义或与伐木相关,或与斧鋤工具相关,再或是指砍、截、斩之义。综上可以得出斤部字都更强调某种状态或过程,“析”字亦同。以“析”的劈柴义为例,它更倾向于劈柴的行为而非劈柴之后的结果。所以“析”的隐含特征就是更侧重于过程。《魏都赋》注引《說文》“析,量也”,从中可以看出“析”还存在与“量”义同的情况。《说文解字·重部》:“量,称轻重也。”“量”的本义为用量具进行度量,后引申为称量、衡量。“析”同“量”,那么“析”字也应有“称量、衡量”特征。如前所陈,“析”字所涉对象已经从具体的“树木”扩展到其他事物,所以其“称量、衡量”的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引申,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析”字的“分析”义尤其明证也。所谓分析,先分后析,而分析某物或某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比、比较,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客观证据作支撑,而非自我的主观感觉随意评测,所以“析”字又有比较、参考、客观性的特点。
(三)语素义范畴属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析”字现存的“分散、散开”“分析”之义可以概括出“析”的反义词可以是“归纳”“综合”。林语堂《吾国吾民》“凡弱于分析的,必然强于综合”一句可以加以证明。该句中“弱”与“强”为反义词,“综合”与“分析”相对,所以综合与分析也互为反义词。所谓综合则是指把某些理论的各个条目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或把不同属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归纳是指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归并在一起让其有层次,或是由众多具体的事例总结出一般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释义中所提到的“归拢”“概括”“联合”“组合”等词所指向的范畴都是全局,同时以下例子也可加以证实。
(16)这的确是羸官讲过的,只是经过了程越删繁就简的提炼和归纳。(《骚动之秋》)
(17)所谓知人,并非认识其复杂,只是归纳万汇,把人认为一单纯不过之“生物”而已。(《我的人生哲学》)
(18)烹调家是诸家之综合。(《酒国》)
例(16)中“归纳”和“提炼”同义并用,都从属于“删繁就简”,指的是间接的合并;例(17)归纳总结对万物的认识之后自会明白识人的道理;例(18)强调烹调涉及其他专业知识,是其他职业的综合应用。
要而言之,“归纳”和“综合”两词注重整体和全部,同时在整合各个部分的过程中往往都强调了其中的共性。与之相反,“析”的特征则是注重单独个体、强调个性。如《列子集释》“至于以尽为进,以贤为形,析疑辨误如刘向所云者,则未之几及也”一句,“析”字后跟“疑”字,限定了分析的内容;再如我们现在常说的“赏析一首诗”,该短语的落脚点是说话者所明确的一首诗,而不是其他诗歌,这里强调的就是特定的个体,而非整体。
从同源词、反义词的角度概括出了“析”字的核心义以及范畴属类是:比较、参考、强调过程、有客观性、侧重单独个体、强调个性等。与之相对的“区析”“研析”“析别”“判析”“讨解”“综析”“脾析”“厘析”“改析”“赏析”等词都不能用“解”字来代替。
综上所述,语素是构词的基础,语素义的不同特征影响着词语的组合。以“解析”为例,探寻“解”和“析”的语素义可以得出二字在“分开”“解释”等义项上有交集,所以在词语进行组合时,同一个语素在以上这两种意义中,可以任选其一进行组合。比如表申请义的“申”字无论是和“解”字组合成“申解”还是和“析”字组合成“申析”,这两个词皆为“解释、说明”之义;例如与动词“讲”相结合构成的“讲解”“讲析”都含有解说的意思;再如与表分开义的“剖”字联合而成的复音词“解剖”“剖析”都有把整体划分为局部的特征。
但“解”“析”二字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解”字侧重分开时的“松”和“散”,强调的是分开的结果且具有主观性;而“析”则偏重于分解的过程,注重个体特征,擅于对比且具有客观性。复合词语素意义的探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素既有的义项序列,又有利于解释同义语素的构词分布,甚至可以预测未来构成新词语的趋势。
注釋:
①李圃、郑明主编: 《古文字释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第455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郭玲玲.“解”的词义系统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03).
[8]张江.“解”“释”辨[J].社会科学战线,2019,(01).